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煙雲 中國傑物傳
中國傑物傳

中國傑物傳

陳舜臣

  • 歷史煙雲

    類別
  • 2023-02-05發表
  • 139232

    完全的
© www.ifabook.com

第1章 【第1則】 范蠡

中國傑物傳 陳舜臣 7737 2023-02-05
(第1則) 范蠡 范蠡深知自己之所以受到任用,原因在於越國要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振興越國、讓句踐稱霸的目標達成後,范蠡立刻考慮改變身分。他認為響亮的名聲暫時可保,但很難長保。      【臥薪嘗膽】   范蠡的事蹟,同時記載於《史記》的<越王句踐世家>及<貨殖列傳>中。這可能因為他是越國的名臣,而辭官之後又成為一名實業家,一人兼具兩種角色的緣故。不過,不管是一國的名臣也好,大實業家也好,所從事的都同樣是經營的工作,所以他絕不是一個雙重人格者。   越據說是禹的苗裔,以會稽為根據地,疆域約在今日的浙江省。會稽就是現在的紹興,也就是魯迅和周恩來的出生地。事實上,當地現在仍保留著禹廟,紀念他治水的功績。   文字的發明在北方,所以中國的記錄大都偏重於中原地區(黃河中游地方)。而越之登上歷史舞台,已是春秋末期的事了。

  越的始祖,根據《史記》的說法是:   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   其後,經過了二十餘世,出現一個叫做允常的首長,當時他與吳王闔廬交戰,彼此相怨伐。於是,越便在吳的歷史中出現。   吳闔廬十年(公元前五○五年),因為吳王於前一年率軍西攻楚,國內無人,所以越軍乘機攻入空巢似的吳。   越國的允常去世,年輕的句踐(或寫作勾踐)繼任為王,吳聽說這項消息,便領兵伐越。這是公元前四九六年的事。越國善戰而擊敗了吳。在這場戰爭中,吳王闔廬手指受傷,臨死前留給太子夫差的遺言是:   不要忘記句踐殺了你父親。   三年之間,夫差整軍經武。而越王句踐趁吳出兵前先發制人,採取攻擊,結果大敗,在會稽被包圍,不久便投降了。

  有句成語叫臥薪嘗膽,就是說睡在柴薪上,舔嘗苦膽,然後告訴自己:不要忘了會稽之恥!《史記》上只有嘗膽,《吳越春秋》中卻出現臥薪。另外,《十八史略》裡記載,臥薪的是吳王夫差,嘗膽的是越王句踐。   這意思就是說二人都歷盡艱辛,矢志復仇。   輔佐越王句踐的是范蠡,輔佐吳王夫差的是伍子胥。   吳越之戰既是夫差與句踐之戰,同時也是伍子胥與范蠡之戰。   根據《吳越春秋》所述,會稽戰敗後,越把絕世美女西施送給吳,意圖使吳王墮落,這乃是出自范蠡的計謀。   西施的事蹟散見於諸子百家之書中,所以司馬遷也知道,但他在《史記》裡並未記載西施的事。或許是因為他認為其中傳說的可能性較大吧!   關於范蠡的原籍,有些書說他是南陽(黃河之北,現今的孟縣附近)人,但也有說是徐(准河下游,現今的泗縣附近)人。還有一種楚人說,總之他並不是越人。

  句踐號稱是第二十餘世越王,而一世平均為三十年,算起來越也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如果由句踐即位那年(公元前四九六年)起回溯,越國開國的時間應該在殷末。該國雖然在當地一直維持著政權,卻沒有形諸記載。到句踐時,因與吳國交戰,才突然躍上歷史舞台。   儘管未見於典籍中,但越國一直就存在於該地。如果越國的歷史真的肇始於殷末,那麼我們可以大膽地推論越人的生活情形。   殷代的貨幣是貝。表示財貨的文字,幾乎都是以貝為偏旁(如贈、賜、貨、貸、購、賄、資、買、貿、貯),由此可見一斑。這種貝是大陸沿岸所沒有的子安貝,正因為它稀少,所以才有價值。子安貝的最大產地是沖繩的宮古島,若要由大陸前去採集,越是最得地利的地方。

