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隨身智囊 不可思議的地理之旅

第43章 秦始皇墓為何未能挖掘?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一批工人在驪山之旁掘井時,發掘到一些赤陶人像碎片。這個偶然的發現,引起了考古學家的興趣,於是開始在這一地區進行發掘。雖然考古學家早就知道,在驪山周圍從事考古研究,一定會獲得豐碩的成果,他們卻完全沒有想到,會發現規模這麼宏偉的寶藏。   一九七四年,經過大規模的發掘,中國古代的雕塑藝術和軍事組織,終於清楚明白地展示在世人眼前。   最早發現的是一個大坑,東西長二百一十米,南北長六十米,呈長方形。考古學家在坑內發現了十一條平行坑道,其中約有六千個與真人真馬同樣大小的兵、馬俑。這些兵、馬俑,象徵地作保衛著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公元前約二五八年至公元前二一○年)的陵墓。萬里長城就是由秦始皇下令,將前代一段段城牆連接而成,用來防備北方侵略者的。

  這個大坑裡,總共超過三千二百個不戴帽的步兵俑,四個一列,站在九條坑道中,較窄的坑道,則只容得下二個一列。此外,還有弓箭手、弩手、軍官(可由其頭飾加以分辨出)、持矛者以及馬車御者的塑像。這裡發現的馬是陶俑,車卻全是真車。士兵手裡的劍、矛和弓箭不見了,是在公元前二○六年秦朝覆亡後給人盜走的,考古學家在現場只發掘到箭頭、弩機、矛頭和劍等銅製兵器的碎片。那些一身制服、大都披鎧甲的兵俑,平均高度約一百八十公分。這些栩栩如生的兵俑下半身堅實,但頭部、臂部和手部都是中空的。這些兵俑本來都塗上很鮮明的顏色,現在只留下淡淡的色痕。然而最難得的是,那麼多兵俑的面部表情,沒有一個是相同的。   一九七六年,在附近又發現了好幾個新坑。第二坑裡面儘是馬車和騎兵,而第三坑則看來像是司令部,其中有六十八個擔任指揮的精壯人員,坑裡有個雄赳赳的先鋒官陶俑,身長一百九十三公分,他的侍衛平均身長也有一百八十八公分。這種非比尋常的身材,也許象徵他們地位崇高。當時經仔細勘查還發現了第四坑,裡面空無一物,顯示這個坑裡的陶俑還沒有完成,如今仍在繼續進行,但直至一九八○年代初,尚無發掘秦始皇陵的具體計劃。

  根據歷史記載,秦始皇對死亡存有一種病態的畏懼。據說他在房舍萬間的皇宮裡,從沒有在同一個房間裡睡過兩夜,他害怕夜裡有冤鬼來向他索命。也許就是由於這種恐懼,使秦始皇勞民傷財,下令建造規模宏大的陵園,來容納他的墳墓和永遠保護他的陶俑大軍。   建築陵園當然費時曠日,工程浩大,勞民傷財。據公元前一四五年至公元前九十年的史家記載,建築陵園者共七十萬人,從事引流地下河道,挖掘墓室、廳堂和過道的工作。此外,還要建築圍牆和周長約一千四百米的中央土丘,為了使這座小丘看來更像座小山,上面種滿了多種樹木。墓室裡面放了不少寺院、宮殿的模型,渠道裡灌滿了以機械力驅使流動的水銀,象徵不斷流動的黃河、長江。銅製的巨大圓蓋,代表夜空,蓋著皇帝陵寢。儲油成池的長明燈,照耀陵寢。為了防止掠奪者潛入,陵寢內設置自動發射的強弓硬弩。

  工程進行期間,秦始皇在公元前二百一十年出巡四方,尋找長生不老之藥。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雖然他生前總怕被人謀害,卻是在出巡之際得病而終。他死時陵墓建築工程還沒有完成,陪他出巡的高官顯貴怕有人爭位,就把死訊盡量延遲發表。   秦是中國古時地名,位於中國西北,約今陝西和甘肅兩省。羸政於公元前二四六年三十歲時登基後,秦即成為當時強國之一。至公元前二三七年,羸政親理政事,隨即鎮壓專權用事的宦官趙高,接著領軍百萬餘眾,經連場大戰,征伐四方,消滅了各自稱雄的六國,併吞天下,史稱為蠶食諸侯。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羸政基本上統治了整個中國,他兼採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佈自己為秦朝的第一位皇帝,稱為始皇帝,後世子孫世代相承,遞稱二世、三世,以垂久遠。

  秦始皇左右不乏有才之輩,李斯即為其中一人。秦始皇在李斯輔佐下,訂下許多措施,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比如盡收天下兵器,銷毀鑄為金人與鐘鼎;令數千戶舊日的地主階級遷居咸陽,並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以利統治;統一度量衡、法律、文字、貨幣,甚至輪輾;塹山鎮谷,在全國各地,修築直道、馳道以及五尺道,以與全國偏遠地區加強聯繫。   秦始皇還驅使軍民將戰國時燕趙秦三國的長城予以修復,並加連接,而成古代留存至今的偉大建築萬里長城,防止北方蠻族入侵。長城東起華北瀕海的山海關,西迄甘肅的嘉峪關,全長六千餘公里。浩大艱鉅的連接工程歷時二十年,於公元前二二○年至二○○年完成。主理築城工程的是大將蒙恬,蒙恬曾率領秦軍,抗拒匈奴。從事築城工作的人至少有一百萬。累死的人死在哪裡就葬在哪裡,深埋於長城地基和城牆之內,祈望死者靈魂能平息北方冰雪神魔的怒氣。

  秦始皇的專制統治,勢力強大且有效率。但他死後不久,即發生激烈權爭,李斯失敗被捕,經嚴刑拷打後被斬。此時到處叛亂頻仍,中國又回到四分五裂的局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