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煙雲 中國傑物傳

第5章 (第5則) 漢宣帝

中國傑物傳 陳舜臣 8815 2023-02-05
在宮廷中,宣帝把實際接觸人民的官員看得比自己身邊的官員還重。當時循吏及酷吏都很活躍。政平訟理正是宣帝的政治理想。有治績的地方官常常會獲得賞賜,被授與官爵。      【宮中有蠱氣】   如同漢高祖劉邦及明太祖朱元璋一般,王朝的創始者經常出自民間。而繼承大王朝皇統的皇帝中,出自民間者,前前後後也只有漢宣帝劉詢一人。   劉詢是在在位時改名為詢的,其本名叫病已。這可能是因為出生時曾經得病,家人希望他快點痊癒,所以才如此命名。據說即位之後,他因為這個名字太過於鄙而改名。鄙就是有點鄉土、有點俗氣的意思。皇帝希望有更優雅的名字,於是選擇了詢。他的字是次卿,諡號宣皇帝。依據諡法,宣是對於聖善周聞的天子所追贈的名。

  宣帝本名中有病這個字,不只是他出生時肉體上即生病,甚至他的境遇亦堪稱病。幼兒時期在獄中度過,然後成長於民間,直到即位之前,他一直是庶民的身分。庶民突然成為皇帝不免令人感到突兀,因此先由皇太后封他為陽武侯之後再即位,這算是異常的特例。   為什麼宣帝在嬰孩時期即須入獄呢?要解釋這點之前,首先得提一樁十八年前的事件。宣帝被迎回即位時是十八歲,而事件則是發生在他出生那年。即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九一年)。   世稱這個事件為巫蠱之亂。   巫蠱就是把人偶埋於地下來詛咒人,慢慢把人殺死,可以稱為左道,該當大罪。日本也曾有位長屋王因學左道而受命自盡。這是藤原氏從中策劃的。他們先在地下埋入人偶,然後稟報說這就是證據,於是罪證輕易地就確立。這是陷害人最有效的方法。

  被稱頌為太陽王的武帝,當時也已六十六歲。他有六個兒子,不過起初一直沒有子嗣,而宮裡的歌女衛子夫率先生下一個男孩,令他龍心大悅,等這個孩子長到七歲的時候便立為皇太子,衛子夫也成為皇后。皇太子名據,性格穩重。當時這位皇太子也已三十九歲。   衛皇后的弟弟衛青為大將軍,討伐匈奴有功,不過已在十五年前過世。衛青的二姊之子霍去病也年紀輕輕地就立下軍功,但他比衛青早十年,在二十四歲時即死了。衛皇后的身邊於是變得很冷清,武帝的寵愛已經移轉到年輕女性的身上。   武帝對皇太子也有不滿。因他過於仁慈,在父王要起兵出征時曾提出諫言。當時武帝說:   我勞苦,把安逸留給你,如何?   然後對親信透露出不滿:太子不像我。有大臣認為皇帝打算換掉皇太子。

  事件起於衛皇后的大姊之子公孫敬聲的行為不檢。他侵吞軍款,該當死罪,但因其父公孫賀立下大功,請求將功贖罪而獲免。公孫賀是丞相,身為文臣,他不能像衛青、霍去病一樣立下軍功。   當時,有個叫朱安世的黑社會頭子,總是逮捕不到,已成為治安上最大的問題。於是公孫賀向武帝提出,請求允許讓他逮捕朱安世。終於他抓到了朱安世。朱安世似乎並未特別逃匿躲藏。他一直沒有被抓是有原因的。   雖然施放巫蠱是死罪,但是一直不斷有人在從事,因為人們很相信它的功效。據說巫蠱不僅能慢慢殺人,同時還能達成自己的願望。就在這個事件發生的五年前,丞相公孫敖也因妻子施放巫蠱而被殺。不知道為什麼,經常都是女性在施放巫蠱。女性無法親自掘土埋入人偶,而且這種事也不能公開進行,所以承包工作的就是黑社會分子。身為黑社會首領的朱安世知道一切,因此任何人也無法逮捕他。

