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隨身智囊 人類神秘現象的發現之旅

第26章 人類生命的極限有多長?

  在我國古代的傳說中,最長壽的人是彭祖,據說他活了八○○歲。但那畢竟是傳說。不過,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長壽的人。   據我國福建省《永泰縣志》第十二卷記載,永泰山區有個名叫陳俊的人,他生於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死於元泰定元年(公元一三二四年),享年四三四歲。陳的子孫無有存者,生活由鄉人輪流供養。日本有個名叫萬部的人,一七九五年,當宰相因其夫妻壽命高不可攀而召見他們時,萬部是一九四歲,其妻一七三歲。四十八年後,日本舉行永代橋換架竣工典禮,他們一家再次應邀前往,萬部那時已是二四二歲了。英國也有一位叫費姆.卡恩的人,他活了二○七歲,經歷了十二個王朝。以上這些都是超長壽的人。   超過百歲的人就更多了。一九八○年七月九日,在英格蘭的劍橋郡,約翰.奧頓和哈麗葉特.奧頓隆重慶祝了他們結婚八十週年紀念日,這一年他們分別是一○四歲和一○二歲。我國江西于都縣石靖鄉敬老院的唐招娣、鍾度春老人,分別是一一○歲和一○四歲,至今身體健康。像這樣的百歲老人不勝枚舉。

  在長壽人群中,有兩個顯著特徵是值得人們研究的,一個是長壽的遺傳性,即長壽者呈家族形式存在。我國新疆英吉沙縣的吐地沙拉依一家就是一個長壽家庭,他母親去世時一一○歲,他哥哥一三五歲去世,兩個弟弟分別活了一○三和一○一歲,而他本人在一九八六年時就已一三七歲了。有人對武漢地區一百位九十歲以上的長壽老人的父母和祖父母的年齡進行了調查,這些老人的父母年過八十歲的有二十二人,九十歲以上的十一人,祖父或祖母年齡在八十歲以上的十四人。廣州一九八○年的調查結果也是如此,被詢問家史的四十六名長壽老人中,有長壽家族史的佔65%。這說明,遺傳與壽命的長短密切相關,但其具體機制如何,目前還不太清楚。   據調查,世界上有四個著名的長壽之鄉,其一是保加利亞南部的多彼山區,平均每十萬人中有百歲以上老人五十三人;其二是格魯吉亞,在一二○○萬人口中,百歲以上老人有五千六百多人,每十萬人中有百歲老人四十七人;其三是被稱為心臟病患者的療養聖地的厄瓜多爾的洛哈省;其四是我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有的學者認為,人的壽命的藍圖早在妊娠初始的瞬間就明明白白地印在其基因之中了。從人體上取下一丁點兒皮膚,放在實驗室的組織培養基中,人們會發現,該細胞有一個相當長的穩定不變的壽命期,每個細胞都能生長並自行分裂四○|六○次,然後死亡。一系列的實驗證明,我們每個人的壽命在生命初始時,就已由壽命基因基本上確定下來了。   另一種理論則認為,人沒有什麼壽命基因,倒是人的細胞在分裂生長的過程中因環境影響及生理變化而不斷破損,致使細胞機器運轉失靈,發生事故。這種破損到底是什麼性質的,人們尚不清楚。細胞中的修復工作可能根本不起作用或效率不高,致使一些小毛病最終釀成危險的大故障,導致細胞死亡,從而影響人的壽命。

  看來,要想解開人的長壽之謎,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無論一人有多麼長壽,總有一天他要面對死亡,那麼,有沒有可能有一天人能夠達到長生不死的境界呢?   死得其時是德國生命哲學家尼采送給人類的一個忠告。尼采認為文明的演進必須以死亡為代價,只有不斷地死亡才會有不斷地新生。也許是他有天才的預見,也許是一種偶然的巧合,這種思想被現代生物進化論所接受,並且拿出了相當一部分生物學上的證據。這些生物學者認為,越是高級的動物,再生和不死的能力就越低。例如壁虎可以長出一條新的尾巴,而哺乳動物和鳥類就不能,而更原始的阿米巴蟲,只要環境容許,幾乎會永遠分裂下去,但它們卻仍然是原生動物,和十億年前沒有什麼不同。

