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煙雲 中國傑物傳

第14章 (第14則) 順治皇帝

中國傑物傳 陳舜臣 8842 2023-02-05
順治皇帝是一個熱情的人。日後他在戀愛中燃放出極大的熱情,而這股熱情應該也曾被他投入政治中。在短暫的治理期間,他推行許多無可反顧的政策。他不怕做得太過,可以說是一種蠻勇。      【六歲君臨中華帝國】   中國歷代王朝中,受明君之惠最多的恐怕是清朝。所謂:   三世之春   康熙、雍正、乾隆是清朝的全盛時代。   康熙皇帝登基於公元一六六一年,在位六十二年。其子雍正皇帝在位十四年,繼任的乾隆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乾隆說不能超過祖父的在位年數而退位,後來當了四年太上皇,依然君臨天下。自康熙即位至乾隆死,這一百三十八年就是清朝的黃金時代。   滿洲人在中國東北建立強而有力的滿洲政權,是在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時代。而第二任皇帝太宗皇太極的時代,也不過是地方性政權。清朝入主中原是在第三任皇帝、也就是努爾哈赤之孫順治皇帝的時候。

  公元一六四四年,滿洲政權越過山海關,進入北京。順治皇帝在前一年已經即位。他六歲時進入紫禁城,立刻成為君臨中華帝國的大皇帝。   順治皇帝在位十九年。當然初期是由叔父多爾袞攝政,統理一切。由於多爾袞死,順治皇帝十三歲便親政,十一年後去世,年僅二十四歲。   為什麼呢?   我們面對歷史這堵牆時,不得不這麼問。   在大帝國的全盛時期,即使年幼的皇帝即位也不是什麼問題。但順治皇帝在位,正值清朝中華帝國的草創時期。   大帝國的創始,起於經驗豐富的壯年領導者。秦始皇十三歲即位,但他罷黜宰相呂不韋而親政時,已經二十多歲。至於制伏六國、統一天下,則是在三十八歲的盛年。   漢高祖劉邦的年齡眾說紛紜(也許他本人也不知道自己正確的年齡),有人說他當上皇帝的時候為五十五歲,也有人說四十六歲,但無論如何都是壯年時期。唐高祖李淵篡隋即位是在五十三歲時。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驛被軍隊推戴為皇帝,據說是三十三歲。明太祖朱元璋取得天下則已滿四十歲。

  歷史上,大帝國創始期的領導者都不是幼童。唯獨延續了二百六十多年的大清帝國,在其草創時期曾擁立幼帝。   如果要從清代的為政者中選一位傑出人物,那麼必然是三世中的一位。想起來康熙帝尤其突出。但是因為言論箝制,我對於選擇他不得不有所躊躇。雍正皇帝由於以特務治國,總覺得不可親。而乾隆皇帝晚年時有很嚴重的昏庸傾向。   這三個人之外,我最欣賞康熙的父親順治皇帝。幼齡君主成為大帝國創始期的領導者,這個特殊情況吸引了我。雖然年紀輕輕便去世,但圍繞著的各種傳說故事卻也為這位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增添了幾許魅力。   滿洲政權的創始者努爾哈赤於六十八歲過世,八子皇太極繼位。這就是太宗,當時已是三十五歲的壯年。據說努爾哈赤其實是欣賞十四子多爾袞的資質,想指定他為繼承人。但努爾哈赤死時,多爾袞才十五歲,考慮年齡後皇太極才被立為皇帝。

