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小說園地 百年孤寂

第2章   關於《百年孤寂》

百年孤寂 馬奎斯 6920 2023-02-05
  馬奎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寂》是一本奇書,他用魔幻寫實(Magic Realism)的手法把人生的悲歡寫盡,生命的虛幻與孤寂盡入眼底。稱它為奇書,是因為這本小說的藝術架構奇特;以預言的奇幻人生來寫一個叫邦迪亞家族六代的故事,再以希臘悲劇中的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來貫穿那些故事。就語言技巧而言又是一奇,寫實風格中運用華麗的文字,即白鏤刻(Baroque)風格的精美語彙;作者巧妙地揉合虛幻與現實,創造出一個豐富的想像世界,卻反映了南美大陸的生活與衝突。在內容的蘊含上,以寓言式的諷謔,寫盡生命的空寂,卻賦予宇宙永恆的真實性,即視時空為永恆;一切生命都是時空的逆旅或過客,這種無相的存在意義,近於佛學的形而上境界,文學作品內容到達這種高境,堪稱一奇。這些馬奎斯獨創的魔幻寫實風格,使他這本小說不僅文學評價極高,而且產生了極大的可讀性,創下現代文學作品單一版本五百多萬冊的暢銷數字。現代文學作品向以苦澀著稱,而馬奎斯的魔幻寫實卻擺脫了那副苦澀面貌,給現代文學找回廣大的讀者群,使它從困境中走出來,邁向群眾。馬奎斯的代表作《百年孤寂》具有這股魔力,實是一本值得閱讀意蘊豐富的奇書。

  這裡從這個家族六代的人物來探討《百年孤寂》的魔幻人生。第一代老邦迪亞是個富於幻想的人物,具有冒險與創造精神,生活在靈性、良知與奇想中,對煉丹術著迷,是這個家族魔幻人生的根源。為了找尋一個傳說中的世外桃源,他帶著妻兒翻山越嶺,來到一個荒涼的沼澤叢林地,與他的探險伙伴共建家園,將該地取名為馬康多。他對一位先知型的吉卜賽人麥魁迪很感興趣,他拖著麥魁迪的大磁鐵去找金礦;用他的放大鏡聚集太陽光作為灼傷敵人的武器;接收他的煉金設備大作發財夢;從他的航海儀推知地球像橘子,而以為是自己的新發現。作者寫這些事都是在交代這個邦家祖先,雖然處在僻遠落後的地區,知識貧乏,老邦迪卻極具想像力,有創造靈性,確實是個魔幻的種子。他的妻子易家蘭則與他相反,她是個非常重實際與行動的人,具有強烈的生命力,活到百餘歲,終生勤儉,活力充沛,以賣動物形的糖果來貼補家用,是這個家族的支柱,她死後整個家族趨於敗落。她一直很健康,忙碌到第七代才死;她也一直掌管著這個家庭,直到她很老邁了,她的孫媳把乾瘦縮小了的她放在大圍裙兜著走,她的聲音已像蚊子叫,她還在嘮嘮叼叼掌管家務的是是非非,十分操心,但她對家人的關懷,換來的是嫌怨;她象徵老年的孤寂。

  到了第二代,這個家族散發了光輝,也種下敗落的種子。亞克迪奧是老邦迪亞的長子,是個野獸派典型人物;他狂熱、衝動、粗暴、不負責任、無道義良知、浮誇,被母親趕出家門,是這個家族劣根性的種子。在他與吉卜賽女郎透娜拉私通獲知她懷孕後,嚇得離家出走,在外流浪多年,回家時變成一個怪物似的粗漢。   他的母親見大兒子回來了竟是這個德行,仍然又氣又愛他。她最不能忍受的是大兒子亞克迪奧姦淫了被她視為己出的養女莉比卡,但實際上是這個性慾特強的女人勾引他,與他通姦,母親知道後氣得把他們一起趕出家門,住到他們家一間破舊的房屋裡去,莉比卡也就這樣成了亞克迪奧的妻子。莉比卡是性象徵的典型人物,她神祕、固執、任性,每當性衝動時就吃泥土或牆上的灰泥,性情怪異,驕縱不容於人,但在困境中能生存下去,是堅毅性格的表徵。

