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小說園地 聖母峰史詩

第21章 第十八章 第三次出征

  第三支探險團現在必須組織起來了。第三度,許可書必須向西藏政府取得,資金必須籌措,登山隊必須組成,補給品與設備必須在英國張羅,負重部隊必須在印度徵召。   但這一次可用的時間較多,因為聖母峰委員會已決定不在緊接著的那一年派出探險團,而將等到一九二四年。在委員會中,主任委員也換人了。現在輪到英國登山協會的主席擔任主委,而英國登山協會的主席恰好是布魯士將軍本人。因此他可以將委員會主委和探險團團長二項職責集於一身。那是各方樂見的結合。   由誰來擔任親自帶隊上山的副團長一職則比較難決定。經驗顯示,登山的人員年紀不可太大,因此,史楚特上校將不克勝任。而可能在緊急狀況中取代布魯士將軍的這位副團長必須瞭解印度,並要有和亞洲人打交道的經驗。諾頓上校如果能夠羅致,則是不做第二想的選。他年紀尚輕,可以登山,並能說興都斯坦語,也懂得如何掌握印度山民。再者,他身為砲兵中隊的指揮官及參謀,在組織與領導上有很多經驗。但自從第二次聖母峰探險以來,一直被派任達達尼爾軍團擔任參謀,一時之間他能否入團還是個問題。然而,麻煩終告解除;英國軍事當局果然對於委員會的勸說從善如流,於是,諾頓加入了探險團。

  馬洛禮則是個較為敏感的問題。他的入團是委員會最高度的渴望,但是,再去請他入團,對他公平嗎?如果他被邀請了,他不能完全拒絕。委員會邀請他,實質上就是強迫他;委員會能這麼做嗎?他是個有家室的人,而且也參加過前兩次探險,在後面這一次探險中還曾兩度遭遇嚴重意外,其中一次有七人罹難。他已經演完了他的戲分,而且演得很高貴。委員會有任何道理要求他奉獻更多嗎?就另一方面而言,如果他這位曾經耐得住那些酷寒艱苦日子的人未獲邀請,會不會深深感到被冒犯呢?如果他被略過,對他而言難道不是殘酷的侮辱嗎?那是個很難做決定的節骨眼,於是,委員會伸出了一些敏銳的觸角,好弄清楚他的意向如何。結果很令委員會滿意:他衷心願意出馬。邀請函便發出去了,他也接受了;委員會如釋重負,欣喜萬分。

  同樣令大家歡喜的是:索默威爾也將加入探險團。他既擁有外科醫師的技術,又曾在大戰中獲取很多經驗,加上他那普受歡迎的個性,很可以在英國執業一展鴻圖。而且在英國,他還可以擁有更為志同道合的社交圈,以發揮他在音樂與繪畫方面的才華。但他聽見一股召喚,要他以外科技術去服務印度人民,因此他加入了南印度的一支醫療隊。所以他就在附近了,很容易到喜馬拉雅山區待上四、五個月,參加另一次登峰造極的嘗試。   喬佛瑞.布魯士是另一位可以入團的老手。到目前為止,他還不曾在登山技藝方面受過多少訓練。但他去了瑞士,學到了不少僅能從阿爾卑斯登山專家那兒學到的東西。   在新人當中,最有價值的增員是歐岱爾(N.E. Odell)先生。他是位地理學家,前次探險曾被邀請,但儘管探險隊極需要他,他卻為職業所羈,未能參加,但是現在他獲得自由,可以前往聖母峰了。他還在波斯,但再過幾個月就可以到印度去。他是很漂亮出眾的那一型,身材很好,線條幾近完美。他在阿爾卑斯山登山技術上很有心得,並從內在發散出平靜、穩健的氣質和堅定的決心。我們會對這樣的人寄予厚望,而他絕非外表與實質不符以致會讓人失望的那種人。

