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煙雲 中國傑物傳

第12章 (第12則) 劉基

中國傑物傳 陳舜臣 8273 2023-02-05
劉基是一個不屑於張良和光同塵,曲己藏身的剛強之人,人品識見毋寧都在張良之上。他並未退縮不前,因為他有實現文明政治的理想,所以不能像張良那樣隱居起來。      【讓朱元璋取天下的燒餅歌】   清順治皇帝(在位期間公元一六四三︱六一年)評論群臣與歷代皇帝,認為最出色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這是很有名的故事。   創建王朝的皇帝魏的曹操(即帝位的是其子曹丕,但他才是實際的王朝創建者)、晉武帝司馬炎、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都是前一王朝的貴族、強人(軍閥)。即使是蒙古的成吉思汗,也是生於一個小部落的酋長家庭。   歷史上由平民起身建立大王朝的,只有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二人。順治皇帝對朱元璋的評價比劉邦高。

  劉邦和朱元璋都在建國後進行大整肅,論規模則朱元璋遠大於劉邦。因此我總是沒辦法喜歡明太祖。順治皇帝大概是對明太祖創立大帝國、打下長達二百七十多年的王朝基礎,評價頗高。但這是由皇帝所作的評價。如果想到明朝享國雖長,但並非清明的時代,我們就實在不可能給開創這樣一個時代的人物太高的評價。   漢高祖劉邦時有張良、蕭何、曹參等元勳活躍,劉邦也自我述懷說,自己的成功是因為善於統領他們。明太祖朱元障也有徐達、劉基、宋濂、李善長等建國元勳,但比起劉邦底下的將領,給人的印象總覺得淡了些。他們並不是不活躍。然而也許是因為明代史家的筆,為了將建國的功績集中在太祖身上,以致在記述時沒有生動地描寫功臣們。   由於我不喜歡把朱元璋列為傑出人物,且他縱然再有知名度也是該罵,所以此處就舉劉基這個人吧!

  對日本的讀者而言,知名度雖然低,但在中國劉基卻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尤其是他的字伯溫的知名度更高。這是一個有名的預言家,各種預言都被冠上他的名字而廣為流傳。   劉伯溫燒餅歌   有這樣一則傳言:劉基一面做燒餅,一面將多種事情以預言的形式教導明太祖。民間傳聞說,明太祖據此而取得天下。   中國自古有所謂讖緯說。陰陽、五行、曆數、天文、占星等諸術之結合,可以預言國家或個人的命運。當然,這不是誰都會的事。大家相信,傑出的學者特別是帶有神性的人才能做得到。   在《明史》裡劉基是屬於諸葛孔明之類的人物。而且據說他的才能可媲美耶律楚材,文藻更勝於楚材。這的確是一位傑出的人物,但把他當作名預言家,也許是出於一般百姓對弱者的同情吧!

  讖就是依照讀法也可以另作解釋的一種書寫法。據說他曾預言原子彈的出現,當然這也是依據讀法而來。或許是在整肅之風正盛的時候,劉基說話也不得不迂迴,因而有部分聽起來帶有預言的味道。   劉基出身於浙江省青田縣,元末時以二十三歲的年紀及第進士。元代長期廢止的科舉再度恢復,是從文宗(在位時間公元一三二九︱三二年)時代開始。他進士及第後,成為高安縣丞(副知事),以廉直獲得極高的評價。高安縣位於江西省南昌之西南。隨後他就任江浙儒學副提舉一職。這是與文教有關的職務,不久方國珍叛亂,他又擔任元帥府都事,負責鎮壓。   方國珍是浙江的海盜,不過探究起來原為一名鹽商,由於私賣政府專賣的鹽,而以武力抵抗官兵的取締。此人可能還兼營海運業,所以財力很雄厚。有時他並不用武力抵抗,而是採用賄賂攻勢。同時,他還行賄宮廷,效果極為顯著。對於當地的劉基也提出賄賂的條件,當然被一口回絕了。

  劉基努力鎮壓方國珍集團,但宮中受賄的人則有意招安。結果朝廷授官給方國珍以示安撫,而擔任討伐指揮的劉基卻遭到譴責。劉基當然覺得不高興,不久便棄官返回故鄉青田縣,著作《郁離子》十卷(後整理成二卷)。這個標題是採用《論語》的郁郁乎文哉的郁,及《易經》中可視為文明之象的卦離,含意是說如果參考這本書,就可達成文明政治。劉基還用郁離子作為自己的號。   雖然辭官歸鄉,想要施行文明政治於天下的志向仍未衰。在執著於文明這一點上,他可以說和耶律楚材很相似。回鄉後他作了下面這首詩:    不寐夜當戶    起行風滿天    山河青靄裡    刁斗白雲邊    避世慚商綺    匡時愧魯連    徘徊懷往事

