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煙雲 中國傑物傳

第6章 (第6則) 曹操

中國傑物傳 陳舜臣 8248 2023-02-05
在小說、故事中被抹上濃粧的曹操,其真面目應該回歸正史,甚至有必要重新加以滌清。曹操本來是一個激情的人,也許為了能擁有眾多的人才,他抑制住自己的感情。      【儒已多矣!】   漢因儒而亡。前漢如此,後漢也是一樣。   前漢名君宣帝曾說,揉合王道與霸道才是漢家規制。王道就是儒家的理想主義,霸道不外是法家的實際主義。   所謂法家,就是主張政治應以法律為根本手段的學派。法家著作逸失極多,現存的以《韓非子》、《商君書》及《管子》為代表作。在著重現實這點方面,孫子及吳子等兵法家亦與之相通,所以他們也可以列入法家。   法家的怪物曹操,上場的經過,正好反映了因儒而亡的兩漢狀況。   宣帝的兒子元帝,一如《漢書》所評,受文義牽制而使父業衰微。他性格寬弘,在政治上也就優游不斷,未能毅然決斷,任令外戚及宦官專橫。站在儒的理想農本主義立場,他本來想要停止對商人有利的貨幣經濟,但是以物易物的原始經濟,理所當然會使民生凋敝,所以終究不可行。

  《禮記》裡記載天子七廟,而當時漢王室卻有九廟。為配合古禮,不得不廢去兩廟,但應該廢去哪兩廟,據說這是元帝治世時最大的政治問題。雖然饑饉不斷,宗廟問題竟然比處理饑饉問題更為重要,這不外是受文義牽制。   元帝之子成帝在位長達二十六年,但《漢書》中評為:   遭世承平,上下和睦。然湛於酒色,趙氏亂內,外家擅朝。   趙氏就是趙飛燕,據說是一名體輕腰弱的絕世美女。美女的標準因時代而異,盛唐的美女就像楊貴妃及三彩女俑一般豐滿;而把像趙飛燕這般體輕腰細,人稱可以在掌上起舞的纖弱女子視為美女的時代,也許就是國家的衰弱期吧!   成帝之後的哀帝是有名的同性戀。他任命二十二歲的董賢擔任國家最高職位大司馬,因為董賢是他的愛人。雖然漢朝早已出現末期症狀,但元帝以後過於重儒,未採嚴格的法治之勢,才是衰亡的原因。

  元帝的外戚王莽滅漢,建立新朝,他也標榜儒教,結果僅僅十五年便覆亡了。   儒有尚古輕今的傾向。孔子也常說古代周公的時代很好,今天(春秋時代)不行了。王莽想要忠實於儒,採取復古政策,結果徒然造成政治混亂。他熱切地把官職名稱也改依周制,並變更地名,同時無視於現實,想要恢復周代的井田制,結果無可救藥地落入形式主義的政治窠臼中。新朝能夠維持十五年,不能不說是件奇事。   王莽是篡奪者,在儒家倫理中,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漢朝皇族光武帝起來復興漢室,後漢歷史於是展開。為免再出現第二個王莽,這個王朝也重儒。   儒有很多個面。以孝為最大德目的儒,當然家庭主義十分濃厚。外戚得力,從家庭主義來說,這是無可避免的。至於宦官的弊害,究其根源,也可以說是源於家庭主義。宦官不過是家庭的傭人,也就是家奴。只因注重家庭,使得精通家務的家奴擁有了權力。

  但是站在儒的立場,它也具有以治國平天下為理想的一面,因而主角應該是士大夫。對於外戚及宦官,士大夫有很強烈的敵意。特別是與宦官更是水火不容。外戚大抵還是士大夫階級,而宦官卻不是。   後漢王朝因清流與濁流之戰而弄得精疲力盡。清流是士大夫們的自稱,濁流則是士大夫對宦官的指稱。   宦官曾壓迫士大夫,也就是黨錮之禁,士大夫則在中平六年(公元一八九年)展開反擊,由袁紹殺盡宦官。而三國動亂可以說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無論如何,其根源在於儒。儒是多面的。   儒已多矣!   當然有人這樣分析現狀。如果儒已經很多,是不是與其相對的法才能挽救時代呢?有敏銳歷史感的人,一定會這樣想。   三國時代的主角們魏的曹操及其參謀司馬仲達,還有蜀的劉備及其丞相諸葛孔明,也都是法家系統的人。劉備在遺言中要兒子劉禪讀《商君書》。這本書就是法家的重要著作。諸葛孔明泣斬馬謖之事,若從法家精神來看,乃是理所當然的行為。

