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隨身智囊 難解的天外來客

第14章 人類在宇宙中孤獨嗎

難解的天外來客 8319 2023-02-05
  除我們之外,宇宙中還存在著其他生命嗎?答案是不僅存在,而且是整個宇宙中都充滿著智慧生命。   做出這個判斷的並非是那些能證明宇宙智慧生命存在的無可辯駁的事實,而是我們的人類心理學,我們的邏輯學、我們的洞察力和我們的激情這一切是醫治我們宇宙孤寂症的良藥。的確,他們正在大聲疾呼:宇宙智慧生命是存在的!事實上他們不可能不存在。在廣袤無垠和冷漠沉寂的大宇宙中,我們不能孤獨,也不想孤獨。讓一個不知怎麼和為什麼來到地球上的唯一的人,在一望無際的地球上徘徊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們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要環視一下我們的周圍便會發現,自然界中充滿生命,而且生命的形式是千姿百態的。生命在不斷地出現、進化、演變、消亡、復現,大自然不會只創造一個宇宙中的稀世寵兒。

  這種觀點代表了地球上許多最偉大思想家的思想。古羅馬著名哲學家卡爾認為,我們所能看到的這整個世界根本不是自然界中唯一的世界,我們應當相信:在宇宙空間的其他區域裡,還存在著另一些地球,那裡也生活著另一些人類和動物。   著名天文學家布魯諾曾寫道:實際上,存在著無數個太陽和無數個繞自己的太陽旋轉的地球,這些地球上居住著生物。弗雷德、羅蒙諾索夫、坎特、拉普拉斯、牛頓等哲學家、科學家和大詩人都贊同上述觀點。維爾紐斯認為,生物的種子孢子能被宇宙塵從一顆行星帶到另一顆行星上,生命就是這樣在宇宙中傳播的。   許多世紀似來,科學家們對除地球外宇宙中是否還存在其他生命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   人們是宇宙中唯一文明假說的支持者們提出以下疑問:

  1.如果宇宙中存在許多文明,為什麼這些地外文明迄今為止不向我們地球殖民?   2.假如這種宇宙殖民化活動過去某個時候曾進行過,那我們為什麼沒能找到這種宇宙殖民化活動留下的明顯遺跡?   還有的科學家認為,我們雖然不是宇宙孤子,但宇宙文明之間進行接觸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他們之間的差距甚大,多半不能融洽。持這一觀點者認為,每一種文明的生命都受時間所限,在宇宙的時間尺度上,生命是以秒來計算的。要使兩個文明見面,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兩個文明中的一個必須十分發達,方能征服星際之遙;   2.與此同時,兩個文明發展水平上的差距不應太大,否則他們之間的接觸是不可能的;   3.兩個文明之間應彼此相距很近,因為在受智能所限的期限內,以近光速的速度征服星系是不可能的;

  4.在兩個文明的生命所能接受的宇宙時限內,兩個文明可接觸的條件難以得到滿足。   因此,持該觀點的科學家得出一個結論:由於符合文明之間接觸的諸要素想在如此短的宇宙時限內滿足,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文明之間的直接接觸也是不可能的,這一觀點的支持者們說:有可能我們有朝一日能在其他行星上發現昔日文明亡者的屍骨,但我們永遠也不會實現同那裡文明的直接接觸。   還有些懷疑論者認為:我們並非宇宙孤子,但實際上我們就等於宇宙孤子。美國哈爾特教授在這方面的推斷是十分誘人的。哈爾特認為,其他行星可能出現生命及其發展的條件,應大體同地球上的條件相同。我們地球上適合生命的產生和生存的有利氣候條件的出現,也是一種極罕見的偶然現象。我們從與我們相距一四九五六六二○○公里遠的太陽那裡獲得能量,假如地球的運行軌道只改變5%,它就會離太陽近些,這樣一來,地球就會變成一個像炎熱的金星一樣、溫室效應嚴重的熾熱星球,在這種條件下,生命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假如我們目前同太陽的距離加大1%,即同太陽相距一五一○六○九六○○公里,我們的地球則會變成一個像火星那樣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冰冷星球。換言之,目前的地球人類是宇宙中命懸尖樁的幸運兒,可見,只要地球的運行軌道稍有改變,適合我們生存的有利條件就將結束,屆時,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將毀滅。