  班特利.比譚(Bentley Beetham)則屬另一種天性。他並不完全像馬洛禮那樣心中燃燒著一團烈火,但他總是恆常沸騰、迸發、洋溢著激情與熱誠只有上噸磚塊才繫得住一百九十磅還嫌不夠重。他也是經驗豐富的登山家,曾在阿爾卑斯山有過很好的登山成績。他的職業是中學教師。學校應該慶幸阿爾卑斯山距離不遠,因為他可藉此發散掉許多奔放的蒸汽。   第三位登山隊的新成員是哈熱德(Hazard)。他的職業是工程師,也曾有亮麗的登山紀錄,因為曾在印度服兵役,擔任掃雷工兵,故多少知道去印度的必備條件。   最後一位新成員是安德魯.厄文(Andrew Irvine)。他只有二十一歲,並不具備那極為需要的阿爾卑斯山登山訓練。但龍史塔夫與歐岱爾曾見過他在一九二三年牛津史匹茲卑爾根探險活動(Oxford Spitxbergen expedition)的表現,故極力推薦他入團。他曾兩度參加牛津的划船比賽,因此必然擁有極佳的體力,但對於攀登聖母峰而言,他或許太粗壯了些,不像歐岱爾的身量那麼理想。他的年輕或許也不利於他但在這一點上,沒有人能提出權威性見解,因為最理想的年齡區間尚無人知道,像他這麼年輕的人水土適應會快些,但另一方面,他的身體可能太年輕以致承受不住艱苦。

  或許他沒有別人的登山經驗,也或許他的年輕對他不利,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的性格與心智對探險而言都有令人讚賞的適宜性。在這一點上,他的表現有目共睹。他會全然融入一次探險,使其持續運作,全心全意認同於其中,並自然而習慣地做有助於探險團的事全然枉顧自己的特定利益,一心一意專注於冒險事業的成功。他也是個心智敏捷的人,頭腦很清楚,還對機械設計很有天分。他仍是牛津大學的學生,但入團的條件是那麼好,又有那麼多項受人肯定的能力,委員會遂毫不遲疑地進行這項實驗讓他入團。   在印度,尚有其他人會入團成為重要成員。探險團中還需要具有印度經驗的人負責管理往回於山腳與基地營之間的挑伕。陸軍上尉摩里斯曾在上一次探險中擔任此職,但此次無法前來。這個空缺將由印度林務部的雪畢爾(Shebbeare)擔任。他深深瞭解這些山民,並具有指揮他們的高明手腕。

  最後,探險團的醫療官及博物學家,是由印度醫療服務處的興斯頓(R.W.G. Hingston )上校獲選入團。他並非嚴格定義下的登山家,他在團中的職務也非登山,但他曾在帕米爾高原世界的屋頂旅行,因此熟悉西藏的一般狀況,因為這兩個山區之間有許多相似性。此外,身為印度醫療服務處的軍官,他對於和亞洲人打交道相當嫻熟。眾人也知道他是個愉快的伴侶,還是個熱心求知的博物學家。因此,他很有希望成為沃勒斯頓和龍史塔夫成功的繼任者。   這些人員齊集後,第三次聖母峰探險團便組織完成了。可是財務方面如何呢?這是個令人焦慮的問題,因為委員會必須想辦法籌到一萬英鎊,以挹注現有資金。這件事被陸軍上尉諾爾的企業精神解決了。諾爾雖非登山者,卻一直是聖母峰登山行動最熱心的關照者。他提出以探險行動影片及相片發行權為探險團籌募資金的計畫,這使第三次探險行動得以遂行。他得到涅托佛德(Archibald Nettlefold)先生及其他人金錢上的支持。探險行動能夠持續進行,得特別歸功於這兩位。

  第三度聖母峰探險已得到西藏政府許可,財務問題順利解決,團員的組合塵埃落定,那麼補給品和設備就要開始買辦、包裝、發送了。或許有人會認為,經過前面兩次探險的經驗,這件事就簡單了;但正如很多其他事情,一支探險團的組織與裝備從來就不曾達到完美境地。在探險終了,諾頓上校與團員坐下來,一起研提改進的建言以供來日參考。這三次探險經驗的總結有很多值得採記下來,或許此處正適宜做此記述。   諾頓強烈主張探險團團長應擁有團員取捨的最後決定權。他必須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對他們負責,因此,他應能在選定人員時做出最後的意見。   諾頓也認為,出征聖母峰的戰鬥計畫應於探險團出發前在英國擬定。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或許有人會設想:擬定出擊聖母峰計畫的地方,西藏應該比英國適當。但諾頓所持的理由是:挑伕所負載器材的重量與體積規模,以及登山者在極高營區的食物封裝,大多要倚賴先行擬定的計畫。另一個理由是:西藏高原的四月天並不是融合各種矛盾觀點的好時機。換句話說,在一萬五千呎海拔上,在接近華氏零度的氣溫及號叫的勁風中,人的脾氣是很不好的。一九〇三年西藏特使團的團員也驗證了這一點。而在英國擬定計畫將遭遇的一個實際困難是:探險團中的重要團員可能都遠離英國;就以目前的情況為例,索默威爾正在南印度,歐岱爾在波斯,而喬佛瑞.布魯士在北印度。但藉由通信就可以做很多事情,而攻堅的大致方式也的確可以這樣安排。

