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隨身智囊 不可思議的地理之旅

第48章 鮮為人知的雷姆里亞大陸

  如果有一樣東西,有的人說它存在,有的人說它不存在,有的人說它這樣,有的人又說它那樣,那麼,它就會變得神乎其神!   雷姆里亞大陸就是這樣。關於雷姆里亞大陸的大膽假設由來已久,而且近乎神奇。早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地質學家們就開始探討非洲南部與印度半島之間是否存在過地橋雷姆里亞大陸的問題。特殊哺乳類動物生息的馬達加斯加島、巨大陸龜生活的阿爾達布拉群島、塞舌爾群島、馬爾代夫群島、拉克代夫群島等等,從非洲南部一直延續到印度半島南端之間。據此,地質學家們推測,這些島嶼莫非是古大陸的殘餘?   奧地利史前地理學家梅爾希奧爾.紐馬伊亞,在其一八八七年出版的著作《古代大陸》中,描繪了侏羅紀(爬蟲類時代中葉)的世界地圖,在這張地圖上,巴西.埃塞俄比亞大陸的角落延伸到印度,馬達加斯加半島。這表明印度與馬達加斯加曾是一個相互聯結的整體。

  奧地利地質學家愛德華.杜斯認為,古生代(魚和無脊椎動物的時代)南半球存在過一個廣袤的貢達瓦納大陸,而北半球則存在過北阿特蘭提斯大陸和安格拉大陸,他的論點發表在一八八○年出版的《地球表面》一書中。   德國生物學家恩勒斯特.海因里希.赫凱爾發現,一種栗鼠與猿雜交的動物雷姆爾原來生活在馬達加斯加,但在遠隔大洋的非洲、印度、馬來半島也能見到。據此,他斷定,馬達加斯加與印度之間的地橋直到新生代(哺乳類動物的時代)依然存在,而且,他還認為沉沒的大陸很可能就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英國動物學家菲力浦.斯科雷特在赫凱爾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議將這個消逝的地橋命名為雷姆里亞。   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威格納(一八八○|一九三○)於一九一二年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他認為大陸和海洋分別由質地不同的花崗岩和玄武岩構成,因此在很長一段地質年代裡,大陸一直在海洋上漂移,不斷發生分離、結合,從而形成今天地球表面陸地與海洋的分佈狀況。威格納認為,在古生代,大陸是一個整體,名叫潘加阿大陸;中生代(恐龍時代)發生漂移;新生代第四紀冰川來臨時,發生分裂。假如威格納的論點成立的話,那麼分離的陸地之間分佈著不同的生物也就不難理解了,地橋雷姆里亞大陸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了。

  然而,文獻資料和神話故事對消逝大陸的描繪卻令人深信不疑。   公元前一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提奧多羅斯,記載了一個名叫伊安比羅斯的商人漂泊到南方大洋中一塊陸地上的奇特而又曲折的經歷。   這個商人途經阿拉伯,前往香料之國。不料,途中被海盜抓去,帶到埃塞俄比亞,他與另外一個囚徒偷偷地準備了六個月的乾糧,駕著輕舟逃離虎口,向南行進,在海上漂流四個月後,被海風吹到一座島上。   這座島周長約九○○公里,氣候四季如秋。居民的體形奇特,但並不醜陋,他們性格敦厚,知識豐富,精通占星術,使用獨特的拼音字母,在圓柱上寫有文字,人均壽命達一五○歲,無貧富差別,男女平等。島上生長著一種葦草,果實可以吃,還有溫泉、冷泉,島的周圍海中有七座小島,亦有居民居住。這個商人在島上生活了七年,最後輾轉印度、波斯(今伊朗)返回希臘。

  這則故事自然會使人聯想到柏拉圖筆下的樂園亞特蘭蒂斯,同時,也使人聯想到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在《魯濱遜漂流記》中描寫的魯濱遜的奇特經歷,可以食用的葦實可能指的就是稻米。   提奧多羅斯還記載了東方理想國潘海伊亞。這是一個與阿拉伯進行香料和藥品交易的國度,有七座城市,最大的是帕拉那。城中有一座富麗堂皇的大神廟,景致優美,樹木、草地、花園、水流融為一體,相映成趣,可愛的小鳥啁啾鳴叫,大象、獅子、豹等動物一應俱全。居民尚武,普遍使用兩輪馬拉的戰車。   居民分為三個階層,即祭司與手工業者、農夫、士兵與牧民,祭司權勢炙人,生活奢華。每年島民選出三人共同治理國家,實行三頭政治。居民個人擁有的財產通常是房屋和庭院。一般居民普遍穿羊毛衣服,男女均佩戴黃金飾品,貴重金屬礦產豐富,但不准攜帶出境。

  阿拉伯地理學家們認為島的周長將近五○○○公里。據四○○○年前的埃及王國時期紙草文獻記載,漂泊到島上的船員們,在世外桃源般的島上開始生活後,這座島嶼的統治者大蛇便出來勸告道:這座島嶼不久即將沉沒。   希臘人從遠古時代起,一直稱呼傳說中消逝的大陸居民為普利塞利里特人,據說這個大陸氣候宜人,土地肥沃,人丁興旺,後來因為觸犯神靈而沉入大洋底部。   斯特拉波、普科里烏斯等古希臘羅馬學者均寫過東方大洋中的大島塔普羅巴賴的事情。   古代泰米爾族歷史學家們對自己祖先的發祥地進行考察後堅信,在遙遠的古代,祖先們生活在位於赤道附近一塊名叫納瓦拉姆大島的南部,大陸的首都南馬德拉後來沉入印度洋海底。