  然而,這還並非事情的全部。即便在我們地球上,出現生命的機率也是微乎其微的。根據哈爾特教授的計算,在我們這樣一個極其適宜的氣候條件下,地球上出現生命所需的化學元素的化合過程的發生機率不超過1/37的10次方。   另據計算,在我們這樣一個典型的銀河系中,可能存在10的6次方顆類地(類似地球有生命生存條件的星球)行星,這些行星上的氣候跟我們地球上的基本相同,那裡可能(但不一定)出現生命。如上所述,在氣候條件有利的行星上,出現生命的機率會稍高一點,即1/10的37次方,所以星系可能出現生命的機率為:1/(10的37次方÷10的6次方)∥1/10的31次方,由此可得出一個結論,我們銀河系恰恰是10的31次方個星系中唯一有生命的一個星系。在銀河系的某些地方,可能還存在著有生命的行星。銀河系中文明之間的這種遙遠距離,無論哪一個文明的壽命有多長,它都無法征服兩文明相距之遙遠。因此,哈爾特教授認為,在廣袤無垠的大宇宙中,我們實際上是宇宙孤子。

  俄羅斯著名天體物理學家、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院士伊.什克洛夫斯基也是我們是宇宙孤子假說的支持者。他寫道,試圖借助現代化的射電天文學手段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某一些智能生物發來的信號,以此證明那裡存在高度發達文明的多次嘗試,已紛紛宣告失敗。此外,我們還曾試圖向宇宙深處發射信號,以便讓那裡的智能生物知道有我們地球人類的存在,這一嘗試目前也沒收到任何回音。伊.什克洛夫斯基認為,假如我們的銀河系曾經存在過高度發達的超級文明,他們在宇宙中的工程活動必然相當宏偉龐大,乃至不能不引起我們對這一宇宙巨人的矚目,可目前尚無這方面的跡象。科學家們的研究和計算表明,如果某個地方真的存在智慧生命的話,他們至少與我們相距六○○|九○○光年遠。要以近光速的速度在文明的壽命期容許的宇宙時限內征服如此之遙的宇宙距離是不可能的。因此,什克洛夫斯基得出結論,我們實際上就等於是宇宙孤子。

  俄羅斯著名天體物理學家托洛茨基教授認為,關於我們地球可能會變成外星人的殖民地的議論可能會使我們遭致無法估量的災難,所以,我們應當靜坐,不要顯示自己的存在,更不要煞費苦心地急於同其他文明接觸這才是明智的選擇。在我們周圍一○○|一○○○光年遠的範圍內存在幾百顆有智慧生物的星球,其中某些星球根據我們向宇宙中發射的日趨頻繁的無線電波已得知我們的存在,還知道我們地球人正在試圖同他們聯繫。托洛茨基堅信,地球同高度發達文明的接觸只會給我們帶來益處。綜上所述,托洛茨基認為,關於地外文明不存在只是因為他們沒向地球殖民的結論是毫無根據的。這裡還有另一個問題更具現實意義:外星人不為殖民目的而只為接觸的目的是否訪問過地球?!俄美科學家一致認為,在整個地球史上,外星人對地球的這種訪問不下一○○○○次。

  否認我們能同地外文明接觸的學者認為,想建立接觸的兩個文明,應處在大致相同的發展水平上和具有較接近的文明史,否則,他們之間的接觸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這些方面相貼近的可能性極小,因此兩個文明之間接觸的機率就更小。   實際上,存在智能懸殊的兩個文明,未必能更好地相互接觸。在高度發達的超級文明看來,我們地球人可能被視作某種類似昆蟲的生物,或被視為更低等動物,因此,他們未必對我們感興趣,進而對同我們的接觸採取漫不經心的態度。   科學家們在上述問題上的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問題在於,文明的發展取決於其什麼樣的年齡尺度?   俄羅斯天體物理學家卡爾達塞夫和拜拉坎天文台的米爾佐揚教授認為,文明之間的這種接觸可在比我們過去想像的文明年齡差距大得多的範圍內進行。這兩位科學家以我們地球技術文明發展史為例得出一個結論,無論是我們地球文明,還是其他地外文明,其發展都是跳躍式的。其實,我們地球人類的全部技術進步,只是最近一○○|二○○年內取得的,客觀地說,我們地球技術文明史也不過二○○年。從火的使用和車輪的發明為開端的過去幾千年的人類史,幾乎沒帶來什麼技術進步。假如把我們人類的技術發展和進步用一個曲線圖來描繪將是這樣的:水平軸線表示時間,垂直軸線表示人類技術進步的程度,圖中曲線看上去就是一條與水平軸線平行的很長的一條水平直線,只是到了最近二○○年來的最近區段,這條曲線才幾乎垂直上升。那麼,標誌人類技術進步的這條曲線還能保持這樣的速度繼續直線上升嗎?科學家們認為,不能。他們認為,再過一○○|一五○年,人類技術進步的這條曲線將達到自己的極值點。然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水平延伸。換言之,一○○|一五○年後,人類技術進步的頂峰黃金時代將到來,然後這種發展將停滯下來。人類處在這一發展水平上的時間將持續數千年,這時的人類還尚未為新的技術飛躍積蓄內能,即便是其他地外文明同樣也應出現類似情形。

