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小說園地 故事裡的詭辯術

第51章 <塞翁失馬>

故事裡的詭辯術 于惠棠 764 2023-02-05
  我國古書《淮南子》中講了一個塞翁失馬的故事:有一位住在邊塞上的老人養了一匹馬,一天,馬逃跑了,鄰人替他可惜,老人卻若無其事地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過了一些日子,跑掉的馬居然又帶了一匹馬回來。失一馬得二馬,鄰人都來祝賀,老人又不以為然地說:塞翁得馬,安知非禍?   果然,老人的兒子騎了那匹馬把腿摔斷了,鄰人對此表示同情,老人又說:從今以後,我也許可以得到幸福了。不久,邊境發生了戰爭,村裡身強力壯的年輕人都被徵召參戰,結果十之八九都戰死了,老人的兒子因為腿斷沒有被抽去打仗,才保留了一條性命。   不矛盾律的客觀基礎是事物間的質的差異性。儘管客觀事物是相互聯繫和相互轉化的,但在轉化之前,此事物不是彼事物,彼事物也不是此事物,二者間有質的區別,不能將它們等同看待。另外,事物的轉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否則就不能轉化。福與禍、好事與壞事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僅當具備了充分的主客觀條件時,才能相互轉化。離開了條件空談轉化,是相對主義詭辯論的一個重要特徵。

  相對主義詭辯論否認矛盾雙方的差別,否認事物由此及彼的轉化條件,把什麼事情都無條件地說成亦此亦彼。故事中的那位老人就是這樣。他遇到了禍就說這也是福,遇到了福又說這也是禍,完全不考慮禍與福相互轉化的條件,從而陷入詭辯。   從形式邏輯的角度看是違反了不矛盾律。雖然故事中說老人的話都言中了,但那只是一種偶然性,並非必然性。因為世上恐怕有更多的人失掉馬之後沒有再得到馬,摔斷了腿之後也沒有發生戰爭。   《塞翁失馬》故事的積極意義是看到了對立面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它的嚴重錯誤是抹煞了轉化的主客觀條件。所以,如果用這個故事來安慰某些遭遇不幸的人或者警告某些得到幸福的人,也許會收到一點暫時的正面效果,但它畢竟有很大的欺騙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