  在朝鮮的記載中是這樣寫的:   太宗(皇太極)奪立。   也就是說,本來應該立十五歲的多爾袞,但是三十五歲的皇太極卻擠了上去。   公元一六四三年,太宗皇太極突然過世。長子豪格當然可以成為繼承者,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卻推辭了。他似乎知道叔叔多爾袞才是祖父努爾哈赤中意的繼承人。可能是考慮到自己如果即位,會被年過三十且有實力的多爾袞殺害,並奪取王位。由於豪格推辭,便由幼弟福臨即位。也許因為才六歲,所以不知道害怕叔父。畢竟六歲還是剛懂事的年紀。   這裡順帶一提,本來可即帝位的豪格家族,在清朝是皇族中地位最高的肅親王家,非常受到禮遇。清末的川島芳子就是出於這個家族。   六歲的順治皇帝,在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坐上皇座,不久便明瞭了許多事。如果再年長五歲,順治必然也會推辭帝位。就像努爾哈赤所預料的,多爾袞是很優秀的將領及政治家。他在許多大小戰役中,立下輝煌的功勳,對於統率聯合各部落也完全發揮了力量。如果真想要,帝位是唾手可得的。不,帝位本來就是他的,不但許多滿洲人這樣想,他自己也這麼認為。在這樣可怕的人物身邊,即使坐在皇座上,心情應該也不會愉快。

  【握絕大權力的叔父攝政王】   由五歲即位、六歲入關來看,順治可以說天生就是中華帝國的皇帝。他死後,康熙八歲即位,經常被人稱為天生的皇帝,然而順治卻更算得上是天生的皇帝。在他的記憶裡,除了當皇帝之外別無其他念頭。   順治即位時,由叔父多爾袞及堂兄濟爾哈朗共同輔佐,但這兩人之間相差懸殊,所以實質上是多爾袞獨裁。   在中國,原則上皇帝一死,繼承者便立刻登基,而那一年的年號便維持到翌年才改元。清朝也沿襲了這個原則,愛新覺羅福臨即位也就是入關成為紫禁城主人的第二年,是順治元年。多爾袞死於順治七年,以後便是順治親政時期。因此,順治二年攻陷南京、擊潰並消滅李自成、下薙髮令(強制結髮辮),順治三年平定福建、攻陷廣州,順治四年從占領長沙到遠征貴州、四川,這些都是多爾袞的功績。

  我承認鞏固清朝中華帝國的基礎,最有貢獻者是多爾袞。但基礎並不能在這樣短的期間內鞏固。他以奉命大將軍、叔父攝政王或皇父攝政王的身分行使最高實權的時間,實際上只不過七年而已。   由據稱不到二百萬的滿洲人來統治擁有數億人口的中國,樹立長期政權,僅靠多爾袞七年的努力是不夠的。其後十多年的順治親政,無疑是更進一步鞏固了王朝的基礎。把十三歲到二十四歲之間的青春,都投在確立清王朝的事業上,並且取得成功的順治,正可以稱為傑出人物。若沒有順治打下的基礎,也就沒有三世之春。   也許有人認為,順治只是循著叔父多爾袞所舖好的路徑走。但是,要正確地走上舖好的路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順治對叔父多爾袞應該是有著很曲折的感情。多爾袞過世的二個月後,順治削去了他的爵位,剝奪宗室(皇族)之籍。因為有人控告說多爾袞生前曾陰謀要篡奪帝位,而順治此舉是同意這個說法。

  叔父攝政王為什麼會成為皇父攝政王呢?順治的生母、太宗的皇后,也就是皇太后,似乎曾再嫁多爾袞。這一來,他就不只是叔父,還是皇帝順治的繼父,因而有資格稱皇父攝政王。事實上,納兄弟的未亡人為妻,在滿洲人看來是極其自然的事。蒙古人也有把父親的妻妾除自己生母以外的女性都納為己有的風俗。在從事遊牧狩獵活動而經常移動的團體中,女性必須被置於某人的庇護之下。   在儒教的倫理中,即使已是孀婦,嫂嫂也不能跟亡夫的弟弟結婚。順治六歲進入紫禁城,跟隨漢人老師學四書五經。滿洲人到努爾哈赤的時代都還沒有文字。雖然借用蒙古文字(蒙古人借用維吾爾文字)來造字,但滿洲人並沒有古籍。皇帝可學的,只有漢人的古籍。從幼年時起,順治皇帝便已飽受儒教薰陶,不知道還有其他的道德。可以教育他的滿洲要人都已加入征討明朝的遠征軍,不在紫禁城,這可能也是順治皇帝浸染儒教的一個原因。