  可見,發展史相差數萬年的文明,也可能同時處在幾乎同一個發展水平上,他們之間完全可以相互溝通並建立聯繫和接觸。簡言之,我們完全能同比我們古老一○○○○年的其他文明進行接觸,請勿擔心,他們是不會把我們當作小昆蟲抓起來的。由此可得出一個結論,宇宙文明之間的年齡障礙並非那麼嚴酷,這一年齡障礙可能長達數千年,然而,這卻能使兩個文明在時間上接觸的機遇和條件增加數倍。   俄羅斯學者卡爾達塞夫說:今天,射電天文學方法向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證據:在星際介子中只發現幾乎無處不有的有機化合物。我們每年都能發現處於演化過程的更新和更複雜的分子化合物。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絕對證據懷疑那些能產生生命的原始物質的大量存在。但迄今為止,產生生命的機理還尚未搞清,不過,將積累的全部現代生物學資料綜合後證明,生命的出現是一種有嚴格規律性的理化過程試圖證明由於原子和分子的偶然相撞的結果而形成生命細胞的機率是很小的嘗試,是根本無法讓人接受的。

  列.馬特維因科教授認為,根據射電天文學資料,與舊觀念截然不同的是,構成生命所必需的許多複雜的化學成分,早在恆星和原始行星形成初期就已出現,甚至可能比它們出現得更早,換言之,構成生命的化學成分的出現甚至可能比恆星和行星誕生得還要早。如果上述結論得以證實,則意味著構成生命的物質不僅不是偶然出現或罕見的宇宙成分,相反,還是構成生命的原始成分,且比其他宇宙構成物出現得更早。   因此,綜合所積累的大量資料可得出一個結論,生命在宇宙中誕生的過程跟數十億顆天體誕生的過程一樣,是很有規律性的。而且,生命跟宇宙天體的誕生過程都是緊密相連和相互依賴的。所以,假如我們果真是宇宙孤子,那麼由此而引起的震驚遠遠大於對棲息著許多生物的宇宙的震驚。

