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小說園地 多多鳥之歌上

第55章 恐鳥與象鳥

多多鳥之歌上 大衛.逵曼 1661 2023-02-05
  真實世界的表現形式較為複雜,不僅限於大或小。從孤立明細表中可以看出,巨大化的現象常常會跟喪失散佈能力一起發生。而這種伴隨的情況,發生在爬蟲類的機會比昆蟲和鳥類小。   喪失散佈能力經常是喪失飛行能力的同義詞。爬蟲類所賴以遠渡重洋的,是牠們代謝不活潑而形成的耐受力。這種耐受力隨著體型增大而增強,因此巨大化的結果反而會強化牠們的散佈能力。這可說明為什麼先鋒巨龜能乘風破浪游向阿黛博拉群島,而如箱龜(box turtle)大小的就比較不行。   但對昆蟲和鳥類而言,這種關係就恰恰相反。較大的翅膀有利於分佈因此以渡海而言,信天翁要比麻雀容易得多而較大的身體反倒成了障礙。如此的飛行動力學原理支配著任何一種在天空飛翔物種的體型上限。因此,大部份的昆蟲體型小,而多數鳥類體型纖細、骨頭中空,都是有其緣由的。

  演化會挑戰這些限制,但往往僅限於競爭不激烈、不會立即遭受苦果的演化表演場。換句話說,那些地方的競爭者和掠食者不能太多。而符合此條件的,就是島嶼。   在鳥或昆蟲到達一座新島嶼,並在那兒建立起族群之後,向巨大體型演化會有以下好處:儲藏脂肪、體溫恆定性和抵禦可能存在的掠食者等。但巨大化的另一趨勢就是變成飛不動了,而不會飛就只有困處島嶼一途。這兩種演化趨勢是互為因果的。也就是說當昆蟲或鳥類定居在島嶼上後,會演化出巨大的體型;但也可以說牠們之所以定居島嶼,是因為體型變大的關係。不管起因為何,所得的結果都是喪失了散佈能力。 世界最大的象鳥   澳洲大蟑螂不會飛;紐西蘭大蟋蟀不會飛;加拉巴哥群島的鸕鶿(cormorant)可以說是鸕鶿中最大的,卻也是唯一不具飛行能力的鸕鶿;紐西蘭的鴞鸚鵡,體型之大足以傲視其他鸚鵡,但就是飛不動;南大西洋上氣候冷涼的昆哈島出產一種不會飛的蛾;現已滅絕的大海雀,是角嘴海雀(puffin )和小海鴉(murrelet)這一類海鳥的放大版。牠住在北大西洋上諸島,如果牠能夠像角嘴海雀和小海鴉一樣,能夠在天空飛翔,就不致因人類而走上滅絕之路;古巴曾有過不會飛的貓頭鷹,如今已滅絕;馬達加斯加島上曾出現世界最大的象鳥,除非在阿拉伯神話中,否則任憑使盡吃奶之力鼓動翅膀,象鳥還是飛不動的;紐西蘭上有過恐鳥(moas),體型約莫與象鳥相當,不過較為高瘦。如果把象鳥比擬成象,那麼恐鳥就跟長頸鹿差不多。

  紐西蘭在這方面的紀錄顯得特別突出,在不過與科羅拉多州相若的土地上,不會飛的巨鳥種類達十三種以上,其中多數一直存活到西元一千年前後,也就是玻利尼西亞的毛利人(Maori)移居當地的時期。雖然受到毛利人和歐洲移民之害,還是有一些種類苦撐到十八世紀才告滅絕。這些已滅絕鳥類的殘骸所構成的準化石和化石,顯示高大的Dinornis屬、稍小但腿粗壯的Pachyornis屬、中等體型的Euryapteryx屬,和矮小的Anomalopteryx屬之間雖有頗大的歧異,但係衍生自共同的架構。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種?一本介紹滅絕鳥類的書本上說原因有二:首先,並不是所有上述種類都並存於同一時代,在這數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新種恐鳥出現,舊種恐鳥消失;第二,是因為紐西蘭所特有的多變環境因子,世界上沒有其他地方可與之相比擬。鳥類會調整以適應原本該由哺乳動物扮演的角色,不過是因為島上從來就沒有來自這類溫血、四條腿動物的競爭。

  請記住,紐西蘭是一處絕大部份時間都沒有哺乳動物存在的地方。因此,恐鳥透過與無尾蝟一樣的途徑,經適應輻射而找到容身的生態區位。   馬達加斯加島上也有相類似的鳥類適應輻射。在人類入侵前百萬年的時間,除了一種象鳥外(Aepyornis maximus),還有其他一些體型較小的象鳥存在過。   乍看之下,紐西蘭的恐鳥和馬達加斯加島的象鳥,似乎可以拿來做為孤立巨大化和不會飛之間明顯關係的典型模式。但實際上沒有那麼簡單,整個發展過程相當錯綜複雜。這兩種鳥都屬於獨特的平胸鳥(ratite)中最為怪誕的一類。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