  由於銅錢取代貝殼而成為流通的貨幣,採貝的活動自周以後就日漸衰退。但是,越並未因採貝時代的結束而改變了他們與海的親密關係。   越人的生活形態,除了漁撈,還有海上貿易活動。   擁有採寶(貝)傳統的越,無疑地是一個富裕的國家。雖然它遠離正統文化的中心,未被納入記載,但是可以推測,越必是一個不亞於中原諸邦的富庶國家吧!   不是越人的范蠡,為什麼會在越做官呢?是越王招聘而來,還是他自己赴越求官?詳細情形已不可考,但既然越是一個深富魅力的國家,他自行前往的可能性或許比較大。   這股魅力,當然也包括了富裕這一特點。   【洗雪會稽之恥】   范蠡是越國的上將軍。另外,越國還有一個大夫名叫文種。文種似乎也不是越國人。或許,范蠡是透過文種的推薦,才在越國取得官職。范蠡和文種被視為絕佳的搭檔。

  據說范蠡曾師事計然。計然也不是當地人,他是在旅行至越時遇到了范蠡。   越最後滅掉了吳,成為春秋末期的霸主。   春秋時代(公元前七七一︱前四○三年),徒具虛名的周王室還存在。而且,各地割據的諸侯在形式上仍擁戴周王,其中最有實力的就成為霸主。霸主必須擁護周王,號令天下。春秋諸侯並不想推翻周王室,只是一心為爭取霸主之位而致力於富國強兵。   這個時代出現了五位霸主,稱為春秋五霸。他們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句踐。   越這個國家一登上歷史舞台,就突然成為霸主,這不能不說是罕有的事。以吳來說,《史記》在夫差之前還列舉了壽夢、諸樊、餘祭、餘昧、僚、闔閭(廬)等六位君王。相對於此,越卻只記載句踐的出現,說他是允常之子,然後就立刻成為霸主。

  其實這也不算什麼奇蹟,只是以往越國的事並未被列入記載罷了。他們有採寶的傳統,經常縱橫海上,進行商業活動,自然擁有強大的財力。   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對越國興盛很有貢獻的范蠡、文種、計然三人,竟然都來自外地。或許是越所具有的海洋性開放氣質,使它能接納眾多的人才吧!   三位外來幕僚中,計然最不起眼。他雖然是范蠡的老師,但也有人說計然不是人名而是書名。越的富國強兵政策之所以成功,要歸功於范蠡和文種的貢獻,然而他們各自的角色、職務卻不是很清楚。只因文種被稱為大夫,負責行政,范蠡自然就被認為是軍事參謀。越在會稽嘗到苦果,是因為句踐未用范蠡之言。戰敗後,當句踐打算把國政交託給范蠡時,范蠡推辭說:

  兵甲之事,種不及蠡;鎮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及種。   意思是說請把國政交託給文種。句踐就這樣把范蠡送到吳國當人質。這可能是吳國前來要求人質吧!人質非得是重要人物不可,而范蠡因是句踐的親信,吳國自然會接受。   辭去宰相職位的范蠡,到吳去當人質必然是出於他自願。畢竟要偵察吳,使吳墮落,再沒有比深入當地更好的辦法了。   范蠡以人質的身分在吳停留了二年,自然仔細地觀察吳國內部的情況,暗中設計籌謀。   吳國的伍子胥和太宰(宰相)嚭對立。當越王句踐被圍困於會稽時,曾賄賂嚭,請他向吳王說情,才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二人的對立轉趨激烈,吳王夫差聽信嚭的讒言,終於將伍子胥賜死。表面的情形是這樣,但兩名重臣對立的內幕,也許是出於范蠡的計謀。

  夫差起初並不相信讒言,但當他得知伍子胥擔任使節訪齊時,把自己的兒子託給齊國的重臣鮑氏,便加深了懷疑。或許伍子胥也對吳感到絕望。     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為器(吳王之棺)。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   這是伍子胥非常有名的遺言。   伍子胥既死,吳不足為懼。句踐於是想對吳進行報復,但范蠡卻回答說:還不可以。   吳王夫差為了爭霸,率軍北上,討齊伐魯,擴張版圖。他的眼裡並沒有越,因為這個一度在會稽被他蹂躪過的對手,一直都採取非常恭順的姿態。這時,不斷警告他要小心提防越的伍子胥已死。夫差率領吳國精兵,會諸侯於北方的黃池。身為霸主,號令諸侯,真是無比地得意風光。   現在正是時機!

