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煙雲 文學種籽

第13章 新與舊

文學種籽 王鼎鈞 7915 2023-02-05
  文學創作貴乎創新,最忌守舊。什麼叫做舊?有人說凡是已經寫出來的作品都是舊的,只有那還沒有創作出來的東西才是新的。也有人說,那沒有被人模仿過的作品才是新的,一經輾轉模仿便不免陳陳相因。這些說法都未免太嚴格,那還沒有創作出來的東西還沒有成為作品,無法觀察它的新舊,而作品,一經創作完成,只要它夠好,自會有許多作家受它吸引,學它的樣子,偉大的作品甚至能左右文風,形成時尚,就是所謂獨領風騷。   新作品應該是業已創作完成的作品,它之所以新,並不是由於別人不曾模仿它,而是由於它沒有或者幾乎沒有模仿別人。新不新向前比古人,不是向後比來者。新之可貴,在乎它增加了文學的總成果。用數字來表現,假定一國文學的總成果現在是一百,此時有一位作家能夠創新,則該國文學的總成果馬上增加為一百零一,如果沒有人創新,則大家寫來寫去其總成果仍為一百。中國文學史記述漢賦、唐詩、宋詞,西洋文學史記述古典、浪漫、寫實,都是從總成果著眼。近世難道沒有人用古典手法?當然也有。

  漢賦唐詩、古典浪漫都是文學的大潮流,作家並不一定要掀起這種大潮流才算創新,小處著眼,作家無處不在推陳出新、因新得新。在莎士比亞的劇本裏面,李爾王失位出走,十分狼狽,有人看見了他,驚問那不是國王嗎?李爾王昂然回答每一寸都是國王,這句話是莎翁的創作。後來好萊塢為性感明星瑪麗蓮‧夢露宣傳,說她每一寸都是女人,這是模仿,如果我們也形容漢武帝唐太宗每一寸都是君王那就是因襲或抄襲。作家時時刻刻都在努力擺脫因襲,跳出模仿,從事創作,這是推陳出新。作家的嘗試也許會失敗,即使他失敗了,別的作家也可能從他的不成熟的作品裏得到啟發,以他的作品為綠肥,成功的培育出新種來,這是因新得新。由於推陳出新之必須,因新得新之可能,所以許多人都鼓勵創新,甚至寧願忍受勇於創新所造成的一時的破壞與混亂。中國俗諺有文從胡說起,從這個角度看就不是胡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偷是鼓勵因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卻可能是鼓勵創作。

  創新有沒有方法呢?有一個學畫的朋友努力想有與眾不同的風格,弄得廢寢忘食。有一天,他去拜訪他的老師討論這個問題。他的老師說:如果你學我的畫,我有辦法教你,如果你想自成一派,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因為創新是沒有方法的。我想有很多人贊成這位老師的說法,創新如果有方法,人人如法炮製,豈不都成了一代宗師?不過也不能把事情看得太死,方法是一回事,使用那方法的人能有多高的造詣是另一回事,方法能使人成為射手,不一定成為神射手,但是神射手也曾和射手一同受訓。我說過寫作好比燒瓷器,方法是公開的,但是有的師傅燒出來的瓷器特別精美。不僅此也,燒瓷器還有所謂窯變,這一窯瓷器燒出來走了樣,出現了變體,好得出奇,珍貴無比,到底為什麼,誰也說不出原因來,你想使同樣的情況再出現一次嗎?簡直不可能!窯變沒有方法,燒瓷器有方法,而窯變是因燒瓷器才出現的。文學創作的方法大概也是如此,所以,如果有人說創新也有方法,我們不妨聽聽。

  我在《靈感》中介紹過一本書:美國教育家奧斯朋寫的《實用想像學》。這本書反覆說明創新的方法。它說的創新本是指工業發明,但是它說,工業發明與文學創作其理相通,兩者都是一種設計,因之,文學創作的訓練可以幫助工業產品發明新的設計,反過來說,工業發明的方法也可以使文學的產品更新。他的主張似乎呆板無趣,可是並非完全不值一顧。在他提出來的諸般方法之中,最有用的一個是增加法。 ‧增加法   增加是在前人已有的作品裏增添一些成分。《十日談》裏面有一個故事,大意是說,某人養了一隻鷹,那隻鷹是他僅有的財產。有一個孩子非常喜歡這隻鷹,希望能據為己有,晝夜思念,得了重病。孩子的父親在了解孩子的心思之後,就去拜訪鷹的主人,希望能把鷹弄到自己家裏來。卻不料鷹的主人見貴客臨門,殷勤接待,在沒有弄清楚客人的來意之前,把那隻鷹殺掉做了晚餐的主菜。歐‧亨利的短篇小說《聖誕禮物》似乎是以這個故事為藍本而有所增加。在《聖誕禮物》裏面,妻子悄悄地賣掉了一頭長髮,給丈夫買一根錶鍊,而丈夫已悄悄地賣掉了錶,給妻子買一把漂亮的梳子。在《十日談》的那個故事裏,是單方面的善意,單方面的錯誤,使另一方失望。在《聖誕禮物》裏,甲乙雙方互取互予,雙方都充滿善意,也都做錯了事,雙方的善意完全落空。這樣,《聖誕禮物》有它自己的創意。

