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小說園地 醉枕江山卷二十七:帝都亂象

第3章 第一千四十七章 何謂重器

  女人如花,經過雨露澆灌的女人就像新雨初晴陽光普照下的花苞,嬌豔欲滴。   太平公主當然不會眞的住在楊帆府上,她只是多耽擱了一兩個時辰,傍晚時分才踏著滿天的霞光離開。   晚霞沐浴下的太平公主,臉泛嬌嫩嫣紅,眼波盈盈欲流,身姿步態都帶起幾分慵懶的風情,那久曠的身子經過一番雨驟風狂,還眞有點吃不消的感覺,可風雨過後卻是身心通泰,說不出的快意。   青牛牽挽著翠幄清油車,悠然自在地漫步在朱雀街頭,車輪轆轆,車上,太平嬌慵無力地伏在坐榻上,似乎在睡又似醒著,軟綿綿的毫無氣力,直到那牛車信步閒遊似的,通過側門直接駛進公主府去。   太平回府後稍事歇息,換了衣裝,這才來到書房,喚莫雨涵來見。

  莫大先生謀略深遠、性情沈穩、心思縝密細緻之極,各種事務處理的都甚合太平的心意,如今已經成爲太平公主最爲倚重的心腹。   莫大先生一進書房,就見太平穿著一襲大紅牡丹翠羅軟袍,玉臂斜支於案上,托著粉腮,嘴角一絲甜笑,彷彿一枝倚欄滴露的芍藥,風情無限。   一見莫大先生進來,太平急忙坐直身子,將那慵懶妖嬈的風情悄然斂去,可是雲雨之後眉梢眼角那藏不出的春情,卻不是一時半晌便能褪去的,莫雨涵看在眼裡,心中便猜到了幾分。   他知道公主今天是去見楊帆的,太平以公主之尊,主動去拜見一位將軍,兩人私下裡到底誰尊誰卑便可想而知了,更何況太平與楊帆之間的風流韻事早已充斥市井,莫大先生也是耳聞過的。

  在莫大先生看來,大唐的公主養面首並不稀奇,更何況是太平這樣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公主,可是一位如此高貴、如此美麗的公主能被一個男人降的死死的,不是她在養面首,而是她以公主之尊成了人家的外室,那就稀罕的很了。   莫大先生年紀雖然大了,可他畢竟是個男人,所以對楊帆很有一些好奇心,他很想瞧瞧這個楊帆究竟是何等人物,竟能把這位高傲的大唐公主降的伏伏貼貼。   太平公主見他進來,便坐正身子,恢復凜然不可欺犯的高貴模樣。太平找他來,是要和他再商量一下聯合武李兩姓諸王向皇帝進言,爲二張請命,請求晉封二張王爵的事。   太平當然不會說這是她聽了楊帆的意見做出的決定,只說這是她的想法,徵求莫先生的意見,莫雨涵認眞聽她說罷,撫掌嘆道:妙計!公主這一招以進爲退,實是絕妙好計!

  太平明眸一轉,笑問道:哦,先生以爲,此計可行麽?   莫大先生撫著鬍鬚輕輕點了點頭,說道:二張一旦封王,那便位極人臣,封無可封、賞無可賞,陛下還如何籠絡二張?再者,以著書立說之功封王,實在難堵悠悠眾人之口,皇帝是不會答應的。既然如此,我們何不賣他們這個人情?   公主,二張修書,目的有二。一是爲了借此機會將士子名流籠絡在他們門下;二是想以文教之功求晉身之階。如果我們不爲他們請封,他們也必然會向陛下求賞。萬一皇帝授他們一個實職,縱不及王侯顯赫,卻只會讓他們權柄更重。兩相權衡,我們主動爲二張請功。從一開始就把這封賞牽制在爵祿上面,不失爲以進爲退的一招妙棋啊。   太平公主一聽莫大先生的分析與愛郎所言正相符合,心中甚喜,嫣然點頭道:本宮也是這個意思。如此說來,本宮當知會梁王和兩位兄長一聲,一俟二張獻書,便出面爲他二人請功求賞!

  莫雨涵微笑道:以老朽之見,梁王那裡說上一聲就好。可太子和相王那裡,公主應該親自去上一趟,向他們曉明利害,打消他們的顧慮,才好使他們與公主共進退。   太平公主皺了皺眉,不甚喜歡莫先生這種拐彎抹角的暗示,她單刀直入地問道:先生究竟想說什麽?   莫雨涵道:公主若不與太子和相王說個明白,恐他們瞻前顧後、疑慮重重。   天后諸子中,有人君之相者,唯弘與賢。今太子與相王,無論胸襟氣度還是膽略智慧,遜之多矣。唉!可惜殿下您是女兒身::   太平默然良久,沉聲道:這種話,先生以後不要再說。   莫雨涵連忙欠身道:是!   太平嘆了口氣,道:先生退下吧,本宮還要處理些事情。

  莫雨涵點點頭,起身走出書房,將障子門在身後輕輕拉上,然後緩步下了石階。前方不遠處就是一圃菊花,菊花怒綻,芬芳撲鼻,周圍以一圈竹籬相攔。   莫大先生走過去,彎腰摘下一朵拔蕊怒放、如金絲銀線般攢綻著的名貴菊花,湊到鼻端嗅了嗅它的香氣,又慢慢仰起頭,望著湛藍的天空。   天空澄碧,天邊有一縷淡若煙塵的白雲靜靜地掛在那兒,莫先生的眸光有些晶瑩起來,喃喃自語道:秀兒,如果你還活著,如今該和公主一般年紀了,爹爹::也早就抱了孫子吧::   莫先生幽幽地嘆了口氣,緩緩踱出了院落。   花圃旁遺下菊花一朵,被靴底輾落如泥::      這日早朝,武則天臨朝聽政,一應國事處理已畢,忽有內監上殿稟報,說奉宸監張易之、張昌宗編撰《三教珠英》已大功告成,欲當堂敬獻於天子。