  在儒家束手無策的時代,天下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法家,因而法家之中人才輩出。其中,最徹底貫徹法家精神的就是曹操。   曹操的父親雖曾擔任太尉,但嚴格來說並不是士大夫階層。不過,他與士大夫階層唾棄不已的宦官倒有很深的淵源。   祖父曹騰為大長秋(皇后侍從長),是被授爵的宦官。宦官已喪失男性的機能,當然不能生子,但是可收養子以繼承爵位。因此曹騰要來了夏侯氏之子嵩,作為養子。   曹嵩儘管身為宦官的養子,但他本人並非宦官,而且是繼承費亭侯爵位的貴族。曹嵩歷任司隸校尉(掌京師百官及畿輔地區之風紀)、大司農(掌國家之財政收支)、大鴻臚(掌朝儀祭禮之導贊),最後擔任太尉。太尉是國防單位中職位最高者,為三公之一,因而也是宰相級的官員。

  曹操雖然是擁有這段光榮經歷的曹嵩之子,但因祖父是大宦官,所以不免受到士大夫階層的輕蔑。敏感的曹操察覺到這個情形。   什麼嘛!   他可能就是在這種反抗的情況下長大吧!   【少機警,有權數】     太祖(曹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   《三國志.武帝紀》裡這樣記載。   在重儒的後漢,要在官場中獲得認同,非得謹嚴不可。且在士大夫階層裡,若身為男子,在這個時代除了官場之外,別無立身之地。曹操如果生於太平時代,在後漢官場中是很難有什麼大成就的。他可能會被人視為行徑乖戾而歸於傍流,就此過完忿忿不滿的一生。   光和七年(公元一八四年。十二月時改元為中平),黃巾之亂爆發,三十歲的曹操以騎都尉(騎兵隊長)身分出征,亂後,因功被任命為濟南國之相。國就是皇族受封之郡。郡的長官是太守,而一國之主的皇族只有名無實,所以相是實際上的長官。曹操就這樣進升為郡太守。

  濟南國有十多個縣,縣的長官(大縣為縣令,小縣為縣長)巴結地方權勢,瀆職的情形很嚴重。曹操到任後就罷免了八名長官。果然有法家之風。   接著,曹操禁斷淫祀。   儒家有所謂敬鬼神而遠之的說法,他們不太干涉民間的信仰。但是法家若判斷它為迷信邪教時,便毫不容情地打壓,因為唯恐淫祀使得民間財物有所損失。濟南建有六百多座祠,祭祀如果過度浪費,庶民將會變得貧窮。曹操搗毀所有的祠宇,禁止官民祭祀。儒官大概不會採取這種決然的舉措。   不久曹操被任命為東郡太守,但他稱病不受而回鄉。   朝廷的權臣及貴族們雖然給他機會,但曹操判斷自己如果擔任要職,無法跟這些人同聲一氣,恐怕會因此而使家人及親族受累。可以說他是為了保身而選擇退出政壇,這點多少帶有點儒家的精神。不過,如果是一般的儒家,也許會考慮對權臣及貴族做某種程度的妥協吧!

  中平六年(公元一八九年),靈帝崩,何進反擊宦官的起事失敗,但袁紹卻乘機殺盡宦官。被何進招來的董卓進入洛陽,立獻帝,群雄爭霸戰由此揭開序幕。   董卓有意任命曹操為驍騎校尉(近衛騎兵隊長)。曹操如果接受,就成了董卓徒黨中的一員。後漢也是一個盛行黨派的時代,一旦成為黨人,以後便很難脫離。   曹操以法家一流的冷靜觀察,拒絕了這項任命。不加入董卓一黨,就等於表明了反董卓的立埸。因此曹操不得不逃亡。   翌年,反董聯合軍起,曹操立刻加入。聯合軍的指揮是袁紹,但諸將只是反董卓的立場一致,並非一個黨的成員。各勢力開始離合聚散,然後逐漸形成三股勢力。到三國時代,曹操即成為其中最有實力的集團的領袖。