   惻愴感衰年   這是說憂心天下,到了夜裡就像當值的人一樣睡不著。刁斗是銅製的軍用器具,既可以像平底鍋一樣用於炊事,敲起來也可以當作信號。自遙遠的那端傳來刁斗聲,可見世間正處於紛亂騷動的狀態。秦末漢初的商綺(隱於商山的綺里季,請參閱本書第七八頁)雖然隱居起來,但漢高祖發生繼承人問題時,仍被張良請出來解決問題。魯連(魯仲連)則阻止秦的野心,挽救了時代。即使棄官,劉基仍徘徊於鄉里,懷想救世的古人,感嘆自己年事已高。   接受群雄之一的朱元璋召請時,劉基已四十九歲。當時他的年齡說是衰年也不奇怪。   【你就是我的張良!】   元朝朝夕內訌,海上有方國珍、陸上有白蓮教叛亂。   白蓮教為一支宣稱彌勒佛下凡救世的佛教支派,朱元璋年輕時據說是白蓮教的信徒。然而也有人說它是唐朝會昌年間遭到鎮壓的摩尼教潛行地下,借佛教的形式出現。摩尼教信仰光明之神。波斯教有光明與黑暗之神,光明之神將獲得最後勝利;而摩尼教則是完全的二元論,他們認為光畢竟是光、黑暗終究是黑暗,兩者並無勝敗的關係。白蓮教一名明教,帶有摩尼教的氣息。朱元璋開國時就選擇明字作為國號。

  白蓮教之亂起於河南,在受苛斂誅求所苦的中國境內,河南因黃河大氾濫而尤其疲敝。有一個叫劉福通的人,擁立白蓮教的教主韓山童起來作亂,立刻便召集了許多群眾。   只是宗教集團到底有底限,劉福通於是放話說教主韓山童乃宋朝皇胤,利用對蒙古人的敵愾心召集群眾,連非信徒也趕來加入。在各地為進行治水工程,貧窮的年輕人被召集起來。這些人參加了叛亂,頭上綁著紅巾,非常醒目,因而被稱為紅巾軍。   宗教性的救世暴動,演變成席捲大眾的叛亂。規模一大,叛軍也因無法統制而發生內訌,懷著危機感的元朝開始正式征討。   面對元軍的征討,叛軍選擇了最壞的作戰方式分散,結果被各個擊破。殘餘的叛軍只剩下退至江南的一支隊伍。逃往東、西、北的叛軍很快地被消滅。

  江南不是元朝直接統治的地區,政府軍的數目也不多。蒙古軍所擅長的騎兵戰,在水鄉無法有效展開。再加上人們對蒙古政權的敵愾心,南方遠強於北方。同是漢人,元朝把淮河以北的舊金領地的人稱為漢人,以南的人則蔑稱為蠻子來區別他們。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裡亦頻頻出現蠻子一詞。   逃到江南的叛軍中,包括了朱元璋的軍隊。   朱元璋是沒有故鄉的流民之子,父母在旱魃及蝗害引起的大饑饉中餓死,當時他十七歲。他吃盡辛苦,進入皇覺寺,靠托鉢維生。托鉢就是乞食,朱元璋在過了三年多這種悲慘的生活之後,加入了紅巾軍。濠州舉兵的紅巾軍,其頭目叫郭子興。   朱元璋受到郭子興的垂青,娶其養女為妻,原因據說是郭欣賞他的面相。朱元璋容貌醜怪,殺人連眉也不皺一下,這冷血正是亂世裡求生所必需的條件。

  郭子興的軍隊發生內訌,朱元璋在大失所望之餘,乃單獨行動。隨著他的南下,兵力增加了,因為吸收敵方元軍。元軍也是出身貧窮階級的人,被強制徵用為軍。對因饑荒而失去家人的朱元璋來說,他們都是夥伴。   在此之前,朱元璋身邊有兒時的玩伴徐達和湯和,而南下途中又加入李善長,這才好不容易遇到了一名像樣的參謀。據說李善長曾進言說:   請效法漢高祖劉邦之所為。天下統一指日可待。   由於李善長獻策,朱元璋占領集慶、也就是南京,把當地改名為應天府。接著自稱為吳國公。他想在流動的叛軍安定之後再建立政權,因此必須集聚人才。已經頗有聲名的劉基,其事蹟當然傳入朱元璋的耳裡。劉基一度拒絕朱元璋的招聘,這無疑地跟諸葛孔明的三顧茅廬一樣,只是一種手續。與劉基同時的,還有宋濂、陶安等文人也加入朱元璋的幕僚群。朱元璋建了一座禮賢館,讓他們住在裡面,禮遇有加。