  與亞克迪奧私通而懷了孕的吉卜賽女郎透娜拉為頹廢靈魂的典型人物,可說是魔鬼的門徒,卻也是人性弱點的安撫者。所懷的孩子生下來後交給易家蘭撫養,取名阿克迪亞,並約定要永遠瞞住他的身世。這孩子長大之後,也視祖母易家蘭為他的母親,因為他並不知道易家蘭是他的祖母。阿克迪亞繼承了亞克迪奧與透娜拉頹廢的血統。邦迪亞上校在得勢的時候,提攜阿克迪亞做了當地的軍政首長,他橫行霸道,儼然一代暴君。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所以視邦迪亞上校為二哥,並把亞克迪奧看作自己的大哥;他一邊藉邦迪亞上校的權勢作惡多端,一邊又與亞克迪奧共謀在地方上侵佔別人的土地,濫收稅金,巧取豪奪。並且在這以前,他以財勢壓人,追求地方上一位漂亮風韻的中年婦人。這位婦人就是透娜拉,她自知他是她的親生兒子,對她多所親近疼愛,這段故事便成這本小說中的戀母情結。

  透娜拉後來又與邦迪亞上校私通生下一子,叫約塞,交由他的妹妹亞瑪蘭塔撫養,並且她還與別的男人生了幾個孩子,她真是靈肉鬥爭中物慾的表徵,也是邦迪亞這個家族幻滅的種因。亞克迪奧與透娜拉的私生子阿克迪亞,後來因邦迪亞上校失勢,也隨之失勢,並被政府處決。他象徵權勢的虛幻與暴力的荒謬。他瘋狂的時候竟然欲槍斃他自以為是他母親的易家蘭(其實是他的祖母)這樣一個愛他如命的至親,這一筆是寫許許多多因權勢而無視於親情或悖逆倫常的例子,而且古今皆相同。阿克迪亞是這個家族的汙點。   在第二代中,邦迪亞上校這個人物是整個家族的光輝,是人類勇者的畫像。他是老邦迪亞與易家蘭的次子。他從事革命,經過三十二次戰役的失敗後,仍然氣勢如虹,到了九十高齡因看不慣腐敗的共和政府,還要再號召同志起而革命,雖然不再有人聽他的,他卻真的去奔走號召;而在無奈的心境下,他想起他的十七個私生子也許會聽他的,因為他們都以他為榮。

  他的十七個私生子就在那個晚上被政府下令追殺殆盡(當時唯一逃脫的亞瑪多,到了老年仍被追殺身亡)。邦迪亞上校傷心欲絕,但他仍活在人性尊嚴中,至死不屈。他是這個家族的太陽,他死後,這個家族黯然無光。邦迪亞上校的妻子莫氏柯蒂是上校一生中最疼愛的女人,因為他從年輕時代起就接觸過許多女人,尤其在他革命戰爭得勢期間,哥倫比亞有優生孕育的習俗,許多母親將她們的女兒送進邦迪亞的房裡去交媾,以達優生孕育的目的,所以上校雖接觸過許多女人,卻都無感情,而他與莫氏柯蒂是少年時期就有了戀情,且非常深厚;莫氏柯蒂十二歲那年就想嫁給他,雙方父母協議要等莫氏柯蒂來了月經之後才能出嫁。有一天,莫氏柯蒂當著大家的面,把她那因月經染得血跡斑斑的內褲展示給人看,並歡呼她可以與邦迪亞結婚了。她天真活潑,柔情似水,只可惜命蹇早死,這給予邦迪亞上校極大的打擊。

