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煙雲 中國傑物傳

第4章 (第4則) 張良

中國傑物傳 陳舜臣 8435 2023-02-05
張良以一個復仇者的姿態出現,最後卻成為隱者。該做的事都做了,有一股滿足感,地位、富貴、名譽早已不放在眼裡,以後只想成為隱者,無牽無掛地生活。      【決勝於千里之外】   日本能劇的戲目裡有一齣叫《張良》。故事是說張良在下邳橋獲得一位奇特的老人贈與一卷秘笈。在觀世信光的創作裡,張良與大蛇爭鬥,奪回老人踢落的鞋。而這個獲得《太公望兵法書》的故事,在《史記》裡也可以看到。贈送兵法書給他的是黃石公。   司馬遷不太喜歡怪異奇譚,但他卻介紹了這個故事:老人對張良說,十三年後我們在濟北穀城山相見,山麓那塊黃石就是我。果然十三年後張良在該地發現一塊黃石,於是他便帶回家當作寶來祭祀。   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一如高祖劉邦的讚許,張良確實是位足智多謀的天才。驚於他過人的智謀,人們自嘆弗如,黃石公的傳說也許就是這樣來的。   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傳)的結尾是這樣寫的:     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既然能指揮千軍萬馬,想來必定是一個粗魯的壯漢,豈料一看到畫像,才知道面容柔美,即使是女人,也可稱為美女。孔子曾說,如果以容貌來判斷人,就會錯看了子羽。子羽是孔子的弟子澹台滅明的別名,他是一個容貌醜怪而德行非常好的人。張良的情形也可以這麼說,他是一個美貌文雅的男子,但卻又是身經百戰的大軍師。   張良,字子房,韓人。韓為戰國七雄之一,領地在今山西省東南部到河南省中部這一帶。秦滅六國,統一天下,最先滅掉的就是韓。時間是秦王政(後來的始皇帝)在位的第十七年(公元前二三○年),韓王安被俘。張良是韓國宰相張平之子,他的祖父張開地也是宰相。祖父和父親先後以宰相之職服侍了五代的韓王,因此他可以說是系出名門。韓亡時,張良尚在求學,並未出仕。但他愛韓極深,因此憎秦極烈。

  他在歷史上最早是以復仇者的身分出現。   散千金之產,欲為韓報仇。   這句話記載於《資治通鑑》的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那一條中,而復仇計劃的實行是在第二年。據說韓滅亡時,張良家有三百名傭人,可見他是一個大資產家。張良打算用他全部的財產來復仇。   東見倉海君,得力士。   《史記》上如此記載,但這個倉海君是誰並不清楚。最有力的說法認為他是東夷的首長。在這段文字裡,說張良以金錢雇用力士,並製造了一個重一百二十斤的鐵錘,讓力士投擲。   這不過是使用飛射的工具罷了。始皇帝巡視全國的隊伍,一般人是不能接近的。也許再怎樣強勁的箭,都不能穿透輦轂(天子的座車)堅固的車棚。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力把大鐵錘投擲出去,以加速度的力量打碎轂蓋,壓死裡面的始皇帝。

  在陽武縣的博浪沙(鄭州附近),對著始皇帝的行進隊伍所投擲出去的鐵錘,只擊碎了副車(侍從乘坐的車子)而非輦轂,他們失敗而回。被這次襲擊觸怒的始皇帝下令全國搜索嫌犯,長達十天。張良避開嚴峻的搜索,改名換姓,躲藏在下邳。他獲得奇特老人所贈送的《太公望兵法書》,就是在下邳的時候。   不能在外面露臉的張良,當然成為黑社會的一分子。   居下邳,為任俠。   《史記》裡是這樣記載的。他在該地與很多亡命之徒混在一起。大資產家張良不但有膽量,財力上也頗受人倚賴。   當時,有一個叫項伯的男子,因為殺了人,躲到黑道裡,接受張良的庇護。這件事對張良的命運有相當大的關係。項伯就是後來與劉邦爭天下的項羽的叔父。