  某人在某地埋了人偶。   只要他供述,並且真的從某地挖出人偶,某人必會被判死刑。某人是誰,則隨朱安世的高興而定。這個可怕的男子,恐怕沒人敢惹。而溺愛子女的公孫賀為拯救兒子,逮捕了可怕的朱安世,結果使得一家人全部被殺。   丞相之禍及於皇室!   朱安世說道。他供述公孫賀一家人都與巫蠱有關,證據也依供詞被找出。   公孫賀之妻是衛皇后的大姊,但丈夫和兒子仍然被殺。衛皇后所生的兩個女兒,亦即皇太子的姊姊也被殺。她們貴為公主,是武帝的女兒,卻不能免於巫蠱之罪。   這就是巫蠱之亂的前奏曲。   接著主角是一個叫做江充的妖人。江充被拔擢為水衡都尉(管理離宮的官名),是武帝從來不曾碰到過的那類人物。他擁有異常的權力慾。通往離宮的馳道,除了皇帝,外人是不能通行的。皇太子的使者因駕馬車通過而被江充舉發。皇太子派人一再懇求他低調處理,江充都拒絕了。因為馳道是最近的一條路,與皇室有關的人通常會利用它。以前的水衡都尉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江充卻不允許。可能武帝就是欣賞他這種嚴格吧!也許武帝正苦思要下級的官吏迴避皇室及貴族人士。

  皇太子因馳道事件受到處罰,江充為此而被皇太子憎惡,想到了這個辦法。武帝年齡已大,隨時都可能駕崩,一旦皇太子即位,自己恐怕會被殺掉。他想在武帝還在世的時候消滅皇太子,而且利用巫蠱。湊巧武帝生病了。   宮中有蠱氣。   江充要匈奴出身、名叫做檀何的巫人上奏。一場大搜索於是展開,從所有的地方取出了人偶。據說因而有數萬無辜的人被殺。江充的目標是皇太子,在宮殿中挖掘之後,取出很多人偶。   仁慈的皇太子也終於下定決心,趁著武帝停留在甘泉宮的時候逮捕江充,令他在自己的面前刎頸。然後在上林苑燒死了檀何。   在甘泉宮聽說長安生變,武帝立刻下令鎮壓。長安發生了巷戰,這是漢王朝創始以來空前未有之事。據說死者數萬人。

  皇太子劉據逃到城東,藏在湖縣的泉鳩里,不久就被發現,因為躲藏的房子被包圍起來,便自縊而亡。太子有兩個兒子,此時也與皇太子妃一同被殺。衛皇后在此之前就已經賜死。   四十歲的皇太子在十六歲時成婚,此時已有一名孫子,就在亂事發生前不久出生。這個尚在襁褓的皇太子之孫,因是皇曾孫而倖免一死,被關在獄中,由女囚授乳餵養。這個小孩就是日後的漢宣帝。   【霍光廢劉賀】   翌年,很快就判明宮中的巫蠱是江充捏造的。但皇太子已經不能再活過來。武帝心生悲嘆,在皇太子身亡的湖縣造了一座思子宮。江充一家滿門抄斬,其黨徒也被肅清。   在此我們看見老獨裁者的悲劇。武帝聽說皇太子造反的消息,立刻動員了軍隊,明確下令鎮壓的決斷力與實行力並未老化;但是鑑識人物、參透情報箇中玄機的知性力量卻已衰退,如同被遮蔽了一般。

  武帝死於巫蠱之亂的四年後。他在繼承者中選擇了年紀最輕、只有八歲的弗陵。皇太子之位,一直到武帝死前都是空著。弗陵的母親是出身低微的趙氏,當時趙氏已死。據說是武帝下令賜死的。   武帝希望他死後自己所創設的體制還能夠維持,因而選立幼帝,讓自己的幕僚輔佐,認為這才是上策。且幼帝沒有外戚之類的系累。武帝的六個兒子中,皇太子劉據不幸慘死,王夫人所生的齊王劉閎未留下子嗣便過世了。還有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劉髆也已死去,他有一個名叫賀的嗣子。李姬所生的燕王劉旦與廣陵王劉胥已是壯年,他們都在受封的國邑裡跟著自己的幕僚施政。如果讓他們繼位的話,一定會把信賴的幕僚帶入宮中,這一來務必破壞了武帝的體制。   依據遺詔輔佐幼帝的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三人。他們都是武帝個人很信任的人。霍光是武帝喜愛的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弟;金日磾出身匈奴,是一個很謹直的人。上官桀是近衛士官出身的怪力之人,擔任武帝的貼身侍衛。