  據說劉基進入南京之後,便述<時務十八策>,朱元璋大喜。劉基早已在《郁離子》中對文明政治作了闡論。當時他就是以此為基礎,把政治、軍事方面的理論擴大。   朱元璋在軍中奉戴韓林兒,這是戰爭中被元軍俘獲殺害的白蓮教教主韓山童的遺子。如前所述,韓山童被稱為宋朝皇胤,而朱元璋也以宋臣的身分封為吳國公。   南京中書省設置了御座,讓韓林兒坐於其上,眾人皆對其行禮,但劉基拒拜。   不過是牧豎(養牛少年)而已,奉之成何體統!   劉基這樣表示。然後,他對朱元璋闡述天命所在,說將要號令天下的,不是那樣的牧豎,而是你,此乃天命也。   朱元璋不直呼劉基的名字,這是一種禮遇。   吾子房   這就是朱元璋對劉基的稱呼。子房是張良的字。漢高祖劉邦靠著張良的智謀而取得了天下。這個稱呼的意思為:你就是我的張良,我希望以你的智謀取得天下。

  【可討西方陳友諒】   長江流域形成三大勢力鼎立的局面。南京有朱元璋。以上游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做根據地的陳友諒,已自稱漢皇帝,定年號為大義。南京下游的蘇州則有自高郵南下的張士誠。   陳友諒原為紅巾軍的一支,而張士誠則是高郵的鹽商,同時也兼營運輸業,旗下聚集許多任俠之徒。南京的朱元璋和江州的陳友諒都是叛軍,但比較起來,性質略有不同。陳友諒擅長水軍,被稱為西派紅巾軍。本來這支部隊是由徐壽輝掌握,他自稱天完國皇帝,後來發生部將倪文俊謀篡失敗而逃亡的事件。陳友諒是倪文俊的部下,他殺了逃亡的主人,接收其部隊,成為西派紅巾軍中最強的軍團,最後以鐵槌打死天完國皇帝徐壽輝,自稱皇帝,如前所述地以漢為國號。   除了長江流域的三巨頭之外,在浙江有方國珍的海上勢力。就在剛以賄賂而免於被討伐,並要接受元的官爵之際,他又再度造反。奇怪的是,一再叛亂與歸順,方國珍的官位竟逐漸高升。南京的朱元璋居於上游陳友諒及下游張士誠之間,有被夾攻的危險,因此先與方國珍締結友好關係。   這是亂世之爭。劉基的理想是文明政治,為此,他勢必要儘快結束這個戰亂局面。劉基很清楚地決定目標。   朱元璋對東西同時作戰一事感到躊躇。   可全力討伐西方陳友諒。   劉基進言道。   恐怕東邊的張士誠會自背後攻擊。方國珍並不可靠。   朱元璋無法立刻決斷。為免背後受敵,雖與浙江的方國珍結好,但是這個人對元朝一再地歸順與造反,並非一個可以信任的人。   然而,劉基進一步陳言。取得集天下之富的蘇州,張士誠日夜盡歡。他並沒有奪天下的大志,只是一心想獲取交易之利,就算與陳友諒之間約定要夾擊南京,恐怕也不會冒險出手。仔細調查張士誠的為人及蘇州的狀況,並分析其資料,劉基判斷東邊不至於蠢動。   朱元璋信任吾子房,親率兵船隊破江州,將陳友諒趕至武昌。在江上擊退善於水軍的陳友諒,這件事給了朱元璋很大的自信。   當時陳友諒的丞相胡美(字廷瑞)派其子為使者,要求以不解散部隊為投降的條件。朱元璋對這項要求面露難色,但劉基從後面踢踢胡床(編註: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也叫交椅、交床,由胡地傳入,故名),暗示他:答應下來。朱元璋察覺了,便答應胡美的要求,將洪州(南昌)各郡全數納於勢力範圍中。   胡美的部隊是所謂的私人兵,無意為陳友諒而戰。劉基調查後確信吸收並沒有危險。而朱元璋也對劉基的調查能力給予完全的信賴。   這是公元一三六一年的事,二年後,張士誠包圍朱元璋勢力下的安豐。因為安豐有宋國皇帝韓林兒。朱元璋一反往常地並未聽從劉基的意見,親自領兵驅散張軍。   張士誠可以放著,主要敵人是陳友諒,而且不必去救安豐的牧豎。   這是劉基的意見。   平日總是聽從吾子房進言的朱元璋,這次卻說:   不,非救安豐不可。   於是毅然決定親征。   朱元璋畢竟比劉基更高一籌。   劉基可以說半是學究。他讀萬卷書,勤勉地收集情報,冷靜加以分析。