  對於擁有絕大權力的叔父攝政王,幼小的順治皇帝並不能忤逆,多爾袞是依照滿洲人的慣例成為極榮耀的滿洲貴族。於是,順治塞了滿肚子儒教倫理,只有暗地裡反抗。   入主中華帝國後,清朝的史官似乎細心地把皇太后再婚的事自文獻上刪去。但太后下嫁的故事廣泛流傳於民間。在漢族文化中長大的順治皇帝,深深被母親再婚的事傷了心,這是不難想像的。   攝政的多爾袞是一名獨裁者。鄭親王濟爾哈朗原本跟多爾袞共同輔政,但不久便被解職。問題在於太宗死時,他曾想推戴肅親王豪格。豪格是太宗的長子,因此濟爾哈朗的行動不能算是謀叛,然而由於他的解職,多爾袞便成為名副其實的獨裁者。   多爾袞之死,也就是濟爾哈朗的復活。濟爾哈朗把讓他解職的多爾袞派的人一一肅清,而已親政的順治帝默認了這件事。

  雖然才十三歲,但在擁有絕對權力的少年皇帝之前,即使是鄭親王濟爾哈朗,如果沒有確定皇帝的意向,恐怕也不能進行這樣大規模的整肅活動吧!濟爾哈朗或許確實很憎恨多爾袞一黨,但我們應該也可以想成是順治皇帝藉著這份憎惡而積極支持整肅活動。   我不認為視母親再婚為不倫的少年皇帝,其倫理觀是整肅的唯一動機。順治皇帝可能也想實行自己的政治,因此希望完全撤換政府裡的要員。我認為他是利用濟爾哈朗的憎惡心,讓他進行報復,以便為新政權做大掃除。   自己的政治是什麼呢?就是以儒教為基礎的政治,亦即說他想把重點放在排除多爾袞所採行的馬基維利主義。   多爾袞巧妙地使用籠絡和高壓手段。正當打算廢除加諸肉體的刑罰時,卻嚴格下令不辮髮者殺無赦。他處心積慮想著要如何壓制漢人,但順治皇帝認為這只是為功利而實行的政策,並沒有支撐它的理念,因此心生不滿。在多爾袞的眼中,僅有維持滿洲人的政權這件事,而順治皇帝卻具有政者正也、民無信不立的儒家政治理念。

  順治皇帝是一個熱情的人。日後他在戀愛中燃放出極大的熱情,而這股熱情應該也曾被他投入政治中。   【均知官民之苦】   攝政王多爾袞死於順治七年十二月,順治皇帝實際親政是從翌年開始的。   罷漢中歲貢柑及江南橘、河南石榴。   這是親政後他在政治上的第一道詔書。所列都是各地的名產,為了運送,沿路的居民被徵召而飽嘗辛苦。為了保持鮮度,往往強迫居民做一些不合理的事。因此他便停止了這些進貢活動。   接著是停止織造差催。   在江寧(南京)、蘇州、杭州三處地方,有專為朝廷供應衣服及其他紡織品的工廠。為了督促當地織造繳納給朝廷的紡織品而出差的官員就是織造差催。因為政府任命的官員已經駐在這三處地方監督業務,所以並不需要特別去督促。這是重複性的官職,且也造成地盤之爭,因此順治皇帝把它停掉。另外,在陝西以羊毛製造各種龍鳳圖樣的紡織品,但這種東西並無用處,便廢止了。