  十年後,始皇帝薨,陳勝、吳廣舉兵,天下很快地大亂起來。在留(江蘇)這個地方,有個叫做景駒的人自立,稱為楚假王。   在任俠世界裡博得名頭的張良,身邊經常有一百多個追隨他的青年。他雖然沒有據地為王的野心,但為了這群黨羽,不得不有所做為。於是他找尋東家,想要投效在景駒的麾下。但在前往留的途中,遇到率領數千人正要攻略下邳西部的劉邦。   他可能是判斷劉邦比較有為,便與他那幫兄弟一起投靠了劉邦。   命運真是變幻多端。景駒雖然被陳勝的部下秦嘉擁立,但秦嘉後來被項梁擊敗而戰死,景駒逃亡到梁之後也死了。張良如果投效景駒,可能會遭遇到悲慘的命運。在前去投靠景駒的路途中遇到劉邦而改投他主,這不能不算是他的運氣。不過,也不僅僅是運氣而已。可以說他看好劉邦的判斷力招來了這份運氣。

  要說幸運,也許應該是劉邦。他率領數千人之眾,以沛的基層官員蕭何及曹參等人為幹部,缺少有智謀的人。張良雖然只帶著一百名的流氓無賴,但劉邦卻非常重用他。劉邦傾聽張良所說的太公望兵法,並且非常高興,既然賓主相處甚歡,張良便決意為劉邦奔走。   二人都完成了一場美好的聚會。這裡只能重複說,這決不只是幸運而已。   【事有急,亡去不義】   張良生於韓國的宰相之家,以韓的遺臣自居。為了替韓報仇,曾對始皇帝拋擲鐵錘。所以他希望復興韓也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韓的王室後裔韓成被立為韓王,且天下太平的話,張良必然會投效這位韓王。雖然誰也不能預測未來,但在戰國七雄時代,任何諸侯都有可能分治天下。如果真是這樣,張良可能會繼承家族的事業,繼續擔任宰相一職。

  秦朝滅亡後,由於項羽殺害了韓王,使張良失去歷代祖先們所事奉的君主,不得不追隨劉邦。這正是劉邦的運氣。   劉邦屢次被張良搭救。   首先是有名的鴻門宴。   項羽想殺劉邦,項羽的叔父項伯趁夜飛馬走告張良。前面說過,項伯因殺人而逃亡時,曾被張良收容。他是想報答這個恩惠。   項伯一點也不想救劉邦,他只是想救追隨劉邦的張良。張良為了韓王成(當時還活著),在劉邦的軍隊裡從軍。劉邦和張良之間,這時還沒有很清楚的君臣關係。因此,項伯來只是要告訴張良快逃。     臣為韓王送沛公(劉邦)。今事有急,亡去不義。   張良說道。這句話充滿了任俠的氣概。   張良把這件事告訴劉邦,並加強戒心,在鴻門宴上戲劇性地脫身成功。這個有名的歷史鏡頭實在太膾炙人口,此處便不再贅言。

  滅秦之時,群雄中最有實力的是項羽,劉邦則被項羽封為漢王。劉邦前往封邑時,張良曾送行到漢中前不遠的褒城。因為張良是韓王的臣子,所以他準備由褒城返國,輔佐韓王。當時張良曾建議劉邦:   通過之後,請燒掉棧道。   通往四川的道路極為險峻,且又狹窄。所謂蜀之棧道,就是指這裡的道路很狹窄,只能將踏板那樣小的板子並排著一步一步走過去。一旦在這裡放火,那些供人踩踏的板子燒掉了,軍隊就無法通行。   項羽看起來是一個豪放的人,而事實上他的猜疑心很強。   燒去棧道,敵人就不能進入四川,換言之,這表示劉邦以巴蜀(四川)為重,無意出去爭奪天下。據說此舉在讓項羽安心。   既無後顧之憂,項羽揮軍東進。

  張良對韓的復興燃起了希望,然而項羽卻拒絕讓韓王重歸韓之舊地,最終在彭城殺了韓王。自此時起,張良就成為劉邦的家臣。   跟隨項羽東征軍的張良,逃亡之後便投靠到劉邦麾下。   棧道本來就是人修的,雖然燒掉,但還是可以再修。劉邦率軍進入現今的陝西省地,平定了當時被稱為三秦的關中,隨後又領兵東進。   這一來,項羽和劉邦便展開了激烈的天下爭奪戰。張良擔任劉邦的參謀,籌劃重要的戰事及決定政策。   遇到緊急的時候,即使劉邦正在吃飯,張良也會大剌剌地闖入,提出進言。   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   《史記》裡記載了張良這種直截了當的話語。進言時必須解說得讓聽者容易了解,於是張良拿起劉邦面前的筷子,一面比劃一面說明。