  亞瑪蘭塔是老邦迪亞與易家蘭之女,即亞克迪奧與邦迪亞上校之妹,為冰霜美人的典型,好猜嫉,有強烈的報復心。她在年輕時期,與莉比卡同爭一個叫克列斯比的青年,在亞克迪奧未與莉比卡結婚之前,莉比卡與克列斯比幾乎成婚。而亞瑪蘭塔也深愛克列斯比,因此她妒火中燒,對莉比卡恨之入骨,幾乎將莉比卡毒死。她內心熱情,外表卻冷淡,幻想多於行動,終生不嫁,後來產生老處女變態心理,與二哥邦迪亞之子約塞發生姑侄戀情,因而毀了約塞,也斷了邦迪亞上校的根脈。並且,她後來照顧侄孫席甘多之子亞卡底奧,兩人總是裸體共浴,使得亞卡底奧長大後暗戀她而變得頹廢,甚至使他與四個少男發生同性戀,最後被他們溺斃在浴池裡。因此亞瑪蘭塔可以說是這個家族的悲劇孽緣。就她與侄輩的戀情來說,也可以說是戀母情結的延伸。

  第三代中,阿克迪亞的妻子匹達黛是賢妻良母的典型人物,並且也是這個家族的幻滅良心。她一生緘默寡言,不與人爭,悉心照料家務,省吃儉用,只因自己知識程度不高,教養子女心有餘而力不足。她的一對雙胞胎兒子席甘多與席根鐸,一個是頹廢的典型,一個是惡劣環境的犧牲品。她教養不了他們,聽其自然發展。她在家裡像個傭人,忙上忙下,而不被家人重視,她象徵善良的孤寂。老邁後因看不得這個家族的衰敗,加上媳婦卡碧娥的蠻橫怪異,她傷心而出走,離家後杳無音訊。   等到約塞完全長成個大男人後,他雖是那麼狂熱地與姑姑墜入情網,但亞瑪蘭塔仍有顧忌,她在矛盾中封閉自己,約塞受不了她的虛假,也不能不顧家門的名譽,於是自己選擇了死亡的方法,前去參加父親邦迪亞上校最激烈的一道戰線上的戰役,以減輕內心的痛苦,並猛烈迎戰,終於戰死。約塞的外貌與性情都像邦迪亞上校,本可以繼承他的事業,大展家風,但為畸戀所苦,而使一切都成空幻,他代表狂熱的孤寂。

  到了第四代,這個家族呈現了極度奢侈與極度窮困兩種極端相反的怪現象。席甘多是阿克迪亞與匹達黛的雙生兒子之一。他因畜牧事業賺了大錢,並且整天大宴賓客,長年飲酒作樂,他的錢總是用不完,甚至後來他把家裡的內牆與外牆都貼滿鈔票,又經常換新的鈔票也用不完;美女與酒圍繞著他的生活,頹廢是他的驕傲,他可以說是巴比倫文明的化身;他象徵人類頹廢文明的敗亡命運,後因席甘多在馬康多這個沼澤地區遭遇大洪水時期,牛馬死光,家貧如洗,到頭來靠與情婦共同賣彩券謀生。他是這個家族敗亡命運的徵兆。席甘多的妻子卡碧娥則生活在宗教的虛假中,性情怪異,行事專橫,不著實務,自憐心理非常之強,是加速這個家族敗亡的悲劇人物。席甘多和雙生兄弟席根鐸,小時候兩人一模一樣,及長性情各異;席甘多喜歡逸樂喧鬧,而席根鐸則孤獨高傲。席根鐸象徵歷史的見證人,因為當獨裁的政府鎮壓大罷工時,軍隊用機槍掃射,使三千多名工人喪生,他是唯一的倖存者;政府當局以兩百節的火車載運全部屍體扔入海中,滅跡工作做得非常徹底,使當時的人不相信有這種事發生,歷史課上也沒有記錄,但在往後的幾十年裡,席根鐸不斷地告訴後代人,說他親身經歷過這件事,這是千真萬確的暴政,他要永遠為歷史作證。他代表人類的良知、勇氣和正義。然而,到他老死,他的呼聲是那麼微弱,有誰相信他為歷史作證的話呢?他的孤寂是這個家族永恆綿延的傳統。

