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小說園地 多多鳥之歌上

第27章 向偉大的發現邁進

多多鳥之歌上 大衛.逵曼 1856 2023-02-05
  量身打造說,才是他真正的對手。   華萊士認為物種終將歸於滅絕,牠們在地球上存續一段時間,通常以數百萬年計,然後就此消聲匿跡。如此的認知大部份得自化石記錄,從那些化石上可以知道,自地球上出現生物以來,持續出現新物種來填補舊物種的空缺,這種過程不斷地上演著,即使虔誠的神造論者,或者應該說那些較有科學素養的神造論者,如查爾斯.萊爾之輩,也瞭解舊物種死絕和新物種誕生的這種平衡關係。但什麼是新物種的源起呢?牠們究竟是什麼機制所肇始?   量身打造說以其一貫的正統口吻宣稱:大體上的解釋是:當舊物種消失之際,就在牠們消失的那個地方,會有適合地氣候和地理條件的一新物種被創造出來。被創造在這裏意即出自上帝之手上帝把葵花鸚鵡精準地放到牠們該去的地方,也就是我們發現這些鳥的諸島上;上帝又以其睿智判定阿魯群島不適合啄木鳥生存;經其生態知識決斷後,為每一環境設計製造出適合生存其中的物種,並把牠們散佈到該去的地方,完成今天世界各地的動物區系和植物區系。量身打造說大致上是這麼認為的。

  華萊士點出,這個學說的必然結果是近似的地理條件下,所居住的物種應該差不多(假設上帝的標準始終一致),而地理條件不同時,所有的物種也應相異。此一學說的問題就在它的必然結果無法成立。   他以新幾內亞和婆羅洲做為驗證。這兩個大島無論大小、地理位置、物質條件和氣候都極為雷同。兩地一年到頭或多或少都會下雨,沒有明顯乾季;都在赤道附近、都受季風(東風和西風)影響;兩地都覆蓋著高聳的森林,且都可看到相當面積的平原、濱海沼澤和多山的內地。並且,新幾內亞和婆羅洲的棕櫚樹都相當普遍,儘管所有條件都很相近,生活其上的動物區系卻迥異。   新幾內亞和婆羅洲間的矛盾暫時不談,先看看新幾內亞和澳洲兩地的比較。這個例子的相似性和相異性剛好顛倒過來。首先就地形來看,兩地可說是大相逕庭(新幾內亞多崇山峻嶺,大部份為雨林所覆蓋;澳洲較平坦,多沙漠和莽原),但棲息的動物區系卻相似。這也就是說澳洲有的鳥類和哺乳類,新幾內亞也有;澳洲沒有的,在新幾內亞肯定也找不到。華萊士主張:如果袋鼠對澳洲的乾燥平原和稀疏林地特別能適應,那麼一定有某些理由,讓牠們也出現在新幾內亞的潮溼森林中。如果說啄木鳥無法適應乾旱的桉樹(eucalyptus)林地,那麼如何解釋啄木鳥在潮濕的新幾內亞也無法生存?

  他正引入生物地理學做觀念的解析工具。華萊士對那些物種出現在哪兒、不出現在哪兒的知識相當豐富,讓量身打造說幾乎潰不成軍!   由於發現觀察所得的事實與現行學說間有所衝突,華萊士決定揚棄該學說。他寫道:所以我們不得不下此結論,一定還有某個法則支配著現存生物的分佈。而他所在意的不只是分佈,還有牠們的源起。   華萊士已窺得通往這個法則的門徑,在較早的沙撈越文章中已經提過。他提醒《年報》的讀者,本刊的前幾期中,我們試圖揭櫫此一簡單法則,也就是每一新造物種都與當地已存的某物種有相近的血緣關係,可以用來解釋這些不尋常的現象。華萊士正向一個偉大的發現邁進,但他所提出的主張還未臻成熟。沙撈越那篇文章對那些異常現象,充其量只是把它們擺在一段有條理的推論中。

  在阿魯群島的文章中,他又向前跨出一步,繼續追蹤新幾內亞和澳洲這兩座曾經相連、氣候卻迥然不同的大島。新幾內亞的矮種食火雞與澳洲的食火雞不同(雖然血緣相近);新幾內亞島上有三種能爬樹的有袋動物,也和澳洲的有袋動物不一樣(雖然血緣也相近)。在澳洲和新幾內亞分離後,這一切是如何形成的?華萊士寫道:   兩地都逐漸有新物種加入。但這些新種與原先存在的物種(其中多數在剛隔離時,為兩地所共有的物種)有著相近的血緣關係。根據現有資料來看,這個過程將衍生出兩個動物區系的現況兩地有很多具血緣關係的物種,卻很少種類相同。   兩地分開時,僅存於一地的物種,將逐漸引出與牠們有血緣關係的新種,形成今日兩地各有的特殊物種。

  雖然用詞含糊,但這些敘述既精準又重要。他對自己在沙撈越文章中敘述的相近血緣物種共存於同一時空這個模式,所做的闡釋愈來愈透徹。   還有兩步智識之路要走。逐漸引入(gradual introduction)這個片語在轉變成演化(evolution)之前,先要賦予明確的定義。除此之外,華萊士必須回答另一個大問題:造成演化發生的機制是什麼?這第二步就是萬秘之謎,仍然沒有得到解答。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