  有人批評司馬遷的文章,說他不必要的小說式表現很多。這裡也許就是一個例子。也有人認為關於歷史敘述,只要記下何人、何時、何地、說過什麼話就夠了。但是司馬遷卻藉著張良拿起主公剛才使用的筷子來當作教學棒這一舉動,生動地描繪出君臣關係的親密,及張良是多麼著急,而這件事又是多麼重要。   此外,透過這段記載似乎也可以證明這個時代,筷子已經普遍被使用。畢竟他不會做不必要的敘述。   攻滅項羽之後,劉邦統一天下,接著為了國都該設在哪裡引發爭論。這場爭論分為關中(長安)派和洛陽派,最後決定者就是張良。   洛陽為一要地,但幅員僅數百里,太過狹小;關中則沃野千里,南、北、西都有天險可守,只有東面大開,可以制諸侯。兩派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而爭論不休,高祖劉邦聽了張良的意見才決定下來。

  【天以臣授陛下】   漢初曾颳起一陣整肅的風暴。發起者不是劉邦,而是其妻呂后。她因為獨子懦弱,擔心丈夫死後家臣中會有人侵凌其子,所以想要先擊倒那些有實力的臣子。   身為戰地指揮且功業無人可比的韓信,或是被封為梁王的彭越、被封為淮南王的黥布、燕王臧荼、韓王信、鉅鹿太守陳豨等,被整肅者不勝枚舉。這些人都犯了謀反罪,其中也有人被迫謀反,總之大致上是以這項罪名遭到整肅。   主要幹部中倖免於難的,都是劉邦的同鄉、沛縣出身的人,如蕭何、曹參、周勃等。不,連出身沛縣、與劉邦是青梅竹馬老友的燕王盧綰,也因害怕被整肅而逃到匈奴那裡去。   在建國的元勳中,不是沛縣人且沒有被整肅到的,只有張良一個人。另外還有丞相陳平、張蒼、酈食其,但他們的地位較低,算不上開國元勳。   張良原籍韓國,其過人的智謀應該是最會遭忌,但他卻享有榮耀,保全天壽。因為張良的才能中最為出色的,不就是連整肅的風暴也吹不倒的保身智謀嗎?   高樹悲風多。   曹植的詩裡如此寫道。高聳的樹木承受的風很強。同理,功勞越大,受到的猜疑就越深。   漢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天下平定,高祖劉邦分封功臣。   自擇齊三萬戶。   劉邦對張良說道。當時張良拜辭,答曰:     始臣起下邳,與上(劉邦)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全部推辭並不妥當。   張良在戰場上並沒有建功,但是劉邦很看重他籌策的功勞。而三萬戶的食祿已經是最高的。   與被整肅的韓信同列為戰功最多的曹參,被封為平陽侯,食祿也只有一萬六百戶。   蕭何與張良同樣沒有戰功,但他因負責補給,不曾讓前線的將士挨餓,劉邦似乎認為他的功勞第一。然而論功行賞的時候,這位酇侯只有八千戶,直到升為相國(丞相之上),才又追封了五千戶。   張良推辭了齊的三萬戶,只希望被封在他與劉邦相遇的舊地留。留侯的食邑恰好是一萬戶。   而戰功彪炳的將領周勃則被封為絳侯,食邑八千一百戶。   論功行賞之際,在白刃與飛矢間穿梭的戰地人員對參謀及輜重自然是很反感,心想當自己賣命打仗時,他們正躲在安全的本營及後方。   劉邦對增加蕭何的食祿似乎也頗費一番苦心。   我在沛縣舉兵的時候,你們孑然一身地跟著我,最多也只有兩、三位家屬。蕭何卻帶著全家幾十口人來加入我們,這一點不能不嘉許。   我因微賤被秦徵用時,大家的餞別金都是三百錢,但蕭何卻給了五百錢。   他甚至搬出這些往事。   在這種情況下,張良拒絕三萬戶的封邑,不能不算是聰明之舉。但劉邦敢對張良提出三萬戶之事,應該也是因為他料到如果封的是張良,可能沒有人會提出異議。   張良似乎頗獲眾人的好感。   韓國復興的希望因韓王成之死而破滅了以後,張良似乎就沒有什麼慾望了,唯一的生存意義就是讓劉邦取得天下。沒有什麼慾望的人,無疑地就能夠博得任何人的好感。   追隨劉邦的人,幾乎都是沛的庶民。   徒持文墨議論。   連被人這樣形容的蕭何,雖說是沛縣主吏之掾,也不過是鄉下法院裡的官吏而已。曹參則是一名獄掾,也就是大牢的看守。這些人與韓之歷代宰相的嫡子,應該有著很大的差距。