  幼帝弗陵就是昭帝。上官桀的兒子與霍光的女兒結婚,所生的女兒後來成為皇后。人們以她娘家的姓氏,稱她為上官皇后。上官皇后並未生子。昭帝二十一歲便死了。   昭帝在位前後也不過十四年,這十四年可以說是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確立獨裁的時代。武帝當初屬意的三人小組,由於金日磾早死一事,演變成霍光與上官桀的對立。金日磾因自己是匈奴人,所以行事謹慎,善於圓融處理人際關係。也許武帝就是希望他這種性格能成為霍光與上官桀之間的潤滑油。   昭帝的同父異母兄、年過四十的燕王劉旦,在太子劉據亡故之後,原以為最年長的自己應該會即位。誰知帝位被八歲的弗陵奪去,因而心中很是不平。霍光的政敵上官桀與燕王取得聯繫,企圖奪取政權,結果失敗被殺。當時,在政府施政的經濟官員御史大夫(副宰相)桑弘羊也被殺。霍光在宮廷裡確立獨裁政權,行政上變得無力。

  昭帝死時沒有嗣子,此時武帝的兒子只剩下廣陵王劉胥。不過,他和先前與霍光爭權失敗而自殺的燕王劉旦是同母兄弟,因此霍光不會讓這樣的人即位。   史書上記載劉胥生性勇猛,能夠徒手打死猛獸,但是脾氣非常暴躁,最受武帝嫌惡。不過,也許真正的原因是他與霍光不合吧!   既然廣陵王不適合,那就立比武帝早死的昌邑王劉髆之子,也就是繼承昌邑王王位的劉賀。   劉賀被喚到長安來,主持昭帝的喪禮。這當然是以即位為前提。登基大典確實有舉行,但在祭拜高祖之廟(大典以此為終了)以前,劉賀就被廢去了。   劉賀本來應該以先皇昭帝太子的身分即位,但十七歲的皇太后可以廢立吾子。依《漢書》的記載,劉賀在昭帝停柩處喝酒唱歌,並與宮人發生淫亂。