  董卓在長安自殺,曹操消滅了最強的敵人袁紹一族之後,與吳的孫權、蜀的劉備三分天下,保有其一。雖說天下三分,但曹操卻占有天下八成的兵力,因而形成一強二弱的局面。事實上可以說是二弱聯合起來,利用地勢抵抗一強。   曹操在世期間雖然沒有實現願望,但到了他的繼承者時,先是蜀投降,不久吳也投降,天下統一。   天下統一的力量來源就是曹操。   曹操的骨髓中具有法家思想。   三國志故事中,篡漢的魏是反派角色。接受後漢獻帝禪讓而開創王朝的魏文帝(曹丕)是曹操之子。曹操雖然位極人臣,但一直到死都不曾篡位。他被稱為魏太祖或魏武帝,而這不過是死後子孫們所追贈的稱號。   為配合故事裡反派的角色,有很多後人刻意編造故事,其中真實性非常可疑的不少。

  例如,拒絕董卓的任命而逃離洛陽的那一段,正史《三國志》中僅記載:   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抄小路)東歸。   然而《魏書》(王沈所撰)裡卻收錄下面這則故事:   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這個故事到了《世說新語》就變成: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另外在孫盛的《雜記》中則記載: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   在暢銷的《三國志演義》中,則寫成曹操在呂伯奢家中聽到做菜時磨菜刀的聲音,認為與其被殺,不如先下手為強殺了這家人,並把在半路上遇到的呂伯奢也殺了。吉川英治所著《三國志》裡的這一段,就是根據《三國志演義》而寫的。