  到了第五代,這個家族出現了敗落與滅絕的景象。席甘多與卡碧娥之子亞卡底奧承襲他父母所有的劣根性,他頹廢、浪漫、虛假、狂妄、蠻橫不講理,把亞瑪蘭塔作為對女性意淫暗戀的對象。家裡本來寄望他做個教皇型的人物,在家道中衰的前夕送他到羅馬去留學,結果他在義大利留而不學,每天往娼妓酒館跑,還欺騙父母說他學業進步神速;他的父母死後,他匆匆返國,一心只想繼承財產,他哪知這時的邦家已衰敗不堪,除了那幢如廢墟的舊宅第,可以說一無所有。最後,他被他那幾個同性戀的男孩子溺斃在浴池裡,十分悽慘。他象徵頹廢文明的滅絕。這個家族直系一脈相承的男性到此絕嗣,陷入永恆的孤寂,但女性那一脈卻還有最悲慘的故事。   邦迪亞這個家族到第六代已呈全部幻滅的景象,美美的私生子倭良諾與阿姨亞瑪倫塔由偷情而變成生死戀人,二人只知愛情,不去面對現實;他們住的那幢破舊如廢墟的宅第,隨時都可能被一陣風吹垮,屋裡全是螞蟻和昆蟲,走廊和院子已是一個叢林世界,草木蓊鬱,家裡已無存糧,他們在守著貧窮至死之際,生下一個男嬰,取名奧良奴。亞瑪倫塔因流血過多,產後不久即亡。嬰兒奧良奴則因倭良諾悲傷過度,神智不清,沒有妥加照顧,以致生下不久即被螞蟻吃掉。這嬰兒是個怪胎,大概是中了第一代易家蘭的預言:血親交媾生出的孩子必長出一條豬尾巴。接生婆說奧良奴果然有條豬尾巴。倭良諾為了發掘自己的身世,把先知型吉卜賽人麥魁迪的遺稿弄明白了,這個邦迪亞家族六代的故事就記在上面,那是百年前就寫好了的,當然他也弄明白了他是美美的私生子。因為遺稿預言,當倭良諾看完遺稿的時候,這個鏡花水月的城鎮(或說是幻影城鎮吧)將會被風掃滅,並從人類的記憶中消失,而書上所寫的一切,從遠古到永遠,將不會重演,因為這個被判定百年孤寂的家族在地球上是沒有第二次機會的。

