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煙雲 中國傑物傳

第9章 (第9則) 馮道

中國傑物傳 陳舜臣 9398 2023-02-05
五代是一個所謂視人命為草芥的時代。馮道事奉五朝十君,然而果真有值得他盡忠的王朝和皇帝嗎?馮道可能是以安養人民為其職志,因而有意負起這個責任。      【若逆旅之視過客】   高祖李淵接受隋的禪讓而開創的唐王朝,在維持了二百九十年後終於亡國。朱全忠接受唐昭宣帝的禪讓,是在天祐四年(公元九○七年)。建國時(公元六一八年)的禪讓與亡國時的禪讓都像是鬧劇一般。而禪讓者也都立刻被殺。   禪讓給李淵的隋恭帝於翌年、也就是十五歲時過世了,這應該是被殺。唐昭宣帝於禪讓後第二年、也就是十七歲時被毒死。下毒手的朱全忠政權(後梁),是個僅維持了十六年的短命王朝,因此很明白地被寫成毒殺。如果政權維持得更長,王朝的御用史家必然會巧妙地隱瞞殺害的事實。

  馮道(公元八八二︱九五四年)出身於瀛州景城縣,現今北京市南約一百五十公里處有個景和村,據說就在這個附近。   其先(祖先)為農為儒,不恆其業。   如《舊五代史》所記,他的家世是務農之家,有時則是基層官員。所以他絕非名門出身。   唐代以長安為首都。北京(當時的幽州)附近可以說接近邊境。安祿山由此起兵叛亂,亂事平定後,歸順的叛軍幹部仍被任命為當地的節度使。節度使是唐代在邊境設置的軍政長官。他可以在領地隨意任免官吏,抽取的賦稅不必送至中央。簡單地說就是軍閥。   唐朝朝廷也有意中央化,但軍閥以河北舊事在河北的慣例為後盾,進行抵抗。不過河北三鎮(主要的三個節度使)也不一定是世襲,他們也曾被兵士擁立,後來又被廢。

  所謂燕趙悲歌之士。由河北到山西,任俠的風氣很盛,因常出壯士而知名,自節度使時代以前,那裡便是一塊略帶荒涼氣息的地方。   在這樣的土地上出生,馮道從事學問的研究,長大後,成為地方軍閥之下的一名基層官吏。新舊五代史都從當劉守光的參軍那個時候開始敘述他的經歷。劉守光當上這個地方的盧龍軍節度使,正好是在唐朝滅亡的那一年。   唐滅亡後,在半個世紀間,中原有五個王朝遞嬗,地方上成立了十個政權。史家把這個時代稱為五代十國。馮道正好在五代十國開始的那一年步上其官僚生涯,然後投效五個王朝、八姓、十一君。雖然被形容成一個異常的人物,但像馮道這樣的人,在五代十國的時代也算不上異常。   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敘述道:

    (馮)道之為相,歷五朝,八姓,若逆旅(旅館)之視過客,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易面變辭,曾無愧怍,大節如此,雖有小善,庸足稱乎   這段話是在批評馮道像旅館的主人一樣,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客人(君主),都面帶微笑搓手相迎。司馬光所說的小善,似乎就是指儘量讓政權和平轉移,將人民被戰火波及的情況防止於最小限度內。而所謂大節,就是正女(貞女)不從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清朝趙翼也在《二十二史劄記》裡攻擊他:     視喪君亡國,未嘗屑意,方自稱長樂老,敘己所得階勳官爵以為榮。可謂不知人間有羞恥事者矣。   馮道晚年寫了一篇文章叫<長樂老自敘>,文章內列記了他被各王朝所任命的官職及所授與的勳等、爵位,被批評為寡廉鮮恥。長樂是他出身地的郡名,但可能被當作永遠快樂的意思,因而被人視為無恥。

  然而馮道並非誰來都好地迎接五個王朝。如果在和平的時代裡,他不是什麼門閥出身,很可能一生以基層官僚告終。充其量,也是在晚年時以地方長官的身分引退。   在五十年內更替了五個王朝的時代,人應該怎樣活下去呢?五個朝代的更替,不能說是馮道的責任。能在這樣的時代裡生存,也是他的一項過人之處。長樂儘管為地名,但不也可以說是貫徹徹底的樂觀主義嗎?   【夜耕他人田】   由於會作文章的人不多,有點學問的人便成為當地軍閥的事務官,這應該是極普通的事。所謂參軍,在唐代為地方政府的屬官,不過是一名基層的事務文官。   他最初投靠的劉守光是什麼樣的人呢?   滅掉唐朝的朱全忠建後梁稱帝,但山西晉陽節度使李克用是突厥系的沙陀族出身,擁有足以與朱全忠相抗的力量。夾在這兩強之間的二流軍閥,就是劉守光。

