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小說園地 聖母峰史詩

第2章 推薦序

  馬洛禮/高銘和   登山史上最有名的一句話是:因為山在那裡。   說這句話的是英國有名的登山家喬治.馬洛禮。   一九二四年六月八日,他和厄文由西藏登聖母峰時,在爬到海拔約八五五〇公尺的第二臺階時,還被位於較低營地的另一位隊員觀望到,但之後就再也沒有他們的蹤跡了。   儘管後來有不少其他的登山隊伍由同一條路線攀登聖母峰,但從來就沒有發現過這兩位攀登聖母峰先驅的蛛絲馬跡。   一九五三年英國遠征隊的紐西蘭隊員希拉瑞和雪巴丹增,由尼泊爾登頂聖母峰成功,是人類第一次把足跡留在世界最高峰的歷史性壯舉。但他們所走的路線,並不是英國人早期想登聖母峰的西藏側路線,也就無法探究馬洛禮和厄文的消息。

  一九六〇年,中國由西藏登頂聖母峰,成為第一支由北側,也就是西藏登頂成功的隊伍,當年是藏族的貢布和漢族王富洲、屈銀華三人登頂,但因為是摸黑登頂沒有拍下照片為證,當時的國外登山界也就不太相信他們真的登上了頂峰。不過,在這次的行動中,隊員曾在六五〇〇公尺左右發現一具外國人的屍體,再於海拔七六〇〇及八三〇〇公尺兩處地點,發現一些英國隊遺留下來的登山裝備,如睡袋、麻繩等。這些發現曾引起西方特別是英國的注意,以為可以發現一些馬洛禮和厄文的消息,但最後也只是空興奮一場而沒有任何進一步的發展。   到了一九七五年,中國第二次登頂成功,而且拍了照片和影片,西方國家才逐漸接受中國隊在一九六〇年登頂的說詞。而一位隊員王洪保雖然只登到八六〇〇公尺,卻在八三〇〇公尺附近發現有外國人的屍體。這個消息傳開後,又再一次掀起西方國家想尋找馬洛禮和厄文的遺體的熱潮,可惜都無功而返。

  一九九九年五月一日,由美國職業登山嚮導艾立克.希蒙生(Eric Simonson)率領的聖母峰遠征隊,在大約海拔八二五〇公尺處發現了馬洛禮的屍體,衣領上還有Mallroy的字樣,這個重大發現轟動了全世界,因為它很可能會改寫人類登頂聖母峰的歷史性紀錄,把登頂聖母峰的年分從一九五三年向前推到一九二四年。當年馬洛禮和厄文最後被看到的地方是海拔八五五〇公尺處,而馬洛禮的屍體卻在七十五年後的一九九九年,在低了約三百公尺的地方被發現,所以有人推斷他們已經登頂然後下到八二五〇公尺處遇難;但也有可能沒登頂就下來而遇難。如果能找到他們攜帶的一臺照相機,再應用現代高科技的方法把相機內底片的影像沖洗出來,也許就能判斷他們是否已經登頂。

  楊.赫斯本所寫的這本《聖母峰史詩》,正是描述馬洛禮在一九二一、一九二二和一九二四這三年參加英國聖母峰遠征隊的前後經過,雖說楊.赫斯本並沒有親自參與攀登聖母峰活動,但是他曾在一九〇四年前後率英軍進入西藏,對於喜馬拉雅山的地形和風土人情可以說是瞭若指掌,加上他又曾擔任當時英國聖母峰委員會的主席,所以由他來撰寫關於早期英國登聖母峰的歷史故事,是最合適不過了。   《聖母峰史詩》的內容非常豐富,特別是有關早期登山隊所需克服的人為或大自然的難關和阻力,做了很多詳細感人的描述,就算換成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那些情景對任何人也還算是非常艱難的挑戰。   讀完本書,除了對先民在探險事業上所做出的貢獻肅然起敬之外,對人類攀登聖母峰的歷史更有了全盤性的認知和了解,實在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珍貴好書。

     編按:一九九六年五月,高銘和先生率領九人中華民國聖母峰遠征隊參與攀登聖母峰盛會,並於五月十日在狂風中攀上心中夢想的山巔,成為臺灣第一位從尼泊爾方向登頂成功的人。然而,當天下午的一場暴風雪奪走了來不及撤退的十二位世界級各國登山好手,造成了喜馬拉雅山登山史上最大的一場山難。其中高銘和先生順利生還,惟他全身多處凍傷,也失去了所有手指、腳趾、腳後跟及鼻子。不過,基於對山的眷戀,這位失去了手指與腳指的攀岩高手始終沒有愁容,修養後更帶著一年開刀十五次的大難後傷痕重返西藏高原,繼續中國百岳的拍攝工作。最近,他計畫在二〇〇八年整裝再度出發,與臺灣登山教育協會組成臺灣首屈一指的登山隊伍,重回令人敬畏的聖母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