  馬奎斯對這個百年孤寂的家族不僅作了如是判定的預言,並且由於他在文字上的藝術獨創風格,他的寫實是這樣的魔幻,故事是這樣的感人,遂使這本《百年孤寂》一如任何其他偉大名著一樣,成為地球上不朽的人類遺產,並使一向面貌苦澀的現代小說綻放出了獨特的光輝,擴大了它的讀者群,經由文學將人類從今日高度理性文明的危機中拯救出來。   綜觀馬奎斯這本使作者贏得《塞萬提斯再世》美譽的傑作《百年孤寂》,以出人意表的構思,在歐美各國造成大轟動。一九六○年代拉丁美洲小說的風潮,也因這部現實性與幻想性渾然融為一體的魔幻寫實主義典型作品的出現而達到高峰。把邦迪亞家族六代百年的年代記搬上小說舞臺。作者並不盲從新的創作技法,以汲汲營營追求走在時代尖端的二流作品為恥。事實上,作者也說他平常最愛看的作品是《唐.吉訶德》。從連原本跟閱讀無緣的人都狂熱歡迎看來,《百年孤寂》之受喜愛,最大的原因,顯然在其傳統的小說形式。在作者那奔放自在的想像力誇張和戲劇化下,即使不是拉丁美洲的讀者,也還是不得不被本書引發出微笑、苦笑、爆笑等一切種類的笑來。簡言之,《百年孤寂》既是拉丁美洲的創世紀也是啟示錄,與《唐.吉訶德》中的插曲<莽撞的好管閒事的人>一節息息相通。   《百年孤寂》融合現實與幻想,建立宏偉的神話世界,故事性豐富,被視為是為全世界欲振乏力的小說注入活力的作品。其豐富的故事性,對小說領域已趨枯竭的這個不祥預言提出最有力的反證,故事中所採取的插曲形式的幻想與精確的現實性,多得讓人無暇驚嘆。這些因素都把這部作品架構成最具魅力的作品。   當然,任何一個作家都離不開孕育他的土地、風習、空氣、陽光。馬奎斯曾這樣追敘:我時常清楚地記得的並不是人,而是從前我和外祖父一塊住過的亞拉卡塔卡小鎮的老宅院。我現在每天睡醒的時候,都有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似乎自己依然身處那所令我魂牽夢縈的宅院。   一九五二年賈西亞.馬奎斯是一個二十五歲的青年小說族,他曾回到誕生的這個小鎮進行尋根之旅早在馬奎斯出生的十九年前一九○八年十月十九日,外祖父與一個朋友的決鬥,即改變了這個家庭的生活軌跡,從而他預先決定了他本人的人生命運和文學命運。能寫出《百年孤寂》一書的究竟是什麼人?產生這部奇特小說的歷史、文化、人文、環境的底蘊究竟是什麼?一九六七年(三十九歲)此書在阿根廷首都出版,十五年後馬奎斯獲得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   拉丁美洲文學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迅速崛起,並在全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然而馬奎斯對於虛幻寫實一詞並不認為它有何恰切之處它不是實際的現實與虛構的現實之交叉組合,所謂魔幻從表面上看也許神奇、虛幻,實際上它卻是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的基本事實。   評論家將《百年孤寂》的神奇魅力歸因於作家卓越的想像力。想像力固然沒錯,但任何想像都離不開個人經驗的支持。想像力的奇幻詭譎,通常是以經驗的與眾不同為其基礎的。   在達索.薩爾迪瓦爾所著《回歸種子馬奎斯傳記》裡,作者指出馬奎斯並非一開始就對圍繞周遭既瑣碎又激動人心,令人恐懼、充滿神祕、詩意的現實生活的底蘊早就心知肚明,他必須徹底看清那令人眼花撩亂的現實,了解它對於自己寫作和生存的意義,才能取得一個全新的視角,正如他去波哥大就讀大學後有助於看清他的故鄉亞拉卡塔卡,去了墨西哥有助於了解他的祖國哥倫比亞,再遊歷歐洲之後,他才能站在更凝定的位置重新審視整個拉丁美洲。   難怪這本二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百年孤寂》風靡全球時,他仍然抱著平靜的心情坦言:沒有本人的親身經歷作為基礎,我可能連一個故事也寫不出來。   正如八歲以前外祖父那座幽靈出現的宅院,姑姥姥、外祖母所講述的鬼怪故事,都是他一生中揮之不去的記憶之核,這份記憶絕大部分都成為小說中取之不竭的素材,培育了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這時他發現自己的口袋裡沉甸甸的,但並不知道其中裝的就是黃金。   一九八二年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馬奎斯,其理由如下:像其他重要的拉丁美洲作者一樣,馬奎斯永遠為貧窮弱小的人請命,勇敢反抗內部的壓迫與外來的剝削。巧妙地揉合了虛幻與現實,創造一個豐富的想像世界,卻反映了南美大陸的生活和衝突。   《百年孤寂》自一九六七年出版到現在,它發生的影響力到今天讀起來仍然光芒四射,這部長篇小說仍被認為是馬奎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英國地位崇高的<歐洲雜誌>作了如下的評價:它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完整而複雜、深刻而明確的視覺,這是全面了解這位天才作家的必不可少的視覺。   英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寫的是斯堪的納維亞題材,法國拉辛往往從希臘羅馬的史詩中汲取靈感,波赫士是阿根廷籍,但他本人的創作與歐洲大陸的文學傳統(特別是英國、法國)有千絲萬縷斬不斷的牽繫,題材則廣及阿拉伯、印度和中國。   當代很多拉丁美洲作家都具有世界的眼光,他們的創作從超現實主義開始,固然與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的影響不無關係,更重要的,敘事方式的變革、形式的創新也是真實表現拉丁美洲現實的內在要求。作家不必刻意地製造荒誕與神奇,拉丁美洲的現實本身就是神奇與荒誕的。這塊有著不同種族、血統、信仰的新大陸所構建的光怪陸離、荒誕不經的現實,也呼喚別具一格的嶄新表現形式,去呈現豐富的內容,深刻的寓意,這本長篇小說標出了文學史上的新紀元。   《百年孤寂》成為拉丁美洲文學一座百年紀念碑,這已經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新潮文庫編輯部   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二○○四年六月重排大字本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