  劉賀讓二百名由封邑帶來的家臣留在未央宮門外,自己單獨去謁見皇太后。但在他謁見太后的時候,霍光逮捕了這二百人,然後以不輔正王、陷於大惡的理由,除了其中三人之外,其餘全部殺光。   也許劉賀知道,即使他當上皇帝,在霍光的控制下也只不過是一個裝飾罷了,因而計劃叛亂。他從國內帶來二百名精銳,但可能是出了三個告密者,使得事跡敗露。劉賀無道,無疑地是事後捏造的理由。   劉賀也失掉資格的話,誰來繼承漢朝皇位呢?霍光選中的是被江充謀害含冤而死的皇太子劉據的孫子病已。   【先關白光】   要寫宣帝的事,就必須先耗去半數的篇幅在他即位前的時期。如果捨掉這前段時期,就無法談論他。   皇太子劉據無罪之事獲得證實,病已得以離開監獄(他自身應該沒有記憶),終於被宗正(官名,為九卿之一,掌皇室親屬事務)以皇族的身分登錄入籍,但爵位、官職都沒有,待遇形同一般庶人。   病已出獄後在民間長大。祖母(皇太子妃史良娣)的娘家似乎視病已為一包袱。他住在長安一個名叫尚冠里的胡同裡,由東海出身的潤中翁親授《詩經》啟蒙,是個頗能唸書的孩子;另一方面,據說他喜好遊俠,是一個熱中鬥雞、競馬的普通市井少年。由於熱愛旅遊,從長安郊外的諸陵開始遍歷畿內各地。當時他已娶暴室嗇夫(宮廷女囚收容所裡的官員)許廣漢的女兒,十八歲即位時,早就是一個孩子的父親了。   不用說,除開國者劉邦以外,沒有一個皇帝擁有這樣的經歷。   對霍光來說,大概也沒有一位皇帝這樣容易操縱。劉賀自昌邑國帶來二百名叛變要員,而病已卻沒有任何背景。祖母的娘家史氏是沒落的士族,妻子的娘家也不過是女囚監獄的看守而已。母親的娘家王氏似乎也不是那樣有力的家族。   對於新即位的宣帝(也許霍光認為是自己讓他即位的),霍光聲稱要稽首歸政(把頭貼在地上,恭恭敬敬地將政權奉還皇帝),以顯示他沒有野心。   宣帝並沒有高興地伸出手來。或許這是在胡同裡,他從與少年同伴們爭奪地盤等體驗所獲得的智慧。     諸事皆先關白(霍)光,然後奏御   這是他的回答。意思是說,最好像以前一樣由霍光掌握全權。   在日本天皇御覽前要先看過所有奏文的攝政太政大臣,被稱為關白,其由來就是宣帝的這句話。   但是,一察覺霍光要把么女成君立為皇后,宣帝立刻將監獄看守的女兒、自己的糟糠之妻許氏立為皇后。既然是妻子,當然要立為皇后,他似乎有點呆傻地說道。但這可以視為宣帝靜默的挑戰。   宣帝即位的翌年(公元前七三年),改元為本始。本始三年(公元前七一年)正月,許皇后懷孕了,卻因吃下女醫淳于衍所獻的藥丸而死。據說是霍光的妻子要女醫毒殺皇后的。宣帝咬緊牙關忍耐著。   這一來,他不免要娶霍光的女兒為后。但宣帝把這件事拖到亡妻周年忌結束後。這是胡同社會裡的倫理。霍氏被立為皇后是本始四年三月的事。   地節二年(公元前六八年)三月,霍光死。宣帝在霍光生病時曾親自前去探望。臥病在床的霍光要求將哥哥霍去病的孫子霍山列為侯,以便繼續祭祀霍去病。   宣帝以霍光之子霍禹為右將軍,並讓霍山統領尚書。表面雖同意霍光在病榻上的最後願望,然而他也把霍光集於一身的權限分散了。   隨後宣帝立許皇后所生的奭為太子,據說霍光的未亡人因怒極而吐血。有人說她曾勸她的皇后女兒毒死太子,但許皇后被毒死之後,宣帝已非常謹慎,應該沒有機會下手吧!   宣帝十八歲時,是以二十一歲即過世的昭帝的太子身分登基。昭帝的未亡人上官皇后還比宣帝小一歲,她是霍光的外孫女。而宣帝的皇后霍成君則是霍光的女兒。於是形成皇太后比皇后還小一輩的奇特關係。   年齡也許相同,但養在深閨的貴族之女,並不是胡同裡竄來竄去長大的宣帝的對手。包括後宮在內,整個宮廷已完全由宣帝掌握。   霍光以大司馬的身分掌握軍權,以尚書的身分處理所有文書。但他過世後,宣帝把軍權交給霍禹、尚書交給霍山,權力一分為二。而且,群臣中有想上奏者,據說可以直接參內上言。在霍光的時代,只要對他自己不利的文件都能揉碎,現在如果不必經由尚書,便不會再有這個情形。   久勞百姓,非所以綏天下也。   不久,宣帝又以這句話縮減軍隊,解散了右將軍及車騎將軍的軍隊。右將軍霍禹雖然被封以與其亡父同樣的大司馬頭銜,卻沒有可指揮的軍隊。