  諾頓進一步建議:裝備委員會的主席應該由登山隊的傑出人員擔任;他必須參加過前幾次探險,並應負責監督探險團各部門,敦促每位成員趕上進度,並使應用物品在交付運送前三、四個月就完全準備妥當,以便妥為檢驗。   帳篷似乎一直都令人滿意懷恩帕(Whymper)帳篷及米德帳篷,以及輕便型米德帳篷皆然。諾頓本人則發明了一種非常有用而且方便的混合式帳篷,專供使用於橫越西藏高原及停駐基地營區。   他還有另一項建議。他說,團長應穿著適度體面的外衣或套裝。當我們憶起那些西藏官員都清一色穿著漂亮的中國絲織盛裝,而且大部分可能從未見過歐洲人,便能理解我方在正式場合多麼需要體面的穿著至少團長應該如此。   他還建議探險團隨團攜帶一個藏書豐富的圖書庫。大部分的旅行人都會為諾頓這項意見背書。書籍可令人暫時遺忘探險途中的不舒適及不衛生而保持精神昂揚,這種價值是無法衡量的。同時,探索路途上閱讀的書往往不容易忘記:心智在那種非常時刻中,特別容易產生深刻的印象。

  喬佛瑞.布魯士也在探險團的印度人員器材配備上提出許多建言。陸軍少校興斯頓則在醫療器材上發表意見,他對外科手術工具的供應表示肯定,但他也建議再做某些改變及增添;他並建議高地營區的器材應在英國就分箱包裝,並指出在那漸次增高的各營區,其器材箱中應包含哪些東西。索默威爾則就高地營區的登山設備發表觀點,包括米德帳篷、冰斧、繩索、冰爪、繩梯、睡袋、食物、簡易火爐、固體酒精、保溫瓶、科學儀器等。歐岱爾力主採用較輕的氧氣設備:如果可能的話,控制在十五磅之內,最多不超過二十磅。如果備用氧氣筒可以先丟置於山上,那麼登山者就不用帶著兩瓶以上的氧氣筒了。雪畢爾處理橫越西藏高原的運送問題,比譚則對食物的分送推介了一些作法。他說,高地營區情況特殊,有必要供應在倫敦做好送過來的袋裝食物,以省卻在西藏高原上烹製的麻煩。而在倫敦烹製以供連續多日食用的盒餐,應按序號A1、A2、A3︱B1、B2、B3︱C1、C2、C3等來製作,所有的A餐盒內容皆應相同,而與B不同;B餐盒與C餐盒不同;C餐盒又與D餐盒不同。它們應以A1、B1、C1、D1;A2、B2的次序食用;因為藉著這個方法可以避免食物重複,從而避免胃口缺乏。他說,糖、奶、果醬和茶葉都消耗得很快。

  所有這些鉅細靡遺的觀察,可以在諾頓上校為一九二四年探險所寫的備忘錄《搏鬥聖母峰》(The Fight for Everest)第六章探險隊的組織中找到。   但是到目前為止,器材供應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氧氣設備的供應。氧氣該不該用呢?不幸,決議是要用筆者也在贊成之列。其時,水土適應的課程尚未完全被習知。會議當時索默威爾不在倫敦,以致未能如同他在一九二二年力倡使用氧氣那樣,堅持主張信任人類水土適應的能力。氧氣的確使得人類能夠爬上二萬七千呎。它也可能是使人類爬上二萬九千的唯一手段。無論如何,或許最好是有所準備大家如此議論著,於是,大量的氧氣筒以及那笨重、累贅的器材,便列為這次探險的供應品。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