  父親劉仁恭原是盧龍節度使的一員將領,他借助晉陽李克用之力奪取了節度使的職位。據說劉守光因與父親的愛妾羅氏私通而被放逐,後來攻打並幽禁父親,並殺害哥哥劉守文,是一個非常壞的人。   劉守光不以節度使為滿足,聲稱要當皇帝。他說要斬了反對者,果真把一名反對的部下孫鶴砍成八塊。自稱大燕皇帝的劉守光,併吞易定地方,以取得皇帝般的權力。這時反對出兵易定的,就是馮道。   在孫鶴被砍為八塊之後還反對劉守光,是不要命的行為。這不像司馬光所形容的,搓手帶笑地迎接任何客人的旅店老闆。也許參軍的地位很低,馮道只是被關入獄中。   被劉守光攻擊的易定節度使王處直向晉王求救。李克用死後,年輕的李存勗繼任為晉王。李存勗立刻派出援軍,劉守光大敗,一家人全部被殺光。劉守光雖然自稱大燕皇帝,但沒有人承認這個燕王朝,因此也不能算是馮道投效的王朝。如果這個燕朝也算下去的話,那就是六朝了。劉守光的幹部們大概也受到處罰,但馮道因為關在獄中,沒有被追究責任。這不只是幸運而已。

  馮道接著成了李存勗幕下的人。看重他的,是老宦官張承業。朱全忠滅唐之前,曾殺光宦官,但也有一些宦官因為被派遣到地方上,得以倖免於難。唐朝為了監督地方節度使的軍隊,派遣宦官擔任監軍使。張承業被送到李克用這裡,由於他誠實能幹,因而深受信賴。儘管中央曾下令誅殺宦官,但李克用卻把他藏進寺廟裡。   唐朝亡後,張承業再度成為監軍使,李克用死後,他擁立嗣子李存勗。由於李存勗只有十七歲,所以也曾一度商議要立克用的弟弟。被擁立的李存勗很信任張承業,自然對他禮遇非常。馮道被認為是一個難得的人物。這可以說是幸運,但也可以說是張承業具有識人的慧眼。   河東節度掌書記就是馮道在張承業的推舉下所擔任的最初職務。這個職務要處理文書,但有時也要把晉王李存勗的口頭指令寫成文字,總之就是一名秘書長。

  李存勗喜歡與軍隊幹部一起進食,被招待的將官數目也就逐漸增加。因此有個叫郭崇韜的人便進言請李存勗把人數減少一些。李存勗大怒說:吃飯的方式都不能自由嗎?接著便說要引退到太原,下令寫成文字發布下去。被叫來的掌書記馮道只管握著筆,並不起草。在李存勗的催促下,他才站起來說:   郭崇韜進諫之事,不能算是大過,大王拒絕就可以了,何必要公布給大家知道?萬一被敵人獲悉,他們會以為我方君臣不和。請再三思。   勸諫盛怒中的君主是很危險的。照著命令把君主的話寫成文章並不是難事,但馮道這時卻選擇了冒險。前述的進諫者郭崇韜不久便道歉,事情至此結束。   後梁的朱全忠於公元九一二年被他的親生兒子朱友珪殺死。當時的軍閥與宦官一樣有很多義子,也稱為假子,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期待他們是義理之子而一片忠誠。宦官由於不能生子,所以膝下自然都是義子,但軍閥就不是這樣。朱全忠寵愛義子朱友文之妻,有意讓朱友文繼承他的位子,因而被親生的兒子所殺。但是友珪也被自己的親弟弟友貞所殺,後梁皇帝就是友貞(改名為瑱)。這是後梁最末一位皇帝,他與李存勗之間展開一場激戰。