  美國學者沃爾德這樣說過:死亡作為生命的不可避免的終結,似乎是進化過程中後來的發明。人們在生命有機體的進化階梯上,可能在很長一段路中遇不到屍體。他指出,在像海葵和蠕蟲那樣複雜的動物中,還可以發現它們是通過分裂而繁殖的。可是在這進化階段上再往上升,死亡就不得不引入世界,這很可能是我們成為真正複雜的生物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根據現代遺傳學的觀點,越是複雜和高等的生命,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就越強,而為了適應多樣性的環境,物種的變異能力顯得格外重要。變異能力的前提是為新生命提供足夠的空間,這樣老的生命就必須被定時地淘汰出去。所以死亡被引入生命世界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可以說,沒有死亡,就沒有進化。   可是,也有一些科學家不同意上述結論,認為人總有一天是可以永生的。他們認為高等生物尤其是人類目前為止當然要接受死亡這個事實,但並不意味著死亡就是一個必然。人類的技術能力有一天是可以克服死亡的,比如複製綿羊的成功,就為人的第二次生命提供了一線希望。這雖然有一些倫理難題尚待解決,但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能的。未來永生的概念也許並不是一個人的身體永遠存活下去,而是指一個人的基因長期穩定地在人類種群中存在。

  人能不能永生?關涉衰老的理論,醫學界沒有取得共識。生命的結構單位是細胞,細胞的生命週期是由它內部的時鐘來決定呢還是由它所處的生存環境來決定?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列納德.海弗利克教授發現,培養基中的正常動物細胞不可能自我複製超過五十次,換言之,似乎在細胞內部有一部時鐘,由它來決定細胞何時停止分裂,從而使機體進入衰老。在美國,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人們發現一些孿生兄弟雖然分開生活,卻死於同一時間和同一病因,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上述細胞生命週期的自我決定論。如果動物細胞的分裂週期被打亂,使它們可以無限增殖下去,那麼就變成了癌細胞。所以,如果動物細胞不能按時衰老的話,它將轉變成為惡性腫瘤組織,同樣危脅到機體的生命。

  也有不少科學家持環境決定論。美國外科醫生亞歷克西.克雷爾用小雞胚胎做培養基,使雞的一塊心臟組織存活了卅四年,是雞正常生命的十倍。康奈爾大學的克里夫.麥凱博士做了一個關於衰老的小鼠試驗,也引起了人們的興趣。麥凱博士起初發現成長和衰老幾乎是緊接著進行的,如果動物體停止生長,並發生骨骼硬化,那麼衰老就會不可避免地開始。於是他想用極少量的食物來餵養小鼠,使它們的個體幾乎不增大,只是維持它們的生命代謝。結果實驗組的小鼠的生命期幾乎增加了一倍,但卻患有精神發育遲緩和骨脆症。顯然,這種長壽之道是不值得推廣的。不過,上述兩個實驗似乎都表明了細胞及有機體的最高壽命是可以延長的。   雖然生物學家們日益認識到衰老和死亡對於物種進化的意義,但卻被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們指責為向死亡投降,這裡面有一個如何去理解人道主義的概念難題。長壽是生命質量的重要方面,卻不是唯一的方面,隨著人口平均壽命的增加,社會的老齡化已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已經有人提出了新的醫療理論,認為醫生的主要職責是救人,而不是盡量拖延人的生命。理想的狀態是確保有一個最佳年齡期,這個時期在我們整個生命中的比例應該盡量擴大,在這個時期內人可以保持年輕和強壯,然後,衰老僅僅發生在生命的最後一段很少的時間。這種思想在醫學界和社會各界引起了非常大的爭議,如果付諸實施的話,將會促使醫療及社會保障機構做出重大的變革。有人指責這是納粹思想的復活,是典型的人種優化理論。也有人認為這是提高生命質量的切實途徑,是未來的人道主義。人能不能永生,及由此引發的有關衰老、生命質量、死亡等等的爭議,究竟誰是誰非,只能留給廿一世紀的人類去判斷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