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小說園地 聖母峰史詩

第18章 第十五章 重要成果

  聖母峰尚未被攀頂,另一趟探險或許有其必要。但這次探險所獲致的哪些經驗能作為下一次探險的參考呢?   這次探險所發現者具有顯著的重要性不單是對以後的聖母峰探險活動而言,即使對人類全體來說亦是如此。經由這次探險,我們發現人類能夠在高海拔效應中調適過來;人類能夠在越來越高的海拔上,越來越稀薄的空氣中,呼吸越來越少量的氧氣。如果人類的精神亦即他對冒險的喜愛、他對自身所感到的驕傲、他的樂於衝刺以博同儕認可、讚賞和加油會推動他去攀登那高山中之最高者,那麼他將發現自己能夠應付各種狀況;他將發現他的身體和心智皆善於回應精神的召喚。   這是第二次聖母峰探險的發現,而正如我們後來所見,這一點在第三次探險中獲得充分證實。如果我們回想在這些探險活動展開之前科學家們的意見,那我們將更瞭解這項發現的重大意義。科學家曾認為,在海拔二萬呎以上,人類不可能適應得過來。也就是說,若撇開體力的耗竭不論,如果你兩度從二萬呎爬到二萬三千呎,那麼你所感受到的高海拔效應,第二次將大於第一次。而如果你第三度爬到二萬三千呎,那麼感覺會更糟。同樣,如果你在二萬三千呎處待兩天,第二天你會覺得比第一天更糟。而如果你在那兒待到第三天,會覺得還要更糟。那將超出你水土適應的極限。你將不再能在那改變過後的條件下調適過來。你將不能呼應你的精神對你的召喚。你將不能隨機應變,而將屈服於困境。你將不得不承認被物質環境打敗,而不再享受克服困境的成就感。

  這便是探險團開拔之前許多科學家所持的黯淡看法,而這全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缺乏信心。他們對他們的科學充滿信心,但為了某種神祕的原因,他們總是將注意力集中於這個世界的物質、化學和機械面,以及細菌和疾病,對於人本身及人類這個大全體則甚少注意。而當他們對人類投以注意力時,也僅注意他的身體生病的身體。他們所處理的是人類微小的分離物,以及這世界的微小分離物。他們不處理整體,因而他們得到了錯誤的結論。   藉由這次聖母峰探險,我們發現:如果人的精神將他二度上推到二萬三千呎,那麼他第二次所感覺到的高海拔效應會低於第一次。此結果經由真人一再實驗,並且在高於二萬三千呎以上地方實驗,總是一再獲得相同的結果。此外探險團很幸運地能有一名團員是醫療人員,並且碰巧曾在生理學方面做過若干年研究,而且他也是聖母峰登山行動中爬到最高處者中的一位爬到大約二萬七千呎處,而且沒有使用氧氣。他將他的經驗記錄了下來。

  談到登上北坳二萬三千呎的經驗,索默威爾說: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第一次爬上那該死的冰雪坡道的情景每一步都艱困萬分,每一步都是奮鬥,直到最後登上那山坳時,幾乎完全虛脫了。那是他頭一次爬上二萬三千呎的體驗。現在讓我們再聽聽他第二次爬上二萬三千呎時的感受。他說:在下方的第三營區(二萬一千呎)待了一、兩天後,我們再度登上北坳。這一次攀登是苦差事,但也不過就是那樣;到達北坳後,我和摩斯海德兩人欣喜萬分,立刻就去探索爬上聖母峰的路徑。   所以索默威爾第二次登上北坳時所感受到的高海拔效應比第一次更少,而不是更多。現在讓我們聽聽他第三次爬上二萬三千呎時的感覺。他說:一、兩天後,我們再度登上北坳,一路上除了偶爾呼吸困難外,並未感到任何不適在二萬一千呎上所過的那幾天,讓我們適應高海拔水土到一種可觀程度;先前是艱苦奮鬥的工作,現在已相對輕易了。是以索默威爾所感覺到的高海拔效應是越來越少,而非越來越多。其他人的經驗也支持了他的敘述。於是,我們便有證據證明:人至少可以適應二萬三千呎的高度。