  李存勗也不再能滿足於晉王的稱謂了,他計劃即位稱帝。拼命諫止他這項計劃的,就是張承業。但這位老宦官於公元九二二年過世,享年七十七。第二年,李存勗即帝位,以唐為國號,後世史家稱之為後唐。李存勗就是後唐莊宗。   在新的王朝中,馮道以戶部侍郎的資格被任命為翰林學士。翰林學士是起草詔敕的顧問官,極為重要,但這是在正式官制以外的令外官,因此才給他戶部侍郎的頭銜。   後唐建國的那一年,莊宗滅了後梁,遷都洛陽。在對後梁的戰役中,馮道也跟著從軍,他跟一般兵士一樣,住在簡陋的房子裡,睡在稻草上。在戰爭中,強奪婦女的行為一向受到認同。馮道雖曾獲得將軍們所贈送的被俘婦女,但他接受之後,都問明她們的本家而送回去。

  戰勝後不久,馮道失怙,服滿三年之喪,其間自然辭去所有的官職。這是他四十二到四十四歲的時候。他在家鄉服喪期間,拿著鐵鍬,背著材薪,在田間勞作。只要有人將田地置之不顧,他便在夜間幫他耕作。這是誠心誠意、徹底奉獻的精神。   馮道服喪期間,莊宗擺脫了批評。如果由晉王即帝位,應該依往例將國號定為晉。但莊宗醉心於唐,他模仿唐制,把宦官派至各地軍司令官下作監軍,結果勇猛的沙陀族將軍大為不滿。討伐四川獲勝的大功臣,就是早年進言要削減陪食人員而觸怒龍顏的郭崇韜,然而莊宗卻聽信宦官的讒言把他殺了。另外莊宗也許是模仿唐玄宗,善於音律,優禮戲子及歌人。在玄宗那樣的盛唐時代也許可以,但後唐常常連兵士的軍餉都延遲發放。