  范蠡終於贊成句踐出兵了。   精兵北上,吳國境內只剩留守的部隊,於是越軍湧進吳國,殺了吳太子。吳王夫差在黃池聽到國內有變的消息,因為正值與諸侯會合之際,擔心天下都知道這件事,便私下於諸侯會議結束後要求與越國和談。   如果是一名普通的參謀,或許會乘勝拒絕和談。太子被殺,遠征的吳軍此刻應已動搖。但是,他們都是當初為了會見諸侯,精挑細選出來的精銳軍。他們的家人還留在吳,如今為了解救被敵軍占領的故國,可能會拚死一戰,這是很可怕的對手。范蠡在作人質的時候觀察過,了解吳的實力。以越之力,目前仍極難一舉壓制吳。因此范蠡立刻接受和談,把越軍撤出吳。   平安回到國內的吳軍,由當初的緊張狀態中鬆懈下來,軍紀也跟著散漫。由於幾度北征,精壯的官兵喪失殆盡,再加上軍資需索無度,使得吳逐漸疲敝。

  范蠡守候著時機的到來,一等就是四年,其間當然一直在整頓軍備。四年後,當越軍攻吳時,范蠡已勝算在握,但他並不著急。吳都蘇州被包圍達三年之久。吳王夫差據守姑蘇山,最後終於力竭。   吳追擊越至會稽時,曾允許句踐乞命。這次被追逼到姑蘇山的吳王夫差,也請求能像當年一樣,饒恕他一命。   句踐曾受過夫差的恩惠,因而想答應其請求,但范蠡反對說:   會稽之事,天以越賜吳,吳不取。今天以吳賜越,越其可逆天乎?   於是吳便滅亡了。如果句踐當初允許吳保留一點實力,日後越可能就要經常感到不安吧!   吳在姑蘇山滅亡的時間是公元前四七三年。為洗雪會稽之恥,越花了二十一年的歲月。   【狡兔死,走狗烹】   越國重用外國人,是因為它經濟上雖然富裕,文化水準卻沒有那麼高。再加上外國人的人脈關係不多,君主可以放心。那個時代中國採行大家族主義,如果任用一名大臣,他的滿門家眷取得權力,只要一不留神,君主的寶座就可能不保。   范蠡深知自己之所以受到任用,原因在於越國要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吳一滅亡,越便揮兵北進,也像吳王夫差一樣成為霸主。渡淮水、會齊晉諸侯於徐州、對周室納貢,並把吳自宋奪得的土地歸還宋,展示了霸主的威信,中原諸侯也都承認句踐是霸主。   范蠡以上將軍的身分凱旋歸越。但是,振興越國、讓句踐稱霸的目標達成後,范蠡立刻考慮改變地位。   大名之下,難以久居。   他認為響亮的名聲暫時可保,但很難長保。與其說很難,不如說至難或不可能還要更恰當。   范蠡在大名之下想要離開。他寫了一封訣別書給句踐。   人說主辱則臣死。二十多年前,君王受辱於會稽之時,臣未死,是希望雪恥。如今恥已洗雪,請以會稽不死之罪誅臣。   句踐的回答是:   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不然,孤將加誅於子。   范蠡答道:   君行令,臣行意。   這是表示決裂的意思。如果你想殺,那請便;我還是要照著自己的想法去做。   這有點相互叫罵的味道,也許在范蠡看來,他必須表明這不是趁夜逃跑。句踐對范蠡的書信應該是很激動的。為什麼我成功地當上霸主之後,你竟要捨棄我!   在范蠡看來,成功之後,句踐對他來說就成了一個可怕的人物。在對吳進行復仇戰時,乃至成為霸主以前,句踐都少不了范蠡。如今范蠡如果到別處去,恐怕會對越造成威脅。   由於這個原因,范蠡對越來說就是一名危險人物,恐怕會受到嚴格的監視,很可能還有性命之憂。   若是這樣,那就應該事先離開越國。在這個關口能夠看得開,正是范蠡了不起的地方。     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   收拾些不太占空間的寶石、真珠、玉等細軟,帶著家人手下,乘舟離開越,前往齊國。   這大概是一齣千鈞一髮的逃亡劇。書面交鋒似乎激起了火花,他留下不便攜帶的財物,拾著珠玉寶石脫逃而去。   逃到齊國之後,范蠡沒有看到以前的同僚文種。留在成了霸主的句踐身邊,在范蠡看來是極其危險的事,然而文種卻好像沒有察覺到這個危險。於是,范蠡寫信給文種,勸他快逃:     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收到這封信後,文種稱病辭官。