相對於此,流民之子朱元璋卻行乞過,隨後又在戰爭裡討生活,擁有特別敏銳的直覺。   主敵是陳友諒,這點朱元璋也完全同意。朱元璋考慮與陳友諒決戰。   要出擊呢?還是迎擊?後者似乎較有利。對手前來,多少會有些累勞。只要出擊,自己就會有損失,不僅將士疲乏,也要負擔軍糧、輜重。這點雙方都知道,因而都在等待對方前來。   朱元璋救援安豐,其實真正的目的是想誘出陳友諒。而且,既然朱元璋親自領兵,陳友諒怎麼說也會利用這個機會進兵。   果然退至武昌養兵的陳友諒,迅速出兵包圍洪都。朱元璋救援安豐是在三月,陳友諒則在四月包圍洪都。   自安豐歸來的朱元璋,七月由南京出發向湖口(鄱陽湖之入口)而去,想當然是要親征。一知道這件事,陳友諒立刻解了洪都之圍,趕往鄱陽湖。這是一支號稱六十萬兵力的大軍。   朱元璋採取火攻戰術,終於完全打敗了宿敵陳友諒。陳友諒在這場戰役中戰死。   凱旋回南京之後,朱元璋對劉基說:   當時我不應該去安豐,如果陳友諒長驅直攻應天府,那就糟了。   事情進行就如朱元璋所料。但他也顧及到進言未被採納的劉基的面子。劉基畢竟是宰相之才,而朱元璋則是天生的戰鬥者。   【蓋雄猜好殺】   劉基是諸葛孔明之類的人物。《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諸葛亮傳>的末尾總結道:   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這句話是說諸葛亮並不是那麼擅長指揮作戰。依陳壽所言,他是識治之良才,亦即具有能夠清楚地了解政治的優秀才能。而劉基正是這樣一位人物。   陳友諒敗死的決戰稱為鄱陽之戰,《明史》裡曾介紹這場戰役中的一個片段。   朱元璋坐在船上的胡床督戰,劉基當時正在一旁。突然劉基跳起來大呼一聲,催促朱元璋移到別艘船上。後來,飛砲落入朱元璋原先所坐的船,把它擊碎。千鈞一髮之際,朱元璋獲救了。這段記述也許是要證明劉基具有預知能力。     其後,太祖(朱元璋)取(張)士誠,北伐中原,遂成帝業,略如(劉)基謀。   《明史》裡記載道。意思是說:依從劉基所定之計略,太祖破張士誠,北伐使元王朝走至塞外。這計略應該也像諸葛孔明天下三分之計一樣,是經略天下的大綱。而每場戰爭,無疑地仍是在天生的戰鬥員朱元璋指揮下取勝前進。   例如,進言在戰後應該為善戰而殉難的敵將弔祭慰靈的,就是劉基等人。   在鄱陽大勝之後,朱元璋將二十萬大軍轉向東南,逐步擊潰張士誠勢力下的據點。上陣前,朱元璋對全軍貼出如下的布告:     城下之日,毋殺掠,毋毀廬舍,毋發丘壟(墓地)。士誠母葬平江(蘇州)城外,毋侵毀。   在這份布告中,可以嗅到劉基的氣息。   朱元璋以破竹之勢北上時,元朝的領導核心正日夜處於內訌中。朱軍迫至通州時,元順帝毅然放棄了北京。   八月,大明兵入京城,國亡。   《元史》就這樣簡單地敘述元的滅亡。一次兵不血刃的入城行動。明與群雄交戰時雖有流血,但與元的戰爭卻幾乎是壓倒性地獲勝。   元滅於戊申年(公元一三六八年)八月。同年正月,朱元境於應天府舉行登基大典,以明為國號,並定年號為洪武。劉基在新王朝的第一件工作是訂定軍衛法。劉基並未隨軍北伐,而是與李善長一同留在南京。   劉基把元衰亡的原因歸為寬縱,也就是做任何事都很鬆散。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必須整肅綱紀,尤其是創業時代最好嚴格些。   中書省的高級官員李彬,因瀆職而被舉發。這是一樁重大的貪污事件,劉基奏請施以極刑。由於當時朱元璋正親自率兵北伐,因而馳奏(以快馬上奏),裁示可,即斬之。這個李彬是左丞相李善長平日很關照的人,他大膽瀆職可能也是憑著這個人脈。   李善長請劉基酌情處理,結果被拒。於是,劉基與丞相李善長之間便出現嫌隙。   由於太過嚴格,很多人怨恨劉基。皇帝朱元璋甫一凱旋歸來,立刻聽到不少譖言。劉基必然知道這種氣氛。