  接著他決定整理榷關官員。榷就是交易所,榷關官員不外是交易所及稅關的官員,也就是經濟方面的官員。這是油水很多的職務,許多人想去那裡任職。被任命的官員通常在履新時便會買下數十頭馬,招募數十名書記。   詔書中是這樣寫的:     紹興棍徒(惡棍),謀充書吏,爭競鑽營,未出都門,先行納賄,戶部又填給糧單(糧食收據),沿途騷擾。   浙江紹興以出產頭腦優秀的人而知名。紹興棍徒就是智慧型的惡棍,也稱為紹興爺。他們不願擔任正規官員,而寧願成為官員的幕僚,吸取甜頭。以代為賄賂的立場,承擔正規官員很難進行的骯髒事,他們惡劣的做法使人民非常痛苦。   朕均知今日官民之苦。   這句話是繼前述的詔書之後。意思說我很清楚大家的苦。非常地有自信。   順治皇帝不承認經濟官僚的書吏們,要求單身赴職。   他更命人對驛遞差官(驛站取締官)進行調查。當時各地已發生戰鬥。運輸兵員、武器、軍需品是各地驛站的責任,他們為取得成績,便強制當地居民勞動。他要嚴格監視以免發生這種事。   此外還免除僧侶及道士納銀。他們必須得到所謂度牒的許可證,才能成為正式的僧侶或道士。那時,依慣例是要納銀的。這個做法就等於以金錢購買僧侶及道士的資格。因為這是非體(不合道理),所以以後永久免除納銀。   從國家的財政來看,度牒的納銀應該是一筆相當的財源。在創業時期,無論如何確保財源是很重要的事,但在違背道理的情況下他不求取財源。如果換成現實主義者多爾袞,恐怕就不會免除這項措施。順治展示了要以理想主義為政治架構的姿態。   諸路貢獻就是上貢各地特產的一種慣例,諸如四川的扇柄、湖廣(湖北、湖南)的魚鮓(醃魚)等等。這也經由下詔而被罷除。同時,景德鎮的碗也停止進貢。   親政的第二年,順治皇帝逮捕了北京黑社會角頭李應試,把別名李三的他處刑。這是一項果斷的舉措。李應試多年來蟠踞於北京,是一名被稱為大豪的大頭目,擁有眾多手下,與官府也相互勾結。各地的黨徒們爭相獻上巨額的規費。因為萬一有什麼狀況發生,他可以為他們關說。不管什麼樣的壞事,只要拜託李三,就不會受罰。因此,大家高高興興地送上規費,李三則以這些錢豢養更多的部下。   李三,也就是李應試,與京城內的文武官員都有交際,經常一起飲酒。即使一般人不能靠近的場所,他也能從容走過去,沒有人會盤問。他的姪子李天鳳殺人,死者的家屬不願提出告訴,害怕遭到報復。連兵科給事中(負責進諫的官職)李運長這樣的大官,也跟李天鳳結拜為兄弟,把天鳳的兒子當作自己的兒子,讓他擔任某官府裡的官員。   由於別的案子被發現,朝廷想要調查李應試。順治皇帝命鄭親王濟爾哈朗讓學士寧完我、尚書陳之遴共同審訊。當被詢及有關處分的意見時,寧完我和陳之遴都默然不語。濟爾哈朗再三詰問,陳之遴才好不容易開口說:   李三這個巨惡,除誅殺外別無他法。但若不迅速處刑,我的身家就危險了。   連國政上首屈一指的閣僚也害怕遭李三黨徒的報復。   年輕的順治皇帝勃然大怒說:他這樣愛惜性命嗎?一時陳之遴也被處分。   黑社會勢力之可怕,順治皇帝也很明白。但禍根不能不除。除首領李應試、其姪李天鳳外,該組織裡的大幹部馬販潘文學、與之勾結的李運長等一夥人都被處以斬刑梟首。京城必然暫時處於戒嚴狀態,以備惡黨徒眾報復性的蠢動。順治皇帝振起蠻勇,大力整頓之後,無賴們一籌莫展。不良分子一掃而盡,百姓對清朝的信賴度應該是有所提高。棲居於北京的地痞集團,自明代起就已出現,明朝對此一直無法採取有效的行動。   與前代相比,順治皇帝應該可以獲得高分。   這個事件之後不久,順治皇帝下詔要求直言。雖有給事中等言官(諫議人員),他們在職務上似乎也常進言,但順治皇帝仍覺得不滿:   多係細務,未有規切朕躬。   言官們似乎只是上奏一些無關痛癢的事。在這份詔書中,順治皇帝說他欣慕古之帝王能接納直言,這段話極具儒教色彩。     朕躬如有過失,諸臣須直諫無隱。   年輕的皇帝很誠懇地說道。這裡不見率領狩獵民族奔馳原野,像努爾哈赤那種軍事集團首長的身影。