  中外都有試妻的故事:丈夫遠遊四方,現在回來了,要試試妻子是否貞潔。評劇的《武家坡》和《汾河灣》,故事架構幾乎相同,男主角的名字一個叫薛平貴,一個叫薛仁貴,又何其近似。《武家坡》是單純的夫妻重逢,到了《汾河灣》,在夫妻之外增添了一個兒子:兒子長大了,卻從未與父親謀面,夫妻重逢之外加了父子乍逢,就是一出新戲。 ‧延長法   延長實在是增加的另一示例,它利用一個眾人熟知的故事,加以改寫,卻不照原來的樣子結束,故意加續一段,這一段才是作者匠心所在。讀了延長的部分,我們頓覺畫龍點睛,故事有新的生命。浪子回頭是怎麼一回事,家喻戶曉:一個家庭裏面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分得家產,全都變賣了,到外面去享樂遊蕩,後來錢花光了,在外面吃了許多苦,大徹大悟,毅然回家向父親痛苦悔罪。耶穌當年講述這個故事,用意是勸人勇於悔改。這個故事幾乎人人知道,可是回家以後有一件事人人不知道,只有一位小說家知道,他說大兒子回家之日正是二兒子吵著要分家之時,二兒子也要挾資遠遊,一如當年乃兄所為。大兒子以自己的經驗勸告弟弟,弟弟完全不聽。經他這麼延長了一段兒,故事似乎完全不同了!

  我在《開放的人生》裏處理過一個古老的傳說。據說某國國王日理萬機,仍然下決心要探討生命的意義;學者替他寫出結論來,他沒有時間讀。他在老病垂危之時要求一位年老的哲學家用一句話說出生命的意義何在,據說這位哲學家在國王耳旁輕輕的說:生命就是一個靈魂來到世界上受苦,然後死亡。這個故事很好,可惜結尾黯淡,我特地加以延長,說是這個記載遺漏了一些重要的字句,那位年老哲學家向國王報告的全文下面還有:由於這個人的努力,他受過的苦後人不必再受。經過延長後,故事對人生的態度轉為積極,所反映出來的人生經驗也比較完整。   當我還在教書的時候,有一次和幾位同學談到寫作材料,談到民間故事。我說有人認為太陽是丈夫,月亮是妻子,夫婦倆本來在一起。不知怎麼月亮變了心,和太陽分開了,後來,月亮又回心轉意,想和太陽言歸於好,可是太陽不肯,總是躲,太陽躲,月亮追,千秋萬世,一如我們所見。有一位同學說:總有一天,月亮追累了,認為再追下去不值得。如果有那麼一天,月亮停止不動,地球上會發生一些什麼變化?我馬上告訴他:你已經有材料可寫了,先寫傳說,把傳說當作事實寫,然後續上你的想像,把想像也當作是已經發生的事實。

‧合併法   合併也可以列為增加法的一個項目。就像兩種動物交配可以產生新品種一樣,從兩部作品中分別取出一部分來,加以融合,可以寫成新的作品。例如,有這麼一篇散文:作者說他是一個教員,教了二十年的語文,每年都要在課堂上講朱自清的《背影》,每次講授《背影》的時候都想起自己的父親。在他的心幕上也有父親的背影存在。當年他望著父親的背影時有一個女孩子迎面走來,嫣然一笑,所以父親的背影之旁還有一張女孩的臉,背影是佝僂的,灰暗的,臉是紅潤的,嬌嫩的。起初,在他心幕上,這張臉十分清晰,在畫面上最為醒目,後來自己年事漸長,閱世漸深,那張臉就逐漸變淡,背影就越來越凸出,像木刻,像浮雕,最後成了一尊銅像。很顯然,這篇散文的內容是《背影》加上人面桃花,借兩者的對比和消長寫出較為複雜的人生經驗。《背影》和人面桃花都是獨奏,綜合之後就有了和聲。