但張良決不以自己的出身矜誇。   天以臣授陛下。   這實在是一句很謙虛的話。   生在擁有三百名傭人的家庭裡,拿出千金僱人刺殺秦始皇,可見他在金錢上似乎沒有什麼顧慮。   在劉邦的集團裡,張良也真的是一個異類。即使同為異類,他卻是個足以讓人錯看成美女的文雅男子,人人必然都不會去戒備他。只怕漢朝的女人們還迷戀他,這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不光是女人,我想連男人都會神魂顛倒。   【良藥苦口】   智謀決不用於邪惡的事。漢代朝野人士對他都有這樣的信心。這是緣於他在十多年的參謀生涯中,從不曾做出令人懷疑的行為。   即使是以前受過幫助的項伯前來密報說快逃!張良都沒有獨自逃走。因為他相信這是不義。在任俠的世界裡,宰相大人的義已與俠恰當地結合在一起,令人可以信賴。   《史記》裡說他多病。人可能不是那麼健朗,但病對他來說,也許正是保身之盾。   而且他表明功成名遂之後要過著隱遁的生活,也曾經有一年以上沒有外出的情形。   他雖與高祖閒談天下之事,但因與天下的存亡並無關係,因此《史記》裡沒有記載他們談話的內容。他應該是皇帝閒暇時的聊天對象,所以雖說談的事無關天下存亡,但他恐怕已對當時的政治做了寶貴的暗示。   剛創建不久的漢王朝,其危機不在外敵,而是家庭的紛爭。   劉邦的正室呂后只生了一個兒子名叫盈,而且這個兒子很柔弱,不像父母親。當上皇帝的劉邦當然有很多女人,因為他原本就是好色之徒。   搶在諸軍之前進入咸陽的劉邦,眼睛直盯著重寶和美女,撒賴地說他要留下來。當時劉邦的軍隊只不過是以項羽為首的軍團之中的一支隊伍。所以儘管他攻陷秦都咸陽,也不得不立即退到霸上(灞水邊),等待項羽抵達。   你想要天下嗎?還是只要做一個富翁?像這種奢侈華美的東西,就是秦國滅亡的原因。這種東西對你有什麼用呢?不要留在這座宮殿,趕快回到霸上吧!   樊噲說道。但劉邦並未因樊噲的話而打消念頭。結果還是張良出面勸諫。   因為秦無道,所以你才能來到這裡。要為天下鏟除殘餘的賊人,就應該身著縞素(喪服)弔慰人民,並以此為今後之資本。現在一入秦便安於逸樂,豈不是如世上所說的助桀(夏之暴君)為虐?忠言雖然逆耳,但有利於行為;良藥雖然苦口,但對病情有所助益。請你務必要聽從樊噲的話。   聽了張良的諫言,劉邦總算點頭同意,回到霸上。   一旦當上皇帝,就不再有人勸止他的好色。在那個時代,皇帝擁有很多女人,被公認為是增加皇子的行為,值得獎勵。   長安宮殿中雖有很多美女,但其中最受寵愛的,是一位戚夫人。她為皇帝生下兒子,取名如意。兒子還在襁褓中就已被封為趙王。   請皇上無論如何立如意為皇太子。   戚夫人日夜纏著皇帝。   呂后所生的盈當時已被立為太子,因此戚夫人的要求無疑是要先廢去皇太子。   呂后坐立不安。她一心倚賴的還是張良。呂后的哥哥建成侯呂澤前去拜訪張良,懇求他無論如何要幫忙。   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   開始時張良拒絕了,表示:這是皇帝的家務事,我縱有千頭萬臂,也是毫無辦法的啊!   但在呂后看來,以前再怎樣沒辦法的事,張良不總是解決了嗎?   張良好不容易想出一個計策。   有四位年長的賢者,皇帝劉邦一直想要加以招聘,但他們卻躲了起來。劉邦下令部下無論如何要把他們找出來,但總是遍尋不著。他們逃跑是因為劉邦口德不好,會侮辱家臣。他們說自己到了這個年齡,已經禁受不起被惡德皇帝詈罵。   如果他能做到我所做不到的事   劉邦對人另眼相看有個模式,張良知道這一點。   四賢是劉邦以皇帝的權威都招請不到的,如果皇太子盈能辦得到,也許他會對太子另眼相看:這兒子看來不是廢物。   那麼,四賢的行踪何在呢?儘管稱病,一年都沒有外出,但從任俠的時代起就很熟悉黑道社會,張良知道這四個人的住處。終於找出四賢,把他們留在呂澤處,奉為賓客。   【從赤松子遊】   老人是很有用的。   在二千多年前,個人經驗是很重要的資訊,也是判斷的根據。