宣帝此舉的巧妙處在於,他也將非霍氏派閥的車騎將軍張安世的軍隊解散,以示公平。但不久之後,張安世轉任衛將軍,掌握了實權。當然,這是一支與霍氏不通聲息的軍隊。   接著宣帝更讓各軍隊中的霍氏親戚逐步調離軍隊,把他們派往蜀郡(四川)及武夷(福建)等偏遠地區擔任首長,再由許皇后一族及祖母的娘家史氏一族的青年接任遺缺。這一來,宣帝便完全奪回了軍權。   最後,他以謀反的罪名將霍氏一族全部誅殺。霍氏曾計劃殺掉宣帝並擁立霍禹,後來被張章密告。這或許只是捏造的事,也可能是被逼極而造反。手上沒有軍隊的霍氏,就算起事,也很難成功。   《漢書》的作者班固,用一句話來評價宣帝之治,那就是信賞必罰。對於這場謀反,連霍光的未亡人也被斬首棄市。霍皇后當然被廢了。宣帝是為慘遭毒死的妻子許皇后復仇。   當時是地節四年(公元前六六年),距霍光過世不過兩年而已。被廢的霍皇后十二年後自殺,終於一家的煙火盡悉斷絕。北宋史家司馬光著有《資治通鑑》,在關於霍氏滅亡這一段中認為,霍氏一族驕侈反逆,本當誅滅,但霍光忠勤為漢,理應繼續祭祀,卻讓他絕後,故評曰:   孝宣(稱死者為孝)亦少恩(缺乏恩情)哉。   【政平訟理】   聰明剛毅,知民之疾苦。   連批評他少恩的司馬光,對宣帝的資質也給予如此的讚賞。   宣帝不僅僅是觀念上知道民間疾苦,他還親身加以感受。   誅滅霍氏之後不久,他斷然降低鹽價。鹽是政府專賣的物資,也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即使漲價也不會賣不出去。政府也就很容易抬高價錢。鹽價如何直接威脅生活,在民間長大的宣帝深深了解這個情形。   此外,還命人報告各地獄中死者的本籍、有無生病或拷問等情形。因為他熟知庶民總是被那些狐假虎威的官差凌虐。   搜查及調查後,就算兒子隱瞞父母的罪,或妻子隱瞞丈夫的罪,由於這是天性,他命人不得責罰。但反過來,如果父母隱瞞子女的罪或丈夫隱瞞妻子的罪,就會有罪。這是依據儒教的倫理觀,不過他也下詔命令,如果有這種情形,不可立刻處罰,無論如何應呈報上級。宣帝會下這樣的詔旨,無非是他明白庶民的家庭與宮廷及上流社會那種冷淡的家庭關係不同,他們是一家人相互賴以為生的。   每逢有瑞祥時例如鳳凰出現、宮殿降甘露,或是有數萬隻五色鳥飛來他就會發出恩赦令,賜下肉、酒、絹等給人民。在那個時代,似乎常有瑞祥出現。   除了鹽價之外,田租和口賦也進行減額。漢代所謂的口賦,就是對七歲到十四歲的人課以人頭稅,以此作為軍馬補充費。至於夫役,他也下詔讓服喪中的人可以免除。   在宮廷中,宣帝把實際接觸人民的官員看得比自己身邊的官員還重。當時循吏(熟習法律而清廉公平的官吏)及酷吏(執法嚴厲、毫不寬容的官吏)都很活躍。《漢書.循吏傳》裡記載著宣帝下面這段話:     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政治公平,訴訟合理)也。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政平訟理正是宣帝的政治理念,這段話意思是說,會與自己共同朝著這個理想一步一步去實現的,不是宮廷裡的公卿或官僚,而是地方官。當時的郡太守年俸是二千石,所以地方長官就稱為良二千石。有治績的地方官常常會獲得賞賜,被授與官爵。   終生困擾著英明積極的曾祖父武帝的匈奴問題,到宣帝這一代也獲得了解決。這也許是宣帝的運氣。因為匈奴發生內訌,四分五裂。   內訌的原因是繼承人之爭。一時五名單于(匈奴的領袖)並立。不用說,匈奴的勢力衰微了。宣帝可能也有進行離間,而塞外氣候異常,牛羊凍死,使匈奴總體的國力降低也是一個原因吧!另外與漢同盟的烏孫,也側面威脅匈奴,這可以說是外交上的勝利。   五鳳四年(公元前五四年),匈奴單于稱臣,派遣其弟谷蠡王到長安,事實上是降服。連匈奴都不需用武力奪取漢之物資,而僅靠降服便取得了漢的援助。因此,邊境趨於平穩,國境上的守軍得以削減二成人員。   塞外之地苦於糧食不足,但漢境內卻連年豐收,因而發生穀賤傷農的現象。