  泰米爾族使用的語言是泰米爾語,迄今在印度次大陸南端馬德拉斯邦、斯里蘭卡等地仍在使用。這種語言是南亞德拉維亞語系中遠古時期最為發達的一種書面語。這一系列的文獻記載和神話傳說都說明印度洋中曾經存在過一個鮮為人知的雷姆里亞大陸。   雷姆里亞大陸對神秘主義者來說更有特殊的魅力。   十九世紀末,俄羅斯出生的埃雷娜.布拉巴斯基女士在神秘主義的進化論中將雷姆里亞人也列入其中。她認為地球十七個始祖之中,第三個出現的是雷姆里亞人,他們雌雄同體,卵生,像猿人一樣,有的有四隻手,有的腦後長著一隻眼睛。   英國神學家斯科特.埃里奧特認為,廣闊的南方大陸雷姆里亞是中生代繁榮的大陸,恐龍等爬蟲類動物悠閒地生存。陸上是巨大的恐龍漫遊,空中是翼龍飛舞,水裡是魚龍出沒。雷姆里亞人智力低下,富有原始性,身高四點五米左右,肌膚褐色,口鼻突出,小眼,眼眶距離較大。不僅能看到前方,還能看到側面。他們沒有前額,頭後部長著一隻眼睛,四肢長而彎曲,手足巨大。穿著爬蟲類的皮衣,手持木槍,牽著馴服的恐龍

  對於雷姆里亞大陸進行最系統探討的是路易斯.斯潘斯。他在《雷姆里亞問題》的專著中提出了兩個雷姆里亞大陸的假說。   其一是從印度洋橫向延伸到太平洋;另一個是同樣的起點從印度洋傾斜延伸到太平洋。   他發現大洋洲民族在人類學上和地理上的分佈是一致的。密克羅尼西亞分佈著印度尼西亞人種,夏威夷、波利尼西亞和新西蘭分佈著波利尼西亞人種;所羅門、斐濟分佈著美拉尼西亞人種。他認為,這種分佈意味著雷姆里亞大陸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整體,而是由兩塊夾著狹窄海溝的陸地構成,一塊陸地包含新喀里多尼亞、蘇門答臘島等;另一塊陸地包含夏威夷群島、新西蘭島、薩摩亞群島、社會群島等。   斯潘斯的雷姆里亞大陸說,與麥克米蘭.布朗提出的太平洋姆大陸說既相重複,又相矛盾,尤其是在居民問題上嚴重分歧。布朗認為,現在的大洋洲居民大部分定居了十萬年以上,而斯潘斯則認為,太平洋地區,至少太平洋東部曾經生活過金髮白皮膚的先民,並不都是棕色人種。布朗和斯潘斯均認為,古大陸的毀滅是由於地球內部劇烈變化引起的,但是布朗認為,古大陸的毀滅是急劇的、轉瞬即逝的;斯潘斯認為,古大陸是隨著地震、海嘯、火山噴發等一系列自然災害而緩慢沉沒的。

  斯潘斯認為,雷姆里亞大陸的原始居民是白種人,擁有高度發達的石器文明。眾多島嶼上遺留下來的石建築便是最好的說明。   至於這個大陸居民的去向,斯潘斯認為,雷姆里亞大陸沉沒後,這個民族經過亞洲,移居到歐洲,殘留下來的人們在惡劣的條件下逐漸退化。此後,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的居民的祖先相繼來到這裡,與雷姆里亞大陸的居民融合   最近,前蘇聯語言學博士、地理學會員亞歷山大.孔德拉特夫(一九三七|)在其著作《三個大陸的秘密》中,從語言學角度探討了南亞德拉維達語系與雷姆里亞大陸的關係。通過將印度文明中代表性的遺址摩亨佐|達羅、哈拉帕出土的印章和護符中的象形文字輸入電腦,與其他地區的語言進行比較後發現,它們吸收了蘇美爾人的語言,與德拉維達語最為接近。因此他認為印度文明與蘇美爾文明起源於同一個文明,而這個更為古老的文明已伴隨著雷姆里亞大陸的消逝而煙消雲散。

  儘管雷姆里亞這一名稱在十九世紀即已出現,但是對印度洋的正式調查則始於二○世紀六○年代。   一九六八年,美國斯庫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對印度洋中央海嶺進行了科學調查,發現大西洋底有四條南北走向的大海嶺,其中兩條大海嶺今天仍在不斷增大。活躍的海嶺與不活躍的海嶺為何能同在一個大洋底部呢?至今仍無法解開其中的奧秘。   馬達加斯加島、塞舌爾群島,以及澳洲西部的布羅肯海嶺作為古大陸的一部分,是怎樣從周圍的大陸中分離開來的呢?這還是一個令人難以解釋的懸案。   科學調查結果表明,對印度洋底部地形最為複雜的西北部馬斯卡林海域進行鑽孔地質調查,發現這一帶海底下沉了一千幾百米。這是在數千萬年的地質年代裡發生的。

  根據板塊結構理論,喜馬拉雅山與印度洋是由於共同的成因形成的,由於印度板塊向正北方向移動約五○○○公里,與亞洲板塊相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那麼,在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中,雷姆里亞大陸沉浮如何呢?據考察,這個變動發生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四五○○萬年前。   最新調查結果表明,印度洋海底地殼活動頻繁,有些部分持續下沉,有些部分在不斷增長。這些緩慢不斷的變化是否可以作為雷姆里亞大陸曾經存在的一個有力證據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