  各地叛亂紛起,前去鎮壓魏州叛亂的李嗣源被軍隊簇擁著進攻洛陽。在此之前,莊宗已被一名戲子出身而受提拔為將軍的男子所殺。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義子,有資格成為後唐皇帝。由於他已經六十歲了,因此頗為猶豫,後來受女婿石敬瑭的催促才下定決心。這就是五代中為數極少的明君唐明宗。   【事當務實】     為善不伐,有能不矜,守廉貧則罔恥縕袍(窮人的衣服。《論語》裡記載,子路不恥縕袍)。   明宗拔擢馮道為宰相時的制(皇帝的令書)是這樣寫的。據說明宗不好與人爭,而他也很信任和自己相似的馮道。宰相有很多位,馮道不過是其中之一,但明宗對馮道卻是另眼相看。   沙陀族平民出身的明宗並不識字。為他把各種艱難的文章淺顯地解釋出來的,就是馮道。   明宗把莊宗留下的唐式制度完全改革,簡化機構,肅清宦官。並且還斬了苛斂誅求使人民疲敝的宰相孔謙,廢止嚴法。孔謙課徵重稅,嚴格催收,是為了維持莊宗奢侈的生活。這是宰相的工作。如果馮道沒有服喪,擔任宰相的話,或許他也不得不做同樣的事情。   明宗即位之時,年齡已經很大,他在位八年,病死於公元九三三年。   次子李從榮在宮中聽到哭聲,以為父親過世了,便準備率兵即位,但明宗當時還沒死。由於長子已亡故,依順序來說,次子從榮要即位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但他太過急躁,在皇帝在世時把軍隊帶入宮中,因此視同叛徒而被殺。明宗死後,即位的是三子從厚。從榮看起來太過急躁,但在那個時代,繼承權是可以憑實力取得的。   即位的李從厚就是閔帝,在後唐他的信譽和聲望最薄弱。而明宗的義子李從珂、女婿石敬瑭是後唐兩大強人,前者在鳳翔、後者在河東分別擔任當地的節度使。閔帝把這兩人的藩鎮做調動,想要削弱他們的力量。   李從珂在鳳翔舉旗叛變,前去討伐的軍隊全部都投靠了李從珂。閔帝好不容易才一個人脫身而出。   閔帝逃出的日期是三月二十八日。   三月二十九日,馮道命中書舍人盧導作勸進文。所謂勸進文,就是稱揚對方的美德、懇求他即位的文章。篡位者接受之後不得不即位,這是一種形式。制作重要文件是中書舍人的工作。盧導以應待太后的命令為由而反對。當時馮道說了一句名言:   事當務實。   意思是說應該要實際一點。   盧導反駁說,如果李從珂守節,只是要面聖的話,怎麼辦?   但是,馮道要求他即使如此也要寫。因為鳳翔節度使李從珂舉旗叛變,把政府軍納入麾下,向洛陽而來。這應該不只是要參內。看看現實吧!馮道說。   四月三日進行勸進,六日李從珂即位,九日亡命的閔帝被殺。   可以說是亡命,因為四月九日前皇帝都還活著。儘管如此,臣下卻勸進他人即帝位,這臣下豈不是大逆不道?在後世史家之中,有人非常重視這個日期而攻擊馮道。   不能維持社稷的皇帝,就不必奉為皇帝。   實事求是的馮道如此說道。   由於他歷任五朝八姓的宰相,不免被人視為投機主義者。但是由馮道與盧導的行為來看,心存觀望的是盧導,而馮道則正視現實,表明態度。   拋棄社稷的皇帝已經不是皇帝。面對現實,就是這樣。如果他採取觀望態度,就不能歷仕五朝八姓。可以說正因為他著眼於現實,才能如此。   即位的李從珂就是後唐的末帝。   兩大強人之一的石敬瑭並未保持沉默。李從珂是明宗的義子,沒有血緣關係;但石敬瑭是明宗的女婿,他認為自己比李從珂更算是明宗的近親。   末帝想要削弱這名實力人物的力量,於是命他由河東調任至天平。石敬瑭聽從部將劉知遠的建議,拒絕了這道命令。要發動叛變,石敬瑭力有不逮,因此他便借助契丹族之力。契丹是蒙古系的民族,一向臣服於唐,首長耶律阿保機在唐滅亡後獨立,自稱皇帝,使用神冊作為年號。契丹雖是遊牧民族,但其領地內有漢族農民,政治機構也分為二元。   對於發動叛變的石敬瑭,後唐末帝派遣將軍張敬達,將之圍困於晉陽。接受石敬瑭要求的契丹派出五萬騎援軍,結果後唐軍殺了將軍張敬達,向契丹軍投降。   契丹軍收編後唐降兵,由晉陽洶洶南下攻入洛陽,石敬瑭追隨在後。後唐末帝在洛陽玄武樓放火自焚而死,皇后、皇太后也殉死。皇后想要燒掉宮殿,但被皇子李重美制止。如果燒掉宮殿,新天子可能要蓋新的宮殿,人民將因此而受苦。死後不該留下怨恨。皇后聽從了他的話。末帝李從珂五十一歲,後唐享國十四年而亡。   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即帝位,國號晉,就是史家所稱的後晉。翌年(公元九二七年)由開封遷都至洛陽。   石敬瑭將推動削藩政策的張延朗等人除掉後,百官之罪一概不論。由後唐改仕後晉的,並非馮道一人,百官大抵都留任原職。   【惟皇帝救得】   後晉遷都那年,契丹把國號定為帶有中國風味的遼。   