  有很多人改寫過《國王的新衣》。其中一篇說,那個國王身旁有個奸臣。裁縫為國王縫製一套看不見的新衣,乃是那個奸臣導演的把戲,他要國王喪失尊嚴,使國人認為國王身心失去正常,不能治國。那奸臣暗中命令所有的人都承認赤身露體的國王穿著華麗的新裝。那個國王也不傻,他察覺了奸臣的計謀,索性將計就計看看朝野上下誰是忠心的人。最後,當一個孩子大聲指出國王裸體時,國王並沒有逃走,而是把那個孩子抱進宮裏,慨嘆只有孩子對他誠實。我相信這就是《國王的新衣》加上指鹿為馬合成的故事。   另一篇《國王的新衣》說,國王是個斷去一臂的殘者,他召裁縫來製新衣,第一個裁縫給他做的衣服只有一隻袖子,他把裁縫殺了,第二個裁縫給他做了兩隻袖子,他也把這個裁縫殺了。於是再也沒有裁縫敢給國王做衣服了,裁縫都逃掉了,躲藏起來了,於是國王只好赤身露體。讀了這篇作品立時聯想到另一個故事:有一個皇帝召畫工為他畫像。這皇帝的一隻眼睛瞎了。第一個畫家畫出皇帝的兩隻眼睛不一樣,被他殺死了。第二個畫工把皇帝的兩隻眼睛都畫得炯炯有神,也被他殺死,於是第三個畫工只好要求替皇帝畫一幅側像,把那只壞眼隱藏起來。原有的《國王的新衣》和《皇帝的畫像》都比較單薄,合成一篇新作以後意義就豐富得多了。

‧變造法   這個方法和增加不同。增加法還相當借重舊有作品的形,變造則特別偏重舊有作品的神,所以更接近創造。《新約》記載耶穌誕生,國王得到密報說新王降世,就下令殺死城中所有初生的嬰兒以鞏固自己的王位。國王不知耶穌已由父母帶著逃出城外,以為問題解決,不再追究,城市的那些嬰兒等於替耶穌死了,這個替死的故事不知被多少作家變造過。我還記得有一部電影,說是外太空有兩隻黑猿駕著太空船來到地球,地球上的科學家把它們拘禁起來加以研究。這兩隻黑猿是一對夫婦,它們在地球上生了孩子。這時,有一位科學家查出來黑猿的後代將在幾千年後統治人類。為了截斷歷史,這個科學家決定一一殺死它們。母猿帶著小猿逃,科學家拿著手槍在後面追,幾經波折之後追到馬戲團裏,科學家才把小猿打死。他不知道馬戲團裏有一隻猿猴也生了孩子,他打死的乃是馬戲團的小動物,他真正追殺的對象卻由馬戲團帶著飄洋過海遠走高飛了。這部電影的故事就是《新約》中替死故事的變造。

  中國也有替死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也許是《趙氏孤兒》。春秋時晉國權臣屠岸賈殺趙盾全家,並搜捕新出生的孤兒趙武。趙家門客公孫杵臼恰巧也生了一個孩子,他為了營救趙武,就用自己的孩子頂替。屠岸賈殺掉了公孫杵臼的孩子,以為業已斬草除根,不知真正的趙武由趙家的另一位門客程嬰祕密撫養。趙武長大以後為國除奸,為父母報仇,殺死了屠岸賈。這個故事傳到歐洲,頗受歡迎。我們當然不會說《趙氏孤兒》是《新約》中的替死故事的變造,但是,我們若要研究變造法,最好比較一下這兩個故事。   若干年前我讀到一本翻譯過來的小說,書中描寫某位部長被捕下獄,堅不認罪。書中描寫人的心理及其人生哲學頗為獨到。這個下臺的部長面對審判者戰鬥了多天以後,他忽然有一種覺悟,他告訴自己,他這樣艱苦奮鬥是為了證明自己無罪,可是倘若他自己無罪,控他入罪的機構就犯了錯誤,他是在全力證明別人犯了錯,這樣算不得一個對組織忠誠的人。這樣想通了以後,他就在公審臺上不再為自己辯護,俯首承認叛國。這個結局對我狠狠地撞擊了一下,使我產生很多感想。在全面的高壓之下,一個人無法逃於天地之間,他只好勉強去符合那社會的標準,即使那標準會害死他。中國古代的忠臣在含冤莫白的時候不是還要說天皇聖明,臣罪當誅嗎?從前,大家庭裏的小媳婦在投水懸梁之前,不是還要祈求上蒼再給她丈夫一個好妻子嗎?那個部長的最後決定若不可解而其實可解。