  這種體格上對於高海拔地區的適應,給了索默威爾體力,使他能不靠氧氣便登高到二萬七千呎。他的經驗以及其他人的驗證,都說明高海拔水土適應過程很快,而且可以持續到很高的高度。水土適應在高海拔地區是可能而快速的。   此外,我們可以注意到:這種水土適應的過程,不僅作用在肉體上,同時也發生在心智上。當外在情況不斷變化,身體不經心智的覺察便能透過一些奧祕的過程自動調適過來。血球的數量增加了,無疑還發生了其他方面的改變。而心智也會自我調適。當登山者和挑伕首度向北坳爬上去時,他們心中並不確定爬上二萬三千呎的北坳後,是否還有多餘能量繼續上爬。一旦爬上了那個高度,他們心中對於成就的標準卻提高了。最後他們已經不太把二萬三千呎當一回事。挑伕們不斷上下來回走著;諾爾在那兒連續睡了三個晚上。馬洛禮與索默威爾、芬奇與布魯士則睡在更高的地方。當探險團出發時,二萬一千呎的營區被視為各種工作運作的基地;等探險團回來後,團員已將二萬三千呎的北坳當作出發點。他們在心智上已提升了成就的尺度,並一如他們的身體,已習慣於更高的海拔。

  但探險團曾否獲得二萬三千呎以上水土適應的證明呢?不多。每位登山者都只從二萬三千呎往上爬過一次。但挑伕們曾二度登抵二萬五千五百呎的營區。第一次派他們到那麼高地方時困難不小,但第二次他們就很自然地爬上去了。芬奇和喬佛瑞.布魯士在那兒的時候情況可能很狼狽,所以在二萬三千呎的諾爾便召來一、二名挑伕,吩咐道將這幾支保溫瓶送上去給芬奇大人,他們便上路了。風很嚇人,而且很可能在他們回來前就會入夜,但他們還是安然交付了東西,順利完成任務。那個高度比起人類在那一年之前所曾達到者,高出一千呎。   這些經驗使索默威爾認為,在聖母峰的峰頂以下沒有任何水平線會是水土適應理論上的極限。他預言,人既能在二萬三千呎適應過來,便能登上峰頂。他因此相信人可以不用氧氣便到達山巔。他認為,必定有許多人可以全靠自己的體力,不藉外力支援就爬上聖母峰峰頂,只要在二萬一千呎處待上幾天,讓身體自動調整一番。如果有一夥人被允許生活在相應於第三營(二萬一千呎)的高度兩個星期左右,時而遠足到二萬三千或二萬四千呎處,那麼我不懷疑,從體力的觀點看來,他們足可爬上聖母峰,如果天氣好、風也不吹得太猛的話。因此他預言:要登上聖母峰峰頂,最有可能成功的方式便是:送出九至十名能夠待在高地營區的登山者,讓他們完全適應水土,然後編成一系列探險隊,每次三人左右,在天氣狀況允許的時段內持續嘗試。

  這樣的結論未曾付諸實行真是萬分可惜。筆者本人把自己歸於應受責備的行列,自認應對第三次探險籌備失策負責。然而高海拔水土適應的觀念,甚至到了今天也尚未被人完全接受。在一九二三年,人們仍固守著這種觀念:氧氣是少不了的,而索默威爾本人也應為此負擔部分責任,因為他曾經那麼具有說服力地勸誘聖母峰委員會為一九二二年的探險隊配備氧氣。因此第三次探險也被配備了氧氣,就如同第二次探險。   事實是:我們尚未充分認知人類還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族類存在尚未超過五十萬年。我們仍處在探測與證明自己能力的階段。我們尚未將自己所處的這顆小小星球踏遍,看看我們能做什麼、能往哪兒去。目前,我們覺得很難爬上聖母峰峰頂,在這第一回嘗試中不斷跌跌撞撞。但我們還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也不知自己該向那些勇於體驗、認知其翅膀或腿足的雛鳥及幼獸虛心學習。

  如果說這次以及下次探險中,有一件事實的重要性高於其他,那就是:人的能力還有待開發與養成;如果你操練它,它就會擴張。我們有充分理由對自己更具信心。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