他可能也在思考脫逃的方法,但是已經來不及了。范蠡逃亡之後,對於文種的監視大概變得更加嚴密吧!   傳聞是因為有人進讒言說文種意圖謀反,句踐賜劍給文種,意思叫他自殺。是不是讒言,沒有人知道,總之文種已毫無利用的價值。越不再需要文種,而如果讓他逃到其他國家,那就危險了。   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句踐說道。先王就是他的父親允常,人當然已經不在世了。   隨先王試一試剩下的四術,就是表示要文種也死。   【陶朱、猗頓之富】   范蠡是個深富智謀的人,文種則是一個能力很強的行政官。前者長於應付緊迫的狀況,後者善於長期性的經營。在戰場上需要電光石火的決斷,行政則需要仔細斟酌。范蠡逃得快,而文種逃得遲。兩人性格不同,命運也迥異。   亡命到齊國的范蠡改名換姓,叫做鴟夷子皮。   鴟夷就是裝酒的馬皮袋。鴟就是貓頭鷹,皮袋的形狀就像貓頭鷹鼓著肚子一般,故得其名。   由於范蠡等人的謀略奏功,伍子胥被吳王夫差殺害,他的遺骸被裝進鴟夷內,投入長江。范蠡就像他的好對手伍子胥得罪於主君一樣,自己也得罪主君句踐,本來命該被裝進鴟夷中的,因此便取了這個名字。另外一個說法,是說鴟夷伸縮自如,象徵自由之身。也有人說它有別的意思,就是鴟夷隨著內裝物的不同,可大可小。   范蠡一家人在齊國海岸地方耕作,勤勉努力的結果,父子積聚財產,成為數十萬金的資產家。齊國人聽說他很賢明,便來請他做宰相。   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庶民)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   范蠡說著便推辭了,同時把好不容易積存的財產一一分給親友鄉黨,然後只懷著高價的寶石離去。   久受尊名不祥,跟他逃離越時所說的大名之下,難以久居這句話很相似,這可以說是范蠡的處世信條。也就是說,如果獲得很大的名聲,不要執著於此,最好儘量撒手拋開。   但是並非放棄一切財物。離開越國時,把輕軟的珠玉寶石裝在小船上;離開齊國的海濱時,也帶著高價的財寶。因為努力工作,積貯財產,所以擁有豐厚的資本。范蠡可以說是一個務實的人。   范蠡接下來選擇的地方是陶,亦即現在山東省鄰近河南省境的定陶縣一帶。春秋時代,這個地方有魯、宋、衛、曹、鄭等國接鄰於此,非常複雜,而且這裡距齊、晉、楚等大國的前哨也不很遠。   陶天下之中(心),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   《史記》裡指出了其地理條件之優厚。   在齊國的海岸地方,以開墾事業而置產;移居陶之後,則以商業活動為主。范蠡似乎早已預見開墾的時代將轉變為商業的時代,而預先移居。搬到陶以後,又改姓名鴟夷子皮為朱公。   陶朱公簡稱陶朱,直到今日,它在中國仍是富豪的代名詞。   魯國有個名叫頓的窮人,聽說陶朱公很富有,便前去請教致富之道。依照陶朱公所傳授的方法,他在猗氏之地的南邊飼養牛羊,十年之後富比王公,人人稱其為猗頓,兩人並以陶朱、猗頓之富齊名於世。當然,陶朱公范蠡是屬於師級輩的。   據說范蠡有三個兒子。長子是他在齊國海岸邊從事耕作、生活比較艱苦的時候所生的。幼子是在移居到陶、生活富裕後所生的。次子可能是誤入歧途,殺人之後被逮捕。   范蠡也很疼愛兒子,多次奔走營救,希望能夠讓他獲釋。因此將黃金千鎰(一鎰等於二十四兩)交給幼子,要他帶到次子被拘禁的楚都去,以便進行營救的活動。   長子對此感到憤然。父親范蠡年紀已大,家裡的大小事情一向都是一家之主的長子在處理。關於這回次弟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當然也應該由一家之主的他來進行營救;然而,父親竟然派小弟去。難道父親不信任他?一想到這裡,便非常懊惱沮喪。他要求父親務必讓他去,但不知道什麼原因,父親就是不答應。長子非常絕望,表示既然這麼不信任他,他不如死掉算了。   范蠡的妻子哭著對范蠡說:老二會不會獲釋,還不知道,眼前老大卻要死了。二個兒子會一個接一個的死掉呀!范蠡不得已只好派長子去。   