所看到的,是如有天災,乃上天忠告我身之不德,應專意慎身的中華帝國天子的形象。   【立三世之春雛型】   順治皇帝的這個形象,被他的兒子康熙、孫子雍正、曾孫乾隆繼承下來。三世之春的主角,如願博得明君之名的這三位皇帝,都是以順治帝為榜樣。   在順治皇帝的時代,值得特別記錄的,是達賴喇嘛五世曾入朝北京謁見順治皇帝。明正德年間(公元一五○六︱二一年),明曾給予達賴喇嘛極大的布施,並派出邀請使。但達賴喇嘛二世(其轉生系譜其實是始於三世,因此二世以前應可視為活佛。但是在西藏,一般都把這位名聲很高的根敦嘉措活佛當作達賴喇嘛二世)始終未到過北京。然而,達賴喇嘛五世卻進入北京。   達賴喇嘛其實一直到四世時,都僅僅是宗教的指導者,不具有政權。到五世時,則除了教權之外,還獲得政權,成為西藏的主人。他在順治四年(公元一六四七年)派使節到北京,獻上禮品。穩定與清朝間的關係,正是確立西藏政權所不可缺的條件。清朝給他金剛大士的稱號,並在順治九年(公元一六五二年)他入朝時敕封為西天大善自在佛,領導天下釋教(佛教)。達賴喇嘛當然收到龐大的布施,不久便營造了布達拉宮。由於達賴喇嘛入朝,使得清朝考慮要將西藏置於保護之下。   達賴喇嘛入朝那年,順治皇帝嚴禁寺人(宦官)干預政治。鑑於明滅亡的一大原因就是宦官跋扈,所以確立了這項原則。他還規定寺人官不得超過四品以上。四品就是省以下的行政區道的長官,在中央則相當於小的行政機構如管理馬政的太僕寺的次官,都是接觸不到高層政治行政的職位。   順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鄭親王濟爾哈朗死。他並未另行攝政,卻是朝廷的元老重臣,連順治皇帝也得敬他三分。雖然已經親政,但是此後年輕的皇帝得到了更大的自由。   濟爾哈朗死後不久,在宦官衙門豎起了一塊鐵牌,上面寫著要宦官不得干涉政治。明太祖也曾這樣做,但永樂帝奪取政權時為了取得宦官的支持,便把鐵牌撤掉了。   順治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八年),宦官吳良輔因與內外官員往來而被處刑。宦官固然不能與政府官員交際,就連只是批評哪個官吏能幹、哪個官員無能,也要被凌遲處死,這實在是很嚴厲的懲罰。   此後二百數十年,宦官不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清末的西太后時代,李蓮英以寵臣的身分出現,但他也不過是西太后個人的一名事業夥伴。   順治皇帝視白蓮教等為邪教而加以嚴禁。除了因為他們經常引誘無知小民、結黨、擾亂秩序、成為陰謀的溫床等政治上的理由外,順治皇帝的儒教至上立場可能也與這項嚴禁措施有關。但他看出僅憑一道禁令,是不足以消滅這些邪教的,便於順治十七年(公元一六六○年)正月,嚴禁結社訂盟。   同年六月,命除去從祀於帝王廟的宋臣潘美與張浚二人。形式上是依從顧如華的進言,但這無疑應是順治皇帝的意思。   從祀於帝王廟的必須是忠臣。潘美是北宋初期的武人,平定江南時立了功,但北伐時卻敗北。這是因為他不能制止部下擅離守備地,使得楊業父子孤立無援而死。可以說他是造成宋不能繼續與契丹交戰的罪魁禍首。所以沒有理由讓他從祀於帝王廟。張浚陷害岳飛,更沒有理由從祀。   順治十年(公元一六五三年),他給予明末殉難的明朝諸臣諡號。當時干戈相交的對手、自稱明臣的鄭成功在南方還保持著政權。這項作法或許有著懷柔的意味,應該也是出於順治皇帝儒教性的歷史意識。他想給予鄭成功靖海將軍的稱號,但被拒絕了。   順治皇帝晚期,貴州、雲南已被平定,四川也大致納入清的勢力範圍。鄭成功攻略南京失敗,退至福建。大帝國的輪廓終於顯現出來。   重用洪承疇、吳三桂、孔有德等漢人,可以看得出是繼承多爾袞的政策。他雖然追懲多爾袞,但卻不會貿然更改這個政策。   