‧倒置法   倒置是改變業已形成的順序。在現代文學作品裏面,時間順序的交錯顛倒是一大特色,這是每一位愛好文學的人早已注意到的事,這裏不再多說。我願提醒有志寫作的人,倒置法的用武之地決非僅限作品中的時間。杜甫夢見了李白,明明是杜對李有感情,可是杜甫卻說這是李白對他有感情才走進他的夢裏來。這未嘗不可看作是一次倒置,經此顛倒,更見出杜對李感情的深厚。   倒置法使我想起我看過的兩部小說。其中一部描寫一件冤獄,大部分篇幅寫法庭審判的場面。本來在法庭上檢察官是原告,受審者是被告,那位小說家卻用皮裏陽秋的筆法,使檢察官成了被告,受審者成了原告,而小說家心目中的法官,就是讀者。另一部小說描寫一個新到任的排長率領全排擔任戰地勤務,本來他是領導者,士兵是被領導者,可是排長年輕初任,缺乏毅力和經驗,倒是排上那些老兵見多識廣,足智多謀,身在生死之地也顧不得禮數分寸,處處主動,表面上是排長領導士兵,骨子裏是士兵領導排長。這兩部小說的手法值得在此處稱道。   若干年前,臺灣最流行的題材是本省小姐和外省男士相親成婚。當時某電影公司的主持人尋找新的題材,周咨博訪,對我有一次約談,我曾建議拍外省小姐嫁給本省男士。那時我並不知道有什麼倒置法,只是覺得這個題材不落俗套,對電影工作者有挑戰性。那家電影公司沒有採納我的建議,十年之後,物換星移,有人所見略同,外省新娘本省郎的故事才登上銀幕。   不知有多少作品用延擱推動故事情節。長程的公共汽車忽然拋錨了,全車乘客進退兩難,於是發生了本來不會發生的事情。這並非唯一的方法,在另一些作品裏,事件在飛馳的火車上或接近音速的噴射機裏進行,某些人必須趁飛機正在飛、火車正在開的時候達到某種目的。不知有多少作品用悲愴的調子處理死亡,這也並非唯一的方法,在另一些作品裏,有人把死亡寫成喜劇或鬧劇。大家都說母豬很醜,是不是?但是有一個法國作家發掘出豬的美來。電影是一種連續活動的畫面是不是?偏有人發明了停格,讓畫面突然變成呆照。我們是否可以把這些都歸入倒置法?   增加、延長、合併、變造、倒置,都是奧斯朋提出來的創造方法,這些方法不僅能幫助組合材料,也能幫助修辭:一天開門八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散文。這是增加法;所有的歇後語都用延長法;紅白喜事一詞來自合併法;舊詩詩法的奪胎換骨大半是變造法;親朋無一字(無即是有,有災難);老病有孤舟(有即是無,無歸宿)是倒置法。奧斯朋還舉出一個刪減法,我向文學中找例證,例證不多。倒是有一個小故事:某人納妾,他的太太寫一首打油詩:恭喜郎君又有她,儂今洗手不當家,開門諸事都交代,柴米油鹽醬與茶。末句刪減一物,據說是留下醋給自己吃,刪得好,相當幽默。   如果把奧斯朋的創造方法用於文學,要注意避免侵犯他人的權益,更要了解他列舉的方法還嫌不夠。想想文學的特質,我敢說文學作品創新的方法,還可以增加兩項: ‧荒謬   荒謬的意思是離了譜。譜是已有的成規,離了譜是打破成規,所以荒謬可能創新。文學作家多半洞明世事,練達人情而後表現人生,文章內容講求入情入理,久而久之,受情理局限,難免演為陳套。荒謬是脫出陳套的方法之一。   要怎樣才算荒謬呢?就我涉獵所及,現在作家曾經大量使用一種方法:作品內容超出日常行為規範。人在外界某一事物的刺激下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有公認的共同模式,例如母親死了,兒子悲痛,他會哭泣,他要守靈,他要一個人清靜獨處,可是加繆在《異鄉人》裏面不是這麼寫的,他的寫法很荒謬。我還讀過現代中國一位作家的短篇,故事大意是,一個男孩的生命紋特別短,看手相的人說他短命,他整天望著掌心發呆。有一天,他坐在澡盆裏看他的生命紋,看了很久,家人見他一直不出浴室,不知他幹什麼,卻不料他用父親刮胡子的刀片從生命紋的盡頭往下割,往下延長,一直割到手腕,死了。這個結局令人悚慄,這個寫法可能前無古人。   