  現在,我們研究一下渺無人煙宇宙論支持者提出的一個最嚴肅的新論據,不過,在這一論據中尚未確認我們是百分之百的宇宙孤子,但這一觀點的支持者認為,相距最近的住人星球之間的宇宙之遙如此之大,乃至這些住人星球上的文明永遠也無法征服。   托洛茨基據此寫道:這種文明能否顯示其宇宙奇蹟?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這種宇宙奇蹟猶如天體工程活動的副產品一樣只是偶然出現看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觀測到恆星的紅外線輻射異常,其亮度的週期變化及無線電輻射擾動等現象。雖然這些現象有可能是人為造成的,但很容易被誤解為自然原因。   換言之,我們還尚無明確劃分這些現象是人工來源還是天然來源的固定標準。所以,我們對所觀測到的現象劃定為天然來源的機率遠比劃定為人工來源的機率高數百萬倍,進而在我們尚未證實所有觀測到的現象是人工現象之前,就一直將其當成自然現象。   可以說,我們今天在宇宙中所觀測到的許多現象恰恰就是人工現象,只是尚未被我們所證實。所以我們不得不將其視為自然現象。在射電天文學的歷史上曾有過來自宇宙深處神秘信號的例證,但這神秘信號之謎迄今懸而未解。早在一九五九年,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研究人員通過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接收並記錄下一種來自宇宙的神秘信號。其後不久的一九六○年,美國便成立一個專門小組,其任務是定期收聽來自宇宙的信號。一九六一年初,該小組開始收聽金牛座恆星區的信號,因為該星座中的一顆恆星離我們最近,許多天文學家認為,這顆恆星可能擁有一個很像我們太陽系的行星系。開始接收後幾分鐘,便接收到一種相當清晰的電碼信號,間隔一段時間後,這種電碼信號開始減弱並逐漸消逝。科學家們認為,這種信號顯然是人工信號。   一九六八年,一個天文學家小組試圖探索地外文明,他們每隔一段時間便向廣漠的宇宙空間發射一組無線電脈衝信號。使天文學家驚異萬分的是,他們突然接收到對所發出的無線電脈衝信號的兩次回聲第一次回聲信號顯然是從地球電離層反射回來的,而第二次回聲信號是從電離層範圍以外的某個物體反射回來的,而且這第二次回聲信號是在天文學家的信號發出後間隔不同的時間後才收到的,這一現象使天文學家百思不得其解。   幾十年過去了,此謎仍懸而未解。前不久,英國天文學家德.柳寧突然產生一個新的構想:他繪製一幅軸線圖,把天文學家們向宇宙中發射的無線電脈衝信號點標定在這條軸線上。然後他又在另一幅軸線圖上標定出以不同的間隔時間從宇宙中反射回來的第二次回聲信號點,再將發出的信號和反射回的第二次回聲信號之間的時間差分別用點的形式標定在軸線圖上,通過比較使科學家們大為震驚:原來,標定的軸線圖恰恰是一個猶如我們從北半球看到的那個天空中的星圖。柳寧所繪製的軸線圖同現在的星圖相比只偏移了一點兒,這也就是星圖中天體位置變化的時空差。通過計算表明,柳寧所繪製的軸線圖正好是一幅一三○○○年前的星空圖,即一三○○○年前從我們地球北半球所能看到的星空。這難道又是數字的偶然巧合嗎?科學家們認為,這種偶然巧合的機率簡直小得驚人。   假如我們地球人掌握了遙距無線電通信技術,可能存在的超級文明就不會將無線電送進歷史博物館作文物了,而在我們現代科學尚不知曉的某種更小的範圍內進行交際。   俄羅斯科學家已證實,宇宙真空也就是物理真空,也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這一真空是由某些基本粒子組成的。如果我們使物理真空中的粒子裂變成最小的亞粒子,便能釋放出巨大的通信能,這種通信能可以以任何數量的能量充滿整個宇宙空間。俄羅斯科學家仔細研究了人類認識物質的各個階段,這些階段同物質存在的形式相吻合,即物質存在的形式分為九種,人類對物質的認識階段也分為九個階段。俄羅斯科學家認為,當今人類只認識了其中的六個低級階段,即物質存在的六種形式。目前,我們人類正處在對場和宏觀世界的認識階段,這個所謂宏觀世界是由電場、磁場、引力場(重力場)組成。電磁場屬於低級階段,是第五階段,屬於微觀世界。而尚未被人類認識的還有物質存在的另外三種超微結構即所謂壬世界、芬托世界和渺世界。科學家們基於這一理論認為,如果外星人借助壬世界、芬托世界和渺世界這三種超微場進行通信的話,我們就收聽不到外星人的通信信號了。   因此,根據上述推斷和尚未破解的宇宙回聲可以斷言,宇宙並非是智能生物沉默寡語的世界,這就像從前我們曾把大洋視作沉默寡語世界一樣,下如此斷言還為時尚早。   一九六一年,在美國舉行了一次世界天文學家會議,世界著名天文學家奧.斯特魯維、卡.薩甘、弗.德里克及其他天文學家雲集會議,他們經過長時間討論得出一個一致觀點:宇宙中有四○○○萬|五○○○萬顆文明星球在收聽我們地球的信號,那裡的地外文明正試圖同我們建立聯繫和進行接觸。   好吧!就讓那些懷疑論者去懷疑吧!也讓那些高度發達的地外文明依舊存在吧!