  這恐怕是為配合曹操的奸惡,而將逃亡中曾有的正當防衛事件改編成故事吧!   【唯其才也】   在小說、故事中被抹上濃粧的曹操,其真面目應該回歸正史,甚至有必要藉著他所留下來的詩文,重新加以滌清。   魏之所以成為最後的贏家,我認為是在於曹操登用人才得宜。他似乎具備了辨識能力;但如前所述,傍流出身的他,並未被頭銜沖昏頭。   為了配合他奸惡的形象,曹操經常被描繪成一個殘忍的人。   有一次,兵糧不足,曹操與領兵的將領商量,把斛(量器名,古時十斗為一斛)縮小,以勉強度過一時。但就在這時,軍中因兵糧之事而發生軍心不穩的情況。曹操便斬殺那名將領,宣布說:這個人把斛縮小而偷盜官米。才收拾了事態。   這個故事見於《曹瞞傳》。瞞是曹操的乳名。   正史《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蜀漢的遺臣,《曹瞞傳》則是吳人所寫的,所以曹操主要是透過以往敵陣中的人被描繪出來。這些描寫不太懷好意也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他是亂世中取勝的英雄,所以也有殘忍的行為。曹操的父親為避戰亂,在行至徐州途中遭殺害,財物被搶奪一空。這雖然是流賊所作的,但曹操卻在徐州與陶謙交戰時,對所經之處的居民大肆屠殺。   這件事記載於正史中,所以應該是事實。這可以說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污點。可見父親被殺使他憤怒到極點。   除了這樁徐州事件外,曹操的事蹟中,寬容的事例較多。特別是對於有才能的人,他顯然非常禮遇。   曹操任兗州牧的時候,任命一個叫做畢諶的人為別駕(檢察官)。然而張邈反叛曹操時,把畢諶的家人當作人質。曹操對畢諶說:   卿老母在彼,可去。   畢諶說:我沒有二心,不會投向叛軍。最後仍然投向張邈。平亂時,畢諶被捕。他曾說不去,但終究投靠敵人,所以人人認為他這下慘了。豈料曹操說:   夫人孝於其親者,豈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   不但赦免了他,更拔擢為魯相。   曹操曾看過一個名叫魏种的人,他在兗州叛亂時投靠敵方陣營。曹操大怒說:只要南不逃過越、北不逃過胡,我就不會放過那傢伙!然而亂事平定後,卻解開縛住魏种的繩子,說:   唯其才也。   結果任命他擔任河內郡的太守。此舉表示雖然很憎恨那個人,但不論怎麼說,他到底是有才能的。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年),赤壁之戰失敗的二年後,曹操下了一道很有名的詔令。     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惟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意思是說:若非清廉之人則不用,齊桓公怎能稱霸?輔佐他的管仲欺騙好友鮑叔,積蓄龐大的私人財產,一點也不清廉,但他有經營國家的才能,才使得桓公成為霸主。如今天下就沒有人像太公望呂尚這樣懷有如玉一般的才能,而打扮簡陋,徒然地在渭水邊釣魚嗎?一定有這樣的人。又漢朝陳平與嫂嫂私通受賄,但他在丞相任內的治績斐然。如今也不能說沒有這種因私人行為的過錯,以致才能被埋沒而不得伸展的人。左右的人呀!幫我找出那些不為人知者、身分低微者。只要有才能就加以推舉,我會起用他。   這道命令的宗旨在於:素行不良或出身有問題都無所謂,只要有才能,任何人都可以把他推薦給我。   曹操很討厭名門出身、行為端正、臨要做事時卻什麼也不會的人。此外也很討厭那種只會耍嘴皮的人。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是一名辯士,經常駁倒曹操,但他最後還是被曹操下令處死。   名參謀郭嘉似乎素行不太好。御史中丞(檢察次長)陳群屢次彈劾他,但曹操並未將其奪職。不過,另一方面,曹操也很褒揚公正的陳群。   名文學家陳琳投在袁紹麾下,與曹操交戰時曾寫過一篇檄文。這是《文選》裡收錄的名文。   文章中的字字句句都在辱罵曹操:曹操的祖父曹騰為中常侍(宦官),妖妄媚主,有貪婪之行。父曹嵩為宦官所養,賄賂權門,受任為三公。曹操亦醜類,無可稱美德,好亂樂禍   袁紹戰敗,陳琳被捉,他當然知道難逃一死。不過,曹操對他的文筆頗為讚賞而加以赦免,當時只是抱怨了一句:我的事還可以,但是不要罵我的父親和祖父。   《世說新語》裡收錄了下面一則故事:   荊州劉表誇稱養了一頭重達千斤的巨牛。這頭牛能吃下比一般牛多十倍的草和豆,但讓牠馱負重物的時候,卻不及一頭牝牛。曹操甫占領荊州,立刻取來這頭牛,將牛肉烹煮以犒賞士兵。   這個故事充分顯露曹操的能力主義。   【周公吐哺】   魏、蜀、吳三國比較起來,在綜合力量方面,魏拔得頭籌。   赤壁之戰前不久,曹操曾在給孫權的書簡上寫道:   今治水軍八十萬之眾,正與將軍會獵。   這種時候所提出的數字,是老套修辭;但八十萬雖然誇張,卻總有半數四十萬吧!即使再取半數,也有二十萬。   孫權在軍議席上說:   全吳之地,盡十萬之眾   吳儘管全國總動員,似乎僅能召集十萬士兵。事實上孫權為周瑜準備的軍力不過三萬而已。   在以往的戰役中,曹操逐漸累積了兵力。他能夠從群雄中脫穎而出,契機是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以兗州為根據地大破青州的黃巾軍。據說當時有三十多萬軍隊來降,得男女百餘萬人,由於這場輝煌的戰果,曹操收取其中的精銳,號稱青州兵。