【順治出家之說的真偽】   順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正月五日,順治皇帝逝於紫禁城的養心殿,享年二十四。遺詔中說:     且漸習漢俗,於淳樸舊制,日有更張。   這是反省因過於浸染漢俗,而由滿洲人固有的淳樸舊制,一日一日更張(改絃、變更的意思)的情形。在重視漢人、儒教至上的政治姿態中,也許可以感覺到滿洲貴族的抵抗日漸增強。他的遺詔在尋求修正這種姿態。   順治皇帝與舅舅生母莊妃之弟的女兒,也就是表妹結婚。因為當時只有十四歲,這場大婚之儀並未反映他的意思。然而大內多的是女人,他似乎早已愛上後宮的其他女子。大婚二年後,他便說要廢后。   淑善難期,不足仰承宗廟之重。   舉出了這類不知所云的理由,總而言之,就是不喜歡這位皇后。   皇后便在保留了皇后的位號與冊寶(編註:冊書和寶壐。清代冊封皇太后、皇后、貴妃等,都用金冊和金壐)下黜退,改立新皇后。然而,這位也不是順治皇帝的意中人。   順治皇帝所熱愛的後宮女子,並沒有足以冊立為后的家世。新皇后是廢后之叔的孫女,亦即順治皇帝之母那邊的家族,當然算得上系出名門,適合當皇后。   他迎娶了母親娘家的女子為后,交換條件就是要母親以下的皇族們承認意中人為皇貴妃。順治十三年,冊封內大臣鄂碩之女董氏為皇貴妃,然而雖說是女兒,實是養女。由於家世不足,才一度讓她進入內大臣家再成為皇貴妃。   不過,皇貴妃董氏於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七日病死。   順治皇帝則死於四個多月後。   感情激烈的順治皇帝,據說因過度哀悼董氏之死而出家,這個傳言從當時起便廣流於民間。皇帝出家是一件異常的事,所以對外宣稱崩御,由八歲的皇太子即位。這就是康熙皇帝。   據說出家的順治皇帝成為五台山清涼寺的和尚。   在清代,順治皇帝出家的傳言只是私下低語,當然未記載於文獻。也許就像多爾袞與皇太后的婚姻一樣,被史官仔細地刪去了。   清史泰斗、同時在戰前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的孟森,否定了順治皇帝出家的說法,稱他死於天花。對此,唯物史觀派的史家陳垣檢視了曾任北京欽天監(天文台長)的德國人亞當.夏魯(中文名字湯若望)的回憶錄等其他文獻,說他可以證明順治皇帝出家的事實。   傾心於朱子學而對佛教不太關心的康熙皇帝,曾經五度行幸五台山,這不能不說是件奇怪的事。且康熙訪五台山,五次都是在他治世的前半段,從某個時期以後就突然不再去了。   也有人推測,康熙皇帝去五台山的目的,是會晤在五台山的父親,然而父親真的過世之後,他就不曾再去。   清初大詩人吳梅村有一首長詩叫<清涼寺讚佛詩>,裡面有兩句是:    可憐千里草    萎落無顏色   千里縮成一字就是重,上面再加個草,就成了董字。吳梅村可能是歌詠董貴妃之死。   《紅樓夢》的主角賈寶玉,失去了愛人林黛玉便出家遁世,據說這故事便是以順治皇帝與董氏的愛情故事為藍本。   我十有八分相信順治皇帝出家的說法。然而,順治皇帝是否在五台山清涼寺遙控政治,那就不得而知了。他必然相信自己已經舖好了路。在短暫的治理期間,他推行許多無可反顧的政策。他不怕做得太過,可以說是一種蠻勇。做得太過,事後還可以調整。前面提到對過度浸染漢俗而失去民族固有之淳樸的反省,不過是長篇遺詔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遺詔也許是為了指導年幼的兒子。   好好讀這個!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可以來五台山,我會慢慢教你。   悄悄逃離紫禁城的時候,順治皇帝也許曾撫著兒子的頭這樣說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