荒謬的另一手法是超出自然律。成語有一句年光倒流,言下之意在說即使或如果。要是你真的這麼寫下去:老翁還原為嬰兒,子彈從陣亡將士身體裏退出來,那就超出了自然律,不可能有那樣的事發生,但是文學的內容可以是超自然的,一個漁翁從海裏撈起一隻瓶子來,打開一看,瓶口冒出一縷輕煙,輕煙凝成巨人,巨人要吃掉漁翁。天下哪有這種事,這是神話,神話不是事實,然而神話可能是文學。呼龍耕煙種瑤草是真的嗎?不是,然而是好詩。一個女孩子掉進海裏淹死了,她的靈魂化成一隻鳥,這種鳥世世代代都銜著小石子去填海。這是真的嗎?當然不是,然而這是多麼好的題材!大象生了懷鄉病,要有人說印度話給它聽才會痊癒;修斯博士永遠戴著帽子,如果他摘下帽子,頭上會立刻再生出一頂帽子來。諸如此類,俱可作如是觀! ‧新解釋   作家在表現人生的時候同時解釋了人生,人生中的同一現象,經不同的作家加以不同的解釋,就分別寫出不相同的文章。在這裏,解釋一詞有獨特的含義,它並不是像文選的注解那樣附屬於作品之內。要說明作品這一微妙的作用,還是舉些例子。   一、《汾河灣》裏面的薛仁貴怎會殺傷他兒子薛丁山?舊有的說法是,薛丁山那時在河邊打雁,忽然刮起一陣妖風,有一隻怪獸向丁山撲去,仁貴恰於此時來到。為了救人,仁貴抽箭便射,卻不料射中了自己的兒子。薛仁貴的仇敵在死後陰魂不散,伺機報復,故意引導仁貴誤射。這是舊劇《汾河灣》對仁貴傷子一事所作的解釋。增加法裏談到的話劇則不然,那個劇本把景從河邊改到寒窯之內,讓狐疑滿腹的薛仁貴從太太的床底下發現一雙男人的鞋子,他以為這是妻子不貞的物證,而丁山出現,順理成章的成了仁貴眼中的嫌犯,十八年前薛仁貴投軍別窯的時候,丁山尚在母腹之中,現在兩個男子漢猝然相遇,互相敵視,大打出手,結果釀成血案。這個劇本幾乎想用兒子為了母親嫉妒父親,父親為了妻子嫉妒兒子來解釋這一場衝突,新的解釋產生新的作品。   五餅二魚是耶穌所行的重要神跡之一。當年耶穌登山布道,聽眾有五千人之多,到了應該吃飯的時候大家才發現缺乏食物,只有門徒能拿出五個餅乾和兩條魚。耶穌祝謝了,用手掰餅分給眾人,那幾張餅一直掰不完,好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結果五千人都吃飽了。有文學創作經驗的人大都承認這個題材很難處理。有人獨出心裁,另辟蹊徑,在他筆下,追隨聽講的五千人中有很多人裹糧而來,這些人自己有餅吃不完,卻捨不得分給兩手空空的人。耶穌以一篇漂亮的演講號召無私,接著以身作則,把他和門徒僅有的五張餅、兩條魚分給大眾,哪怕是每人僅有一小片也好。眾人在感動之下,競相仿效,有無相通,盡得一飽。這就是對五餅二魚使五千人吃飽進一新解。   從前,我們家鄉的人說,你若在七夕觀星,最後可以看見牛郎渡過銀河和織女相會。每年那個天階夜色涼如水的晚上,多少癡男怨女通宵不寐,專心望著河東河西,寄托一腔哀艷。第二天,有人宣布,他昨夜果然看見雙星會合。這事怎麼解釋?為了引人注意而說謊?牽牛織女有靈?後來我找到一個解釋:觀星的人因疲勞過度看花了眼、產生了幻覺。第二天他的眼睛奇痛,可是他十分興奮。他之所以興奮當然是他私人的理由。我甚至想像他後來瞎了眼,但猶時常津津樂道當年所見的奇景。   詩人擅長對舊事物作新解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其一,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也可以當作新解釋看。   創新如果有方法,方法大概就是如此。但是寫出這種方法的人和讀到這些方法的人都不應該滿足,真正的新題材、新構想,還是要來自人生中的新發現。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生是文學創作的源頭活水!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