  武則天其實早知其事,今天就是刻意安排兩位愛郎當眾獻書,聞言馬上欣然下旨:傳張易之、張昌宗攜《三教珠英》上殿。   不一會兒,張昌宗和張易之一身官袍,隆重謹然,手中各捧一摞書冊走上大殿,向武則天躬身施禮。   武則天欣然道:朕聽說《三教珠英》已然編撰完成,此乃朕遷都長安後文教第一盛事,今命你二人上殿獻書,與眾臣工共賞之。易之,昌宗,你二人手中所捧書冊,就是《三教珠英》麽?   張易之欠身答道:回陛下,臣與昌宗所獻,乃《三教珠英》的目錄,共計一十三卷。至於《三教珠英》全書麽::   張易之掃了一眼堂上眾臣,將聲音提高了些,傲然道:《三教珠英》全書共計一千三百卷,因數量過於龐大,是以不曾攜帶上殿。

  滿朝文武聽了不禁嘩然,私議聲匯成一股聲浪,在朝堂上彌久不息。   許多大臣都知道二張編撰《三教珠英》的事,不過他們並沒有把這兩個皇帝面首放在眼裡,只當他們是在胡鬧,方才眼見二人各自捧著厚厚一摞書冊上殿,心中已經驚訝不已,竟然有這麽厚的一摞書冊,看來他們是眞的做了事呀。卻不想,兩人手中所捧還只是《三教珠英》的目錄冊,全書竟有一千三百卷之多。   武則天哈哈大笑,道:無妨,今日朝會結束的早些,朕就與眾臣工好好看看,這《三教珠英》的全貌。來啊,傳旨奉宸監,將《三教珠英》全書呈獻殿上。   其實那《三教珠英》全書已經運到殿外,武則天一聲令下,共計一百名小內侍每人手捧十三冊《三教珠英》魚貫而入,將書冊放在鋪了紅綾的金磚地面上再退下,整個進獻過程就持續了三炷香的時間。

  等那一百名小內侍退下,《三教珠英》全書在金殿上鋪開偌大一片,近兩尺高、方圓數十步的地面滿滿當當,鋪的全是墨香撲鼻的書冊,二張此舉當眞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武則天龍顔大悅,朗聲道:著書立說,可以述往事、思來者、淳風化、俗教育、厚風俗、正人倫,闡說言修,將先賢心得著經立傳,傳之後世,可謂莫大功德。   今《三教珠英》書成,實是我朝一大幸事也!   武三思聽話聽音,自然聽得出姑母此話重點就在莫大功德四個字上,不禁暗道:不出太平所料,二張果然迫不及待主動請功了,姑母也有意加以厚賞,我還是搶先一步,爲他們請封吧。如此一來不但可以賣二張一個好,還免得他們得授實缺,便眞給他們一個王爵,也好過讓他們做哪個衙門的正印官!

  想到這裡,武三思立即出班奏道:陛下,臣以爲,著書立說者,必爲一時之俊才。何況如此宏篇巨著,傳之後世,實爲莫大功德。參與編撰此書的一眾才俊,陛下皆應重賞以彰教化。而二張居首功,可以封王!   武三思話音一落,金殿上一片嘩然,著書立說,朝廷一定重賞,這是必然的,可是因爲編撰一部書就封王,這王爵封的也太濫了吧?不過其中有些眼界高明的,心思稍稍一轉,便明白了武三思的眞正用意。   太子李顯看了眼相王李旦,二人不約而同地出班奏道:臣附議!   太子李顯、相王李旦也早與太平公主溝通過了,不出莫大先生所料,李顯和李旦確實沒有想到二張獲得重賞會是必然而然的事,也沒有想到一旦讓二張獲得實缺職位,後果遠比讓他們得一個王爵更嚴重。

  即便是太平公主苦口婆心曉以利害,太子和李顯依舊顧慮重重,擔心在滿朝文武面前如此奉迎巴結會有損他們的名望。畢竟二張是他們母親的面首,這是全天下人都知道的秘密,他們厚顔巴結豈不令天下人恥笑?   孰不知,那些老謀深算的權臣誰會品味不出這其中的眞正意圖,至於坊間小民人云亦云的一通聒噪有什麽用處?他們的譏諷嘲笑如果有用,二張早就垮了,眞正起作用的是廟堂之上的那些權貴重臣,而他們只會因此對太子和相王心生敬畏。   可惜,儘管太平一再打氣,太子和相王還是因爲一時猶豫被梁王武三思搶了先,太子和相王此時才出頭附和,已經完全失去了在文武百官面前展示自己的意義,反而給人一種感覺,似乎兩位皇子唯梁王馬首是瞻。   二張聽梁王爲他們請封王爵,太子和相王也隨聲附合,不由又驚又喜,他們知道此番必得皇帝重賞,說不定會到禮部擔個實缺的侍郎,又或者受封侯爵,卻沒想到武三思和皇太子、相王等人竟然提議封王。   二張滿懷激動地望著武則天,只盼從她口中聽到一個准字,封王!王爵!張氏若一門雙王,張家該何等輝煌!   武則天向侄兒武三思和兒子李顯、李旦投以飽含深意的一眼,看的兩個兒子心虛地低下頭去,這才淡淡地道:易之與昌宗有大功於國,然::封王不是小事,國之重器,豈能輕與,此事::再議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