後晉是靠著契丹遼的援助才好不容易得以建國的弱質政權。為取得援助,它割讓了燕雲十六州,約定每年贈遼三十萬匹的帛,然後稱臣。   後晉建國後三年(公元九三八年),馮道被任命為契丹太后冊禮使。因為契丹要冊立太后,首席宰相馮道便成為使者。這是一項危險的任務。   契丹族建遼,是在太祖耶律阿保機死後,太宗耶律德光的時代。本來遊牧民族由契丹官吏統治,農民由漢族官吏統治,但取得燕雲十六州之後,有能力的漢族官吏已然不足。馮道出使的危險之一,就是被強制留下。   果然遼太宗要求馮道留在該國。一開始拒絕了,但唯恐破壞遼與後晉間的國交,馮道陷入左右為難的局面。   遼太宗厚待名滿天下的馮道,賜下許多金器。馮道把這些金器悉數賣掉,買進薪炭堆積如山。因為嚴冬即將到來。馮道擺出長期滯留的姿態。太宗終於察覺馮道的心情,准許他回國。儘管如此,馮道仍屢次上書,表示希望留下。在遼太宗堅決要他回國之後,他假裝勉強地離開遼國。歸途中,他又慢吞吞地拖了兩個月才離開國境。同行的人問:   我們都恨不得趕快飛回去,你為什麼這樣慢條斯理的?   馮道回答:   縱使你再怎麼快,對方如果不放心,一天就可以追到。慢慢走才安全。   完成了重要任務,馮道獲得後晉高祖石敬瑭莫大的信任。   公元九四二年,石敬瑭死,嗣子還年幼。但是皇帝留下一封召回擁有軍隊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打算讓他輔佐幼帝的遺書。不過,天平節度使景延廣以在這個亂世很難輔佐幼帝為由,把這封信撕掉了。然後他擁立石敬瑭的姪子石重貴。這就是後晉第二代皇帝出帝。   馮道也贊成擁立出帝,但景延廣掌握了主導權。他對遼主張採強硬立場,在讓出帝即位的文書上也不再稱臣,所以遼派出使者來質問。在強硬派當道的後晉,反對遵守屈辱約定的這一派意見成為主流,與遼的關係因而決裂。   主戰派與主和派在後晉廟堂激烈辯論的時候,馮道所持的態度就是在做軍事決定上,文官應該置身局外。結果遭受主戰論者排擠,馮道便被中央驅逐,貶為同州節度使,後來又被踢到鄧州去。   後晉在武力上不是遼的對手。雖然善戰,但國土日漸被蠶食。原來是後晉最大軍團晉陽的河東按兵不動。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已經知道石敬塘曾立遺詔託他輔佐幼帝,而開封那幫人卻把它撕碎的消息,因此他不肯合作。   遼太宗耶律德光親自進入開封,俘虜出帝石重貴,遼軍在河南各地掠奪,竭盡所能地逞凶施暴。於是,後晉建國十一年而亡。   後晉一滅亡,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晉陽即位,立國號為漢,史家稱之為後漢。但從光武帝(在位期間公元二五年︱五七年)開始,歷時約二百年的王朝也叫後漢,很容易混淆。這個為期較長的前漢與後漢,依照其首都的所在地(長安及洛陽)分別被稱為西漢和東漢,這也是為了與五代的這個後漢有所區別。   契丹軍一占領開封,馮道便從任職地鄧州回來,謁見太宗耶律德光。距馮道出使遼國,已經過了八年的歲月。太宗任命他為太傅,這是宰相級的要職。   占領開封後,耶律德光有意以此為根據地,支配中原。不過,他違背了契丹政權的二元統治政策。本來的原則是漢族由漢族官吏治理,但他卻讓契丹人管理。在剛剛遠征後不久的軍政情況下,這種作法招致漢人的反抗,游擊活動因而興盛。游擊隊若有反抗,契丹軍便施以報復性的屠殺。但恐怖政策並不能壓制反抗。就在即將陷入地獄景象的時候,馮道上前對耶律德光說:     此時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後世史家有人批評馮道這句話,說他阿諛異族領袖。但馮道這句話一點也沒錯。能夠阻止大屠殺的,此時確實惟有耶律德光。只要皇帝一聲令下,契丹兵便停止殺戮。   對於耶律德光進入開封一事,其母太后原就不贊成,再加上冬季的進攻之後夏季轉眼來臨,契丹兵不堪暑溽,士氣低落。漢人激烈的反抗也頗為棘手,耶律德光終於決定退回臨潢府。臨潢府是遼的首都,位於現今的內蒙自治區與遼寧省的省境附近。   退回北方的途中,耶律德光死於欒城,軍中的姪子耶律兀欲被士兵擁立即位,這就是遼世宗。首都臨潢府中還有耶律德光的皇子及皇弟,世宗決定先打倒他們,再為先帝舉行葬禮。   耶律德光的堂弟耶律麻荅正在恆州(河北省正定縣)擔任中京留守。馮道等人也被帶到該地。   契丹軍撤退後,後漢皇帝劉知遠便進入開封,後晉時代的官僚、軍人們都前來投靠。馮道等人大概也熱切希望回到開封,但是他們終究還是留在遼的恆州。返回首都的遼世宗為了先帝的葬禮,派人催促馮道等人入京。   在恆州的中京留守耶律麻荅因暴虐無道而失人心,引起叛變,馮道終於得以回到開封。