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隨身智囊 不可思議的地理之旅

第26章 大津巴布韋之謎

  德國地質學家莫赫有一次在非洲南部遍佈灌叢的地帶一步步勉力前行,偶然發現了好些巨大的石牆遺跡,看來顯然是一座廢城。莫赫當時確信這座廢城不可能是當地非洲人所建,因為非洲黑人住的全是原始的泥築棚屋,這些遺跡稱津巴布韋(意思是石房子),是當地非洲人起的名字,所以莫赫心想,這些建築定屬從北方較先進社會來的人的傑作。但一八七一年發現這座廢城的莫赫完全猜錯了。這座使人印象深刻的花崗石城,的確是非洲黑人所建造的,因此今日廢城所在的國家名字由羅德西亞改為津巴布韋,實在再貼切不過了。   這座令人難以忘懷的廢城,屹立在津巴布韋東南一隅,近木提利魁河河谷盡頭,景色壯麗,長年蒼翠。這些頂部倒塌的石塊建築,散佈在廣達二十四公頃的土地上。其中俯瞰全城的建築物,是一座位於山頂的石砌圍城,因而有人稱之為衛城,不過這個名字並不適當,因為圍城不是用來防衛,而是讓人觀賞的。山下的河谷裡,一道圍牆圍繞九十二米長、六十四米寬的地方,在這地方一堵殘留的神殿牆壁屹立。在這兩座巨大遺跡之間,則佈滿很多較小的房舍遺址。

  附近居民並不知道這些巨大石塊建築群的歷史,令莫赫頗感困惑,他判斷這些石塊建築定是黃金貿易的副產物,因為根據基督教聖經有關示巴女王的記載,三○○○年前非洲某一處地方的黃金貿易非常發達,積聚的財富不可勝數,大津巴布韋很像是這地方了。後來有些專家也支持莫赫的說法,認為大津巴布韋是從埃及或腓尼基一類古文明社會請來建築師和熟練工人設計、建造的貿易站。雖然也有人反對莫赫等提出的說法,但十九世紀的廢墟研究專家都持一個幾乎一致的意見:當地班圖人的祖先,文化並不算發達,根本沒有能力設計和建造如此宏偉的建築。還有一個有趣的說法,說津巴布韋可能是所羅門王藏寶的地方。據傳說,這寶藏曾為大衛之子所羅門王的朝廷提供大量財富。

  但這非洲衛城真是基督出生前一○○○年建造的嗎?許多考古學家認為此說值得懷疑,尤其在蘇格蘭專家蘭德爾|麥基弗發表了有關廢城的研究結果後,數千年歷史的說法更站不住,他說這些石塊建築物只有幾百年歷史,而非幾千年,不是外地人而是當地非洲黑人建造的。這些研究結果本世紀初期公佈後,獲得英國考古學家卡頓.湯普森確認。他在一九二九年這樣寫道:搜集所有現存各方面證據,並予詳細研究調查後,尚未能找到一件證據,足以否定此為班圖人於中古時代所建之說。這個看法後來得到其他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證實,而且這個看法與有關班圖語系各民族的歷史傳聞符合。這些民族從現在叫做奈及利亞的非洲地區,逐漸向東南遷移,到基督紀元初某個時期,便佔據了非洲中部和南部。

  在沉積土層找到的一些物件,經過碳十四分析以鑒定年代,證明衛城山上最早的拓居活動,始於公元二或三世紀。到了一二○○年前後,這個地區受現今紹納人的祖先姆比雷人控制。姆比雷人是熟練的礦工、手藝人和商人,曾經建立一個組織完善的政治個體。那些花崗岩高牆,大概就是姆比雷人文化全盛時期建造的。神殿和圍牆則為較晚期的建築,至於其他房舍,似乎是以後兩三個世紀才增建的。   然而大津巴布韋這個繁榮昌盛的貿易和宗教中心,在什麼時候,又為了什麼緣故棄置呢?歷史學家研究過這地方的古今地理特徵,大致可以肯定在十六世紀初年,大津巴布韋居民已將這個地區的食物和木材資源全部用盡。大概由於連年乾旱,糧食歉收;或是數百年來過分耕種,土壤衰竭;甚至可能瘟疫流行,滅絕家畜野獸,居民無以為生。我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不管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大津巴布韋的三○○○多名民慢慢減少,遷往物產較豐、條件較好的地方去了。

  可是仍然有一樣事情令人百思不解。為什麼姆比雷人建築巨大建築物,要用花崗石而不用木料和泥土呢?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津巴布韋是個宗教中心,所有建築和設計,旨在顯示其重要地位。但更可能的是大津巴布韋為貿易中心,控制著西起馬塔貝萊蘭金礦區,東迄印度洋海岸之間的繁盛貿易。起初石牆大概是方便將山上露出地面的天然岩石接起來,作為畜欄;大部分石牆則造來增加聲威。向前來貿易的商旅炫耀當地居民的財勢。不管為了什麼目的,大津巴布韋人引人注目的建築才能,是不容置疑的,因為即使今天大津巴布韋一片荒涼,所有前去參觀的人對那些殘垣斷石的堅固與威勢,仍會驚歎不已。   津巴布韋遺址日後說不定還會露出更多秘密,因為這些屬於一個湮沒社會的遺跡,仍然充滿神秘,真相未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