主頁 類別 小說園地 聖母峰史詩

第20章 第十七章 其他結論

  北坳以上必須有第二個營帳(一個大約在二萬五千呎,另一個大約在二萬七千呎),以便不用氧的攀登能夠成功這是探險獲致的結論。在山上,前進必然是很緩慢的,無論那些登山家多有效率,也無論他們多麼適應當地的水土,每移動一步都得喘好幾口氣。他們須留意精簡努力,維持平衡,保持精神抖擻,並讓動作具有韻律性。即使這麼小心經營,我們還是不能盼望他們在最後那二千呎上,速率超過每小時三百呎。在這麼高的海拔,一大早出發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到達峰頂後,他們必須讓自己有時間下來,可能的話最好回到北坳營。行速率可能會是上行的三倍,但須準備四至五個小時以供下行使用。所以,攀頂一搏的出發點必須盡可能接近二萬七千呎。而這意味著什麼,任何曾經從喀什米爾望見二萬六千六百呎高的南迦帕巴達峰(Nanga Parbat)的人都會瞭解。那麼就必須找到挑伕,將應用物品帶到那巨大的高度上,登山者才有可能從那兒上達山巔。這就是結論。

  從這次經驗習得的另一課是:登山者必須不可太老不可超過四十,而應盡可能接近三十。如果太老,就不能很快適應水土。這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經驗,因為以前並不知道什麼年齡層比較好老一點或年輕一點。情況必定曾是這樣:老一點的,更沉穩,更有歷練,便更能受得住操勞。但無論他們多能吃苦,就是適應不了高山環境,不能在高海拔的新情況中迅速調適過來。結果,在極高海拔上的登山能力就不如較年輕者。   另一方面,如果登山者太年輕,則雖然可能較快適應高海拔環境,卻可能因身體過勞而崩潰;他可能沒有那樣的耐力。三十歲上下,似乎是攀登聖母峰最理想的年齡。   而且,他必須是個子高、腰身短、四肢長那一型,也就是說,他本身沒有多少重量需要攜帶,而有一雙長腿可以撐起身體。

  良好的肺功能顯然是必要的。馬洛禮和芬奇都表示:在高處,必須做深、長而且強力的呼吸。另一方面,索默威爾卻發現:快速而短促的呼吸最適合他。下斷論還嫌太早。每個人都必須仔細研究自己,然後採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法。但無論做深長或短促的呼吸,強健的肺部都是必不可少的。   登山者只要能夠平穩地向上跋涉,就會有不錯的速率,但如果必須致力於較不尋常的努力,則行進將因精力分散而大受影響。煮頓飯、穿上靴子、走出帳篷去繫緊拉索甚至上床都可能把他們弄得很狼狽。能找到人做好這些事情,避免他們為此分心,是極為需要的安排。   另一項顯然少不了的安排,當是一支奧援隊伍。第一梯次探險團便因缺少這項安排而蒙受很可怕的痛苦。做出極大努力的人必須能夠覺得:當他們身處困頓時,有人在後面準備好前來支援他們,至少,在那最偉大的日子,在從事了此生不太可能再度從事的工作回來後,會有頓熱食等著他們。

  談到聖母峰探險可能遭遇的障礙與危險,現在大家都已公認聖母峰以英國登山協會的語彙來說是一座平易的岩峰。其北壁凸出的岩板,特別是積載了雪的時候,固屬險惡,必須小心應付,但並不構成超越不了的屏障。而且最後尚未被爬過的半哩,並沒有什麼障礙在那兒;它就站立在人們上山的路徑上。   山本身不是障礙。攔阻進程的是天氣可怕的風,以及那酷寒,那雪。酷寒能以溫暖的衣物抵禦,但索默威爾提出一項警告說,在水土適應的過程中,已經適應的人會更容易罹患凍瘡。因此未來的探險應針對這一點預作防範。   關於雪的危險,探險團曾有過的可怕經驗將對未來的探險具有警示作用,此處不擬贅述。   風的危險不及雪的危險,卻是較為持續的阻礙。這些狂暴的風是那麼頻繁,以致登山者做出這個結論:必須將狂風怒號當作是那兒的正常狀態。它們肆虐到極端險惡的程度時,移動是不可能的,但考慮到登高能合理進行的時間是那麼短暫,登山者實在等不起無風的日子。無論有沒有颳風,都必須往上爬,除非颳的是颶風。但如果要這麼做,他們就必須為自己、為挑伕準備適當衣服越不透風越好,並供應同樣不會被風雪穿透的帳篷。凡是不像鋼鐵那般堅硬的物質,都無法真正頂得住聖母峰山上的風。但還有其他具有不同可透性的物質,現在就是要選出最不可穿透而又可以穿在身上、可以攜帶的物質。

  這些都是有待取得的可貴經驗,而如果下一次探險能夠從中受益,成功的可能性將大為提高。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