後漢皇帝劉知遠授與他守大師之位,這是一個比宰相還高的職位,但近似於榮銜。據說為了馮道漠視遺詔被撕碎一事,劉知遠一直把他記在心裡,因此也就不期待六十七歲的老宰相處理實務。   【社稷為重,君為輕】   劉知遠即位一年便死了,其子劉承祐十八歲即位。這就是後漢隱帝,仍以馮道擔任守大師的職位。   馮道寫<長樂老自敘>,正是擔任這項閒職的時期。   後漢隱帝忌憚擁兵的武將,據說他有心消滅這些人。平定節度使之亂的郭威,一獲知皇帝的意圖,便朝開封揮兵而進。在郭威闖入開封之前,隱帝已被家臣殺掉。   進入開封的郭威要立劉知遠在徐州的姪子劉贇,便派馮道前去迎接。   當時契丹軍南下的消息已經傳來,郭威率軍至澶州(河南省濮陽),被部下擁立,回到開封即位。   這就是後周太祖。馮道好不容易將劉贇迎至徐州,皇座已然被據。劉贇身邊的人認為馮道欺騙君主,想要殺他。但馮道悠然自適,毫無懼色。劉贇也為他解圍:   這件事跟馮公無關。   馮道這才拾回一條命。   劉贇不久被殺,這可以說是亂世中常有的事。   後周太祖郭威對馮道非常禮遇。郭威即位那年(公元九五一年),馮道已經七十歲。滅亡的後漢在五代中也是最短命的王朝。   後周太祖即位三年後亡,皇后柴氏的哥哥有個兒子叫做柴榮,以太祖義子的身分繼位。這就是被譽為五代明君的後周世宗。世宗也致力於內政,只可惜在公元九五九年,以三十九歲之齡崩殂。後來,被軍隊擁立的節度使趙匡胤創建宋朝,開啟了南北宋一共三百年之久的長期政權。   馮道最後的工作,就是擔任後周太祖郭威的山陵使,他在接受這項任命的公元九五四年,以七十三歲的年紀與世長辭。   馮道的功績,最不能忘的就是他首先提倡九經木版本印刷,耗費二十一年的歲月,在他死前一年完成。印刷是中國的發明,而印刷開始發揮力量,就是起於馮道的這項事業,此後的文化興盛多賴於此。   馮道就這樣歷經了後唐、後晉、遼、後漢、後周五朝,各王朝的平均壽命是十年,還有像後周一般僅僅維持四年的政權。在那個時代,歷經的王朝在一個以上的高官恐怕不算少。   五代是一個所謂視人命如草芥的濫刑時代,而擔任最高宰輔、又活下來保全天壽的馮道,實在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   記錄五代之事的正史有《舊五代史》及《新五代史》兩種。《舊五代史》主要是選用五代的實錄,在敘述中反映當時的氣氛。《新五代史》為歐陽修所編,以宋代儒教倫理為編輯方針,對馮道的評價也極為嚴厲:     其可謂無廉恥者矣   而薛居正所編的《舊五代史》則說:     (馮)道之履行,鬱有古人之風。(馮)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體。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   他這段話在激賞馮道的履行與宇量之後,補充說:只是從忠的道德觀點來看,也許稍有問題。該書將他所出仕的朝代扣除契丹的遼而算作四朝,同時將他以實際的宰相職位並非宰相級職位所事奉的皇帝算作六位。這種算法也可視為是對馮道的一種善意。   最熱烈為馮道辯護的是明末的異端思想家李卓吾。他所著的人物評論集《藏書》六十八卷,以馮道為終卷。裡面有段文字是這樣寫的:     孟子曰:社稷為重,君為輕,信斯言也。(馮)道知之矣。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養民也。民得安養,而後君臣之責始塞。君不能安養斯民,而後臣獨為之安養斯民。   君主不能安養人民,臣子就必須安養人民。為什麼呢?就像孟子說的,社稷也就是安養人民是最高的使命。比起對君主盡忠,安養人民更是宰相的責任。   馮道事奉五朝十君,然而果真有值得他盡忠的王朝和皇帝嗎?馮道可能是以安養人民為其職志,因而有意負起這個責任。契丹人占領開封時,身在鄧州的馮道並未逃出。驅使他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已經預感到會發生大屠殺,並相信自己的任務就是要制止它。   司馬光把這個事情貶為小善,以大節為重;而馮道則是把拯救人民視為大善,把對君主的忠節看成小節。   李卓吾說,五代的政權交替是在枱面下進行,雖然有戰爭,但並沒有爭奪一城的悲慘犧牲。舊王朝的家臣如果守大節,人民便會被捲入戰火中。因此舊王朝的宰相便盡禮以勸進新皇帝,才能避免混亂。   而百姓卒免鋒鏑(刀矢)之苦者,(馮)道務安養之之力也。   李卓吾說道。但他附帶聲明,這個做法僅限於像五代那種亂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