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小說園地 原始森林的邊緣
原始森林的邊緣

原始森林的邊緣

史懷哲

  • 小說園地

    類別
  • 2023-02-05發表
  • 89356

    完全的
© www.ifabook.com

第1章 一、我為什麼要當原始森林中的醫師?

原始森林的邊緣 史懷哲 2519 2023-02-05
一、我為什麼要當原始森林中的醫師?   ★事業基礎   我為了到非洲去行醫,特地放棄了修多拉斯普克大學的教職,也捨棄了音樂和文筆生涯。我究竟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關於森林中那些土人的病苦狀況,我從書籍中已經讀了不少,也從傳教師口中聽過許多;我越是思考這問題,就越覺得我們歐洲人對東方人向我們所提出的人道上的大問題,真是漠不關心。聖經上關於富翁與窮人拉撒路的譬喻(參閱路加傳十六章十九︱卅一)好像正是針對我們而寫的。隨著醫學的進步,我們已擁有袪除疾病與痛苦的知識和方法,因此我們可說已是一個富翁;這項財富帶給我們的無限利益,我們是十分清楚的。可是生存在那些殖民地的有色人種,卻是貧窮的拉撒路。他們同我們一樣,不,是比我們更嚴重地為病痛而受苦,但他們缺少與病痛抗爭的知識與方法。聖經上那有錢的富人?因為自己不能設身處在門前那個窮人的立場,又不能傾耳細聽他的苦衷,就對他產生犯罪般的感覺:其實我們也正是如此。

  我這樣想:歐洲許多國家儘管向殖民地派出數百名醫師,但是真正著手這個大問題的,卻只有一小部分而已;派遣的醫師大都只為白種的移民與軍隊進行治療工作。我們的社會應當把這種人道上的問題當做自己的問題看待,大多數的醫生以自願的身分遣到各殖民地,應該要為那些土人做做善事才對;唯有如此,身為文明人的我們,才算真正為有色人種負起責任,這點認識我們是應該有的;就因為這點想法,我從三十歲時開始學醫,決心到殖民地去實現我的願望。一九一三年年初,我獲得醫學學位,同年春天,就幫著我專攻護士學的妻子,來到非洲歐格威河流域,開始了為土人醫療服務的工作。   我之選擇這個地方,是因為在當地從事傳道工作的傳教士,曾告訴我當地流行昏睡病,正需要醫師;傳教會特別提供我一棟房子,並答應我建築一家醫院,同時表明將會給我不斷的援助。

  但是我的事業資金卻需要自己來籌備,所以我利用製作版權和演奏會所賺來的錢當資金,還接受阿爾撒斯、法國、德國、瑞士的朋友們的資助。當我離開歐洲時,我籌足了至少兩年的經費,我的預算是不包含往返的旅費,一年使用一萬五千法郎,這個預算後來大致不差。   依照自然科學的話來說,我是同巴黎的福音傳道會同生共榮的。但是我的事業卻超出宗派,而屬於國際的事業,世界上有關人道的問題,並非屬於特定的國家或宗派,而是人類與人類之間的相互事情,當時我這樣確信,現在也這樣確信著。      ★歐格威河流域   首先大略介紹我活動的地方吧。歐格威河流域屬於加彭地區,全長大約一千二百公里,並行於剛果河北方,比起剛果河來,的確小了許多,但到底也算一條大河,下游河寬兩公里,在下游兩百公里處,分成許多支流,注入大西洋。只有靠近海岸的三百五十公里能航行大型的汽船,再進去就是丘陵和山岳地帶,直達非洲深處的高原,這一帶交錯著許多急流,非要特製的小船或土人的獨木舟就不能航行。

  中上游兩岸是草原和森林地帶,而下游就只有原始森林。這塊潮濕的低窪地帶,特別適合栽培咖啡、胡椒、可可樹等。但是歐洲人的目的卻不在於裁培或收獲,而在於木材業。歐格威河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沙洲,卻有停泊港。這對於缺乏良港的非洲西海岸來說,給了搬運木材一個非常良好的條件:沒有沙洲或激浪,木材不會遭到破損,而易於搬上汽船。   所以這一帶可說以木材業最為發達。馬鈴薯或穀類大半容易在高溫多濕的空氣中成長,可惜此地無法栽培。在此馬鈴薯只會長葉子而不結果實,穀類也不結實,稻米也因種種因素而不能種植。歐格威河下游因青草不適合當飼料,也就不能畜牧,只有上游的高原地區和中部的高原地帶適合畜牧業。   因此麵粉、米、牛奶、馬鈴薯等都得從歐洲輸入,不僅購買不容易,而且價錢高昂。

  蘭巴雷在赤道南邊,屬於南半球;當歐洲夏季時節,這裡是冬天;當歐洲冬天時,這裡是夏季;冬季的特徵,是從五月末到十月初連續的乾燥;夏天都是雨季,從十月初到十二月半,一直下個不停。   當聖誕節的時候,大約繼續三、四個禮拜的乾季,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白天的平均溫度大約是攝氏二十八度到三十五度,冬天的溫度大約是攝氏二十五度到三十度。   像這樣的天氣和嚴重的濕度,使得歐洲人很難適應,歐洲人來此地住了一年後,就馬上感到疲勞,或得貧血病;如果住了兩年到三年,就連工作也無法做了,最後只好療養七、八個月,然後回到歐洲去。   因此,白人在此的死亡率在一九〇三年居然高達百分之十四左右。   

  ★從殖民歷史看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格威地帶的白人,包括栽培場的所有人、木材業者、商人、官吏、傳教士等等,大約有二百個左右。土人的數目不容易計算,反正人口密度非常稀薄,他們都是過去八大部族遺留下來的後裔。第三世紀的奴隸買賣制度,曾使他們的人口大大地減少;住在歐格威河三角洲的歐倫古族幾乎全部滅種。佔據蘭巴雷地方的卡羅阿族,僅剩下八萬人。正當這時候,法國人所說的保安族(Pahouin,這是沒有接觸過文明的食人種族),就走出深山侵佔這個地方;如果當時歐洲人不加干涉的話,恐怕歐格威地帶的古老部族早就被這批好戰的種族吞噬掉了,蘭巴雷河就這樣形成了保安族和古老部族的天然交界。   加彭於十五世紀末被波爾多加所發現。一五二一年就已經有天主教的傳教師,開始居住在歐格威河和剛果河之間。十八世紀,提瑞特派的人在海岸擁有數千奴隸的大栽培場;他們和白色人種的商人一樣,並沒有到深山裡去過。

  十九世紀中葉,法國與英國締結西海岸奴隸買賣制度條約,一九四九年,羅培斯灣被選為艦隊根據地,而變成解放奴隸的移駐地;自由市的命名就是因此而來的。當時的白人還不知道注入羅培斯灣到底有幾條河流,其實就是屬於一條大河。海岸的黑人為了把內陸的交易也掌握在自己手中,一直不把這點祕密讓白人知道。直到一八六二年,有一位薛爾瓦中尉從利普威順著陸路往南走,走到蘭巴雷終於發現歐格威河。不久,歐格威河的土人酋長們承認了法國的保護權。   我在非洲過了四年半的原始森林生活,活動範圍就大約在這一帶。我記述在這裡的體驗與見聞,主要是當時在蘭巴雷所寫的通訊報告,因為戰爭期間通信困難,就以印刷的小冊子方式,每半年郵送一次。至於書中的宗教問題與社會問題,是根據當時的雜記本和憑記憶寫成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