黃巾軍由叛亂的農民組成,都是一家人共同作戰,因此軍隊之外還有男女一百多萬人投降,但他們不只是一股戰力,也是一股生產力。   三十萬、一百萬說起來簡單,要收容卻是很不容易。由此可見曹操的度量之大。   比較三國,在人才方面魏也拔得頭籌。蜀在劉備之下有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但在三顧茅廬迎回諸葛孔明之前,並沒有參謀。經營國家的幕僚也在進入蜀之後,仰賴當地人士。諸葛孔明雖然在丞相府裡培養人才,終究還是來不及。孔明在五丈原以五十四歲的盛年故世,據說就是因為他事事都必須裁決。這並非因為他不願把事情交給別人,而是就算他想交託出去,蜀的人才仍然不夠。   吳也是除了英年早逝的周瑜以外,只有張昭、魯肅、呂蒙等可用,人才寥寥可數。相較之下,魏則是濟濟多士。   張飛級的猛士在魏就多得不可勝數。山賊出身的許褚及任俠的典韋等,只因身在魏國,所以不是很醒目。從大學者到盜賊,魏擁有各式各樣的人才,卻不為此而滿足,還要尋找看看是否有遺珠。這種殷切之心,我們讀了前述建安十五年的詔令也能充分了解。   我認為曹操本來是一個激情的人。也許是為了能擁有眾多的人才,他抑制住自己的感情。當赦免並任用那個辱罵自己祖先的陳琳時,即令是曹操,必然也是怒氣沖天。但是,他卻告訴自己:因為這個人有才能。然後克制住了。《三國志》在對曹操的總評中寫道:   矯情任算,不念舊惡。   算就是計算,亦即做個現實主義者,計算利害得失後才決定行動。值此關頭,決不流露出個人感情。因為儘量抑制自己的感情,所以外人看來,就顯得不念舊惡。   在三國時代,曹操也是最好的詩人。詩人中能與他並駕齊驅的,是他的兒子曹丕與曹植。曹氏一門可以說獨占了三國的詩壇。   詩人的感情會觸事而高漲,比起一般人,他們的情也應該是較激烈的。所以要抑制、扭曲這種感情,都不是很容易的事。壓抑的感情也許就是透過詩這樣的管道發洩出來的。   在曹操的詩中,最膾炙人口的大概就是<短歌行>吧!因為擁有眾多讀者的《三國志演義》在其最精采的部分,也就是赤壁之戰的段落中引用了這首詩。    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短歌行>的開頭如右,是說要以酒消憂。後面的句子如下: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    沉吟至今   青衿是學生的服裝,這是沿用《詩經.鄭風》的句子。對學生寄予懷想,就是在吟唱自己經常為了得英才而心碎。下面則是<短歌行>的結尾:    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    水不厭深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   在星稀月明中鳥鵲向南飛,但牠一次次繞著樹的周圍,難道是找不到可以築巢的樹枝嗎?沒有人是徒然懷著英才,而找不到可以投效的君主吧?這首詩怎麼看都像求才若渴的曹操所作的。   山越高越好,水越深越好;同樣的,人才也越多越好。周公一有來訪的客人,立刻就趕著要會見,因為他認為對方或許是個人才。如果洗髮的時候客人來,他就握著頭髮會晤;如果用餐的時候來,他就吐出正在吃的東西,匆匆去見客。所以才能收攬天下的人心。我也希望做到這樣!   在《三國志演義》中,正當赤壁之戰行將開始前夕,曹操橫槊(編註:槊,古兵器,即長矛)賦了這首詩。然而,這不是戰爭的詩。小說家常在故事的高潮處寫出上場人物最出色的詩。故事裡甚至描述一個叫劉馥的幹部,因說了一句在大會戰之前詠嘆無枝可依,是很不吉利的,結果激怒曹操而被刺殺。   在作求才詩的當下,就把一個人才殺了,這種事委實令人難以置信。劉馥確實是死於建安十三年,但他當時以揚州刺史的身分正在合肥。曹軍屯駐合肥是為了牽制吳,所以劉馥似乎沒有參加赤壁戰。曹操與袁紹交戰的時期,曾把東南之事一應交給劉馥,劉馥也極力回報曹操的信任。他召集離散的居民,興建學校,開墾屯田,推動灌溉工程,是揚州不可少的一個人物。   不過,小說家的手腕也的確高明。這段描述可以說很鮮明地描繪出曹操的厭惡迷信。不是因為被人說不吉利才生氣,而是因為那人相信這種事才大怒,這就是曹操。   前面曾提及陳琳的反曹操檄文中,曾攻擊曹操設置發丘中郎將(掘墓司令官)及摸金校尉(搜索黃金的部隊長)這種專門的官職,經常去挖掘古墓,奪取財寶以充作軍資。     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祼屍,掠取金寶   曹操似乎親自去看視士兵們挖掘巨大的墳丘。作風實際的曹操或許認為,讓金銀財寶長眠於地下是一點用處也沒有,因此想把它們挖出來使用,這樣更有意義。赦免陳琳的時候,曾經表示我的事怎樣說都行,可見他不認為掘墓是不好的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年)正月,曹操死於洛陽。在此之前,孫權送來了關羽的首級。有人說是關羽的首級作祟,但這恐怕就像已死的曹操所說的我已六十六歲,這不是天壽嗎?   遺令如下: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喪)。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入棺)以時服(便服)。勿藏金玉珍寶。   作風實際而酷似曹操的曹丕(魏文帝),也在遺詔中指示:死了便不知骨頭痛癢,因此就在不食之地(不能耕作的土地)建墓,勿藏金銀器物,一切以瓦器代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