楚都郊外的一間破屋裡,住著一個名叫莊生的人,與范蠡是至交。莊生雖家貧,但為人清廉正直,在楚國,楚王以下的政府要員們都以他為師,崇敬有加。范蠡送長子出門時曾交代他:   你到了楚國之後,把這千鎰黃金交給莊生,拜託他幫忙。其他的你別管。   長子遵照父親的話把千金交給莊生,但他另外卻偷偷藏了數百金。   莊生收下千金後說:   請儘快離開此地,千萬不要留下來。就算令弟獲釋,也不要打聽原委。   但是范蠡的長子並未聽從他的勸告,反而進入楚都,以數百金為資金,跟楚國有權有勢的人接觸,進行營救的工作。   莊生是一個清心寡慾的人,雖受王公們尊仰為師,卻仍住在簡陋的屋子裡。他接受范蠡長子所帶來的千金,只是接受委託的表示,打算等完成所託後,再歸還千金。他還考慮到自己突然有什麼不測,便對妻子說:這是陶朱公的金子,萬一我有個三長兩短,你一定要把金子還給他。   莊生算準楚王有空的時候去謁見,談起了天象。最近某顆星出現在某個地方,這對楚非常不好。王若修德,則可除去此害。   王修德就是頒布大赦令。楚王聞言立即下令封鎖府庫,這似乎是大赦時的一道手續。據說這是為了防止人趁著大赦,進行偷盜。   接受范蠡長子贈金的貴族,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長子一聽說弟弟將因大赦獲釋,便後悔把千金交給莊生。於是他到莊生家,說弟弟將因大赦出獄,故來拜訪。   莊生見他未依勸告立即離去,反而留在此地,心中非常不滿,並察覺他來訪的目的是想取回金子,便說:   金子還原封不動地放在房間裡,你可以自行取出。   范蠡的長子拿出金子,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莊生被這個黃毛小子侮辱,深以為恥,再度進謁楚王,稟告說:   現在路上有人傳說,是因為王身邊的人收受陶朱公的賄賂,為了釋放陶朱公的次子才發布大赦令的。   楚王當然很生氣,說:   我雖不德,也不致淪於為陶朱公之子而發布大赦。   他判決了陶朱公次子的罪刑,在處死後第二天發布大赦令。   范蠡的長子帶著弟弟的遺骸回到故鄉。母親與附近的鄰人們都不禁悲嘆,而范蠡卻說:我早料到會是這種結果了。   長子曾與父親一起吃苦,賺錢積蓄,知道千鎰黃金是流血流汗換來的,當然會覺得不捨。   幼子是在家境富裕之後才生下的,不懂蓄積錢財之苦,所以花這筆錢不會覺得可惜。這場營救活動是不能吝嗇的,所以范蠡才派幼子而不派長子去。   這似乎是一個很好的故事,司馬遷仔細地把它記載在《史記.越王句踐世家》中。可見這個故事相當有根據。   漢代《越絕書》裡曾記載,吳國滅亡之後,原先獻給夫差的絕世美女西施,歸於范蠡,與范蠡一同泛五湖而去。但司馬遷並未將之記載於《史記》中。任何傳說色彩較濃的事件都儘量排除,這是司馬遷寫史的態度。所以,有關范蠡次子被處以死刑的事,在司馬遷的史觀過濾下,應該是可信的。   吳滅亡於姑蘇山,是在司馬遷誕生前三百多年。   由當時史實記載的技術及訊息傳達的能力來看,在司馬遷的時代,吳越興亡史被傳說化的部分應該是不少。   有的文獻(《國語》)記載,吳滅亡後,范蠡乘輕舟、浮五湖,不知其所終極。越之名臣范蠡就此消失,而與齊的鴟夷子皮和陶朱公完全沒有關係。   成功地完成富國強兵計劃的名臣、勤儉力行的開墾者、占通商之利的實業家,這些眾所欽羨的人物,竟然是同一個人,這實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也許事情是在不知不覺間被渲染成這樣趣味盎然。真相究竟如何,探討起來恐怕沒完沒了;不過我認為《史記》所載即使並非事實,也在各種意義上反映出事實,並依據事實而記錄。   即使史實中混合了傳說,范蠡終究不是傳說中的人物。鑄著句踐所用銘文的名劍自各地出土。這些出土的兵器在二千五百年後仍然銳利得可以削斷東西,令人大感驚奇。根據專家們的看法,以現代的技術,做不出如此好的劍。可見當時技術水準之高,遠超過我們所想像。   范蠡生在那樣的時代裡,恐怕是被人們理想化了。然後,其他的理想人物也就被吸收,變成他的分身。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