適巧他的妻子忽然過世,他便以此為由,辭官歸鄉。   朱元璋有一次譴責李善長的行為,有意加以處分,但劉基維護說:善長為勳舊,是能調和諸將的寶貴人才。朱元璋說:可是那傢伙數度要害你呀!這情況跟耶律楚材也很相似。李善長罷相時,朱元璋有意起用楊憲繼任,與劉基商量。劉基與楊憲有親密的關係,卻反對這項相職安排。   楊憲有相才,無相器。   那麼,汪廣洋如何?   比楊憲更糟。   胡惟庸呢?   以馬車為喻,恐怕會推倒車轅。   那麼只有你囉?   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   劉基如此說著,固辭不受。   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年),劉基被授以弘文館學士。同年十一月,分封諸功臣時,劉基被封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祿不過二百四十石而已。比起李善長的四千石,實在是極少。甚至還不及汪廣洋的三百六十石。   劉基沒有戰功。母親及妻子死時,他都曾棄官回鄉。加上他擔任過元朝的高安縣丞等職位,這對論功行賞也很不利。然而屢次棄官回鄉,也許是劉基有意的做法。   李善長向朱元璋進言,請他效法漢高祖劉邦之所為,但朱元璋在建國後的整肅活動卻更甚於劉邦。有人認為劉基已經看出會有這個結果。所以地位高是很危險的。   赤貧出身的朱元璋,內心裡很憎惡知識分子。當時被稱為吳中四傑的代表性文人全都死於非命。處刑、囚死、自殺等一長串的名單,讓我們心情為之黯然。   為了把自己取得的天下傳給子孫,殺害有力的部屬,連有影響力的文人也一併抹殺,這場慘酷的整肅使得人人顫抖,不敢再想篡奪王位。在胡惟庸之獄的整肅中有三萬人死亡,另有一萬五千多人因藍玉之獄而被殺。清朝史家趙翼對朱元璋作了如下的描述:     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蓋雄猜(嚴重猜疑)好殺本其天性。   劉基死於洪武八年(公元一三七五年),是在大整肅開始之前。身為名預言家的他,也許早已預知數年後的這場令人鼻酸至極的大整肅,因而迴避高位的吧?然而,如果他還活著,是否真能躲開這場整肅的風浪還大有疑問。朱元璋是一個非劉基所能想像的妖魔般人物。   晚年時,劉基被胡惟庸所憎惡,因為他知道劉基曾反對他就任丞相。劉基在談洋這個地方買墓地,胡惟庸派人中傷他:   談洋地有王氣。   在那裡買墓地,是因為將來想成王嗎?朱元璋聽了並未處罰劉基,但卻奪其祿。不久,胡惟庸成為丞相,劉基的處境越發艱難。   憂憤疾作。   《明史》裡這樣記載他的死因。   四年後發生的胡惟庸之獄,是始於一個名叫塗節的人控告說:   劉基被胡惟庸毒死。   劉基受封為伯爵,只限於一代。不過,太祖朱元璋讓劉基之孫劉廌繼承他的爵位,食祿五百石並可以世襲。這個門第一直承續至明末。   對於世人說劉基不及漢朝張良的批評,明末思想家李卓吾表示:非也。他認為,劉基是一個不屑於張良和光同塵,曲己藏身(收斂耀眼的才華,與塵俗之人同處,委曲自己,明哲保身)的剛強之人,人品識見毋寧都在張良之上。   劉基本人也很清楚這點。太祖請他就任丞相時,他就回答說自己疾惡如仇,不能勝任此一工作。   楊文懿評論說,張良沒有詞章(詩文),而劉基不但是建國功臣,同時還有文章傳世,可稱得上是千古人豪。   明末清初的文人錢謙益指出,劉基的詩在投效朱元璋之後,失去了以前的豪放。在朱元璋這種人魔的身邊,感覺也會被磨耗吧!儘管如此,他並未退縮不前,因為他有實現文明政治的理想,所以不能像張良那樣隱居起來。    秋夜月 黃金波    照人哭 照人歌    人歌人哭月長好    月缺月圓人自老   這是劉基題為秋夜月的詩。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