匈奴谷蠡王入朝的那一年,穀價竟達一石五錢。大司農中丞耿壽昌提議的常平倉就是在這一年建造的。穀價的激變害苦了農民,而這個制度就是在穀價暴落時,政府以高於時價的價格收買、貯藏,等到穀價一上漲,再以低於時價的價格出售。因為它的目的是要使穀價經常維持平穩,所以命名為常平倉。   匈奴的呼韓邪單于親自來到長安,是在甘露三年(公元前五一年)正月的時候。宣帝登上渭橋迎接,人民高呼萬歲。從此邊境不再有苦戰。   匈奴的降服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好運。連年的豐收使得國家沒有飢餓的人,漢朝這種一家能夠團圓的和平景象,在匈奴的價值觀看來,也是強盛的反映。   宣帝雖然儘量避免軍事行動,但到必要的時候,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動員軍隊。地節三年(公元前六七年),以現今烏魯木齊到吐魯番一帶為勢力範圍的車師國叛變,宣帝曾授兵鄭吉前去攻降之。這是因為與漢通婚的友國烏孫,害怕被車師遮斷了與漢之間的通路,而漢不能背棄友國。神爵元年(公元前六一年),老將趙充國進擊先零。先零是藏族的一支,他們如果與匈奴連結起來,就會封閉漢通往西域的道路。   所以匈奴來降,也是因為了解到宣帝果敢的一面。   黃龍元年(公元前四九年),呼韓邪單于再度來朝,二月回國。宣帝過世則是在這一年的十二月。在位二十六年,享年四十三歲。   當時皇太子奭已經二十七歲,也有了皇太孫。奭即是元帝,為人寬弘、恭儉、溫雅。   宣帝晚年喜好神仙之說,且也顯現浪費的傾向。據說宮廷已開始腐敗,但一位民間出身的名君竟能在皇座上坐了二十多年,實在是很罕有的例子。   宣帝治世如前所述,是循吏、酷吏活躍的時代,他們都是法家之人。皇太子奭曾建議登用儒家之士,但宣帝沒有接受。他說:   俗儒不達時宜。   他不喜歡儒教的教條主義。少年時代喜愛遊俠,也有放浪的癖好,曾遊歷各地的他,一直認為治安的維持應優先於一切。因此,就像班固所說的,宣帝時代若以一言蔽之,就是信賞必罰,而必罰毋寧才是重點。受到儒教薰陶的皇太子奭屢屢表示應該放寬嚴格的刑罰,將儒教作為政治的基本。對此,宣帝答道: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霸道和王道適當地混雜在一起,這是漢王朝的做法,如果只依循儒教,國家將無法運作。作風實際的宣帝認為,是古非今的儒教姿態不過是一種觀念理論而已。   亂我家者太子也。   宣帝曾如此感嘆地說道。這在《漢書》中有記載。他擔心毀滅漢王朝的將是這種觀念性的教條主義。   霍皇后被廢後,宣帝立王氏為皇后,但他最寵愛的卻是張氏。張氏所生的淮陽王欽,好研法律,聰明敏達,宣帝似乎曾有意撤換太子。根據《漢書.元帝紀》,宣帝之所以未廢奭,係因為他是慘死的糟糠之妻許氏所生的兒子。   這一來,宣帝一方面知道漢朝有滅亡之虞,一方面只因太子奭是許氏之子而不撤換,可見他不能算是純粹的法家。他的性格裡也揉合了王道與霸道。   元帝終於本著儒教的精神停止鹽、鐵的專賣。這是一種王者不應爭奪庶民買賣的理想主義,然而國家財政卻因此困窘,數年後遂不得不讓鹽、鐵專賣復活。   雖然不能實行,但據說當時曾一度計劃停止貨幣經濟,回復到古老的以物易物的方式。元帝時期由於連年欠收,饑饉不斷。慘況遠非一石穀五錢的宣帝時期所能想像得到。這不是天候的關係,而是人禍。所以《漢書》裡這樣評論:     上(元帝)牽制文義(儒教教條),優游不斷,孝宣之業衰焉。   宣帝死時,皇統上的母親皇太后上官氏還活著。她雖然是母親,但比宣帝小一歲,元帝甫即位,她就成為太皇太后。祖父上官桀被外祖父霍光滅亡,外祖父霍光一家人又全部被其子宣帝誅滅。在元帝的登基大典中,坐在首席的太皇太后上官氏作何感想呢?   元帝的皇后是王氏,即位時下一任天子成帝已三歲。元帝時代,外戚專橫更甚。元帝皇后之姪王莽不久便滅了漢朝,果然如宣帝預料的一樣。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