老人由於擁有很多經驗,因而備受尊敬。如果在太子盈的身邊安置四位老賢者,萬一發生了什麼事,便可以獲得有效的建言。   終於有事情發生了。黥布起來叛亂,劉邦因身體狀況不好,讓太子盈為將軍出兵討伐。時間是漢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   四位老人說服建成侯呂澤:   即使太子領軍討伐黥布獲得勝利,地位也不會再高於太子;如果無功而返,恐怕還要受禍。太子所率領的諸將,都是與陛下共同平定天下的夥伴,這就像讓羊去率領狼一樣。此刻務必要請呂后去對陛下哭訴,就說如果讓太子領軍,黥布恐怕就要毫無顧忌地鳴鼓西進了,到時漢軍的損失也會很大。若陛下抱病臥於輜車中指揮,我方將領當會奮戰,敵人也會害怕,而漢軍的損失便會減少。就這樣哭著求皇上。   呂澤把這些話告訴了呂后,呂后一邊流淚一邊懇求不要讓太子上陣。面對糟糠之妻,高祖劉邦也心有不忍。對於自己立了這麼多的側室,他深感內疚。   我也不想靠那小子。看來,我只好去囉!   改而決定御駕親征。   張良為皇帝這趟出征送行到曲郵(位於長安之東),進言道:   請任命太子為將軍,令其監督關中軍隊。   劉邦則說:   聽說你也病了,最好像我這樣躺著,為我輔佐太子。   柔弱的皇太子,如果成為留守部隊的指揮而掌握了軍權,他的立場就得以強化。謀士張良更加謹慎地輔佐太子。他相信讓皇太子地位穩固,就是為了漢王朝好。   但是翌年,劉邦一擊破黥布凱旋而歸,立刻又提起要廢太子,因為戚夫人在床上抱著如意苦苦懇求。   也許是為了慶賀皇帝凱旋歸來,朝廷裡舉辦大型宴會。當然,王座旁有太子伺候著,而太子身邊又帶著四位老人。   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   看到這群老人,劉邦覺得很訝異,問:   他們是誰?   四人輪流進前報出姓名。   東園公   甪里先生   綺里季   夏黃公   劉邦聽了大驚。   吾求公數歲,公避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   四人各自答覆他的問話。一時滿座靜得聽得見滴水聲,大家都在傾聽老人們的回答。   老人的好處之一,就是不管說什麼都被容許。只要過了八十歲,就不怕被罰。   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   舉座之人所吐出的嘆息足以形成一股熱氣漩渦,將這個地方填滿。漢朝世人的輿論無疑地已清楚做了決定。   請諸公務必永久調護太子。   劉邦說道。因為這件事,使得漢王朝得以避免家庭動亂。劉邦對戚夫人說:放棄吧!我雖想換太子,但有這四個人輔佐太子,羽翼已經長成,什麼都不能做了。   張良以一個復仇者的姿態出現,最後卻成為隱者。《史記》的張良傳裡記載著他的話:     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該做的事都做了,有一股滿足感,地位、富貴、名譽早已不放在眼裡,以後只想成為隱者,無牽無掛地生活。   赤松子是仙人的名字,傳說是神農時代的雨師,在崑崙山得道。從赤松子遊,就是說他想過仙人般的生活。   要做仙人就必須辟穀,也就是不食五穀。   乃學辟穀,道引輕身。   《史記》裡這樣記載。道引(導引)是一種伴隨著呼吸方法的體換,據說是今日氣功最原始的雛形。   呂后只信賴張良,唯恐他絕食而死,因此據說在劉邦死後曾下令強制張良進食。   後八年卒。   《史記》這樣記載著。所以推測起來,他是歷經惠帝而死於呂后元年(公元前一八七年)。另一個說法是公元前一八○年。不過,想當仙人的張良,在高祖死後就沒有再出現於歷史舞台上。   范蠡怕越王句踐猜疑,出奔而保全性命,後來以陶朱公的身分汲汲名利至死。相形之下,張良的智謀可謂遠勝於范蠡。這是明末異端的思想家李卓吾(公元一五二七︱一六○二)對張良的評語。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