我們總有一天會同他們建立無線電聯繫。然後,我們地球人類能否有一天也會征服把我們同其他文明分開的巨大的宇宙,同地外文明使者面對面地站在一起呢?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可以斷言,什克洛夫斯基教授搞錯了,他認為,到達離我們最近文明的距離將不超過六○○|九○○光年遠,再近也不過一○○光年、五○光年或二○光年遠。我們甚至還可以推斷,這個文明處在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比鄰星附近,它距離我們只有四光年遠。   四光年遠!要知道,地球人類發揮出自己全部的聰明才智和製造力才取得征服月球的最偉大的勝利,而地球跟月球相距不過一光秒,即30萬公里/秒。而到達我們宇宙智慧兄弟居住的星際和星系的宇宙之遙則為數十、數百、數千、數十萬、數百萬,乃至數十億光年遠。這一龐大的宇宙之遙簡直難以想像。人類何時才能征服這一宇宙之遙呢?有人認為,這是人類無法征服的宇宙之遙,因為它已超出宇宙智能生物的智能極限。大自然是擺在宇宙智能生物面前一個不可愈越的天然屏障。這一天然屏障就是光速,自然界中沒有任何東西能超過它。這已被相對論科學所證實。甚至這一觀點的支持者們推斷,人什麼時候學會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時,征服宇宙之遙才不成問題。假設人類能以近光速的速度飛抵中等距離的恆星,那麼這也僅僅猶如一隻蝸牛從地球向太陽爬行一樣地慢。   完成如此之遙的星際或星系旅行,是人的壽命所無法勝任的。目前已知,時間在近光速火箭上的流失速度無法比擬地慢於在行星表面的流失速度,例如,要想飛抵仙女座星雲,按照近光速飛船上航天員的時鐘則總共需要二十八年時間,但要從那裡返回地球,同樣得需要二十八年時間。當航天員返回地球時,地球上的時間已過去三○○○萬年。倘若飛抵牧夫座,對近光速飛船上的航天員來說則需要三十八年時間,對地球來說則已過去幾億年時間。   可見,這一征服宇宙之遙的星際旅行即便是不返回式的也永遠是幻想般的。在這段時間裡,地球上的進步早已向前飛躍許多,即便航天員在不久將來的某個時候從遙遠的宇宙彼岸帶回最新信息,它也早已過時,因為他們可能會帶回關於那顆星球才發明車輪的信息,然而這一信息對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來說已毫無價值。況且,地球上的人根本就無法同飛離地球的航天員進行聯繫,對地球上的人來說,作遙遠星際旅行的航天員甚至已不是原來當初的地球人,屆時他們再回到地球上時,已成為活文物了。當踏上宇宙遙遠征程的航天英雄們升空之前,地球上的人會以禮炮奏樂歡送,待他們返回地球時,卻成為被人們遺忘的可憐者,對誰都毫無用處,他們的命運不會比史前偶然殘留下來的猿人的命運更好。   著名學者弗里德曼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從數學上證明,宇宙並非是時間常量,而是變量。當時,弗里德曼把他的這些計算結果寄給愛因斯坦。時間不長,在一家學術雜誌上發表了愛因斯坦寫的一封公開信,信中寫道:我上述研究遭到批駁,我的計算是錯誤的,我認為,弗里德曼的計算結果是正確的,他使真理綻出新的曙光。   可見,光速並非是自然界中的速度極限。速度究竟有沒有極限?有的科學家認為,引力的運動速度是光速的數百萬倍。著名天文學家拉普拉斯認為,引力波的運動速度至少比光速大七|八倍。另一位學者普安卡雷則認為,引力波的速度至少比光速大十八倍。若照此計算,與任何自然規律都毫無矛盾的引力能完全可用於宇宙航行,而且未來的事業將首先是引力能航天業。屆時,便可向遙遠星空世界進行載人飛行,而且這種航天前景實際上是無限量的。   一九七五年,在俄羅斯的太陽城附近,曾發生一起與上述引力能航天事件類似的事件:一個叫亞歷山大的年輕人被劫持到一艘飛碟形飛船裡,也不知這艘飛船把他運到什麼地方,反正那是一片沃土,也像我們地球上一樣,不過在那裡行走比在地球上輕鬆自如得多,好像體重也減輕不少。亞歷山大是當地時間十九點被劫持走的,可是,當他被送回原處後已是當地時間二十二點三十分,這架飛碟上的一名乘員對他說:這次往返飛行只用了四十五分鐘。   從上述劫持案可得出一個結論,光速是速度的最高極限的觀念已很難讓人接受,同時也攻破了星際飛行否定論者的一個論據堡壘。   今天看來,無論是我們是宇宙孤子論的支持者的論據,還是星際飛行的否定論者的論據,都不能被視為無可辯駁的真理。因為UFO的現實存在可使我們得出一個結論,遙遠的星際飛行原則上是可行的,人類終究會抵達那些極遙遠的宇宙彼岸。   至於比我們發達數百萬年的宇宙中遙遠的超級文明,則我們沒有任何根據懷疑他們的存在,很可能對這些地外超級文明來說,星際飛行已是他們遠遠過去的發展階段了。想必,今天仍被我們稱為未解之謎的UFO,已是地外超級文明派遣來的帶有某種信號和使命的星際飛行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