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煙雲 文學種籽

第4章 語文功能

文學種籽 王鼎鈞 5296 2023-02-05
  語文是一種工具,凡工具都有它的功能,它的功能也都有一個限度。譬如寫字,要用紙筆,什麼時候用生紙,什麼時候用熟紙,什麼時候用硬毫,什麼時候用軟毫,書法家完全明白;譬如打仗,要用槍炮,什麼情形之下步槍射擊,什麼情形之下機槍射擊,什麼情形之下槍榴彈,什麼情形之下迫擊炮,指揮官成竹在胸。作家寫作要用文字,文字能為他做什麼?   文字的第一種功能是記錄。你大概聽說過世上最好的記性是一支鉛筆。在中國有一個說法是:發明文字是為了代替結繩記事。結繩記事的方法據說是,發生了事情就在繩上打結,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這個辦法當然不行。南美的印第安人也用結繩記事,我在祕魯的博物館裡見過殘件,一把繩子像花蕊輻射開來,每根繩子上面都有幾個結,專家說,此物相當於中國的算盤,專記數字,大概人的記憶力對數字最沒有辦法,特別需要符號幫助。結繩計數的功能有限,你無法想像它怎樣記下十萬個電話號碼,當然,有十萬個電話號碼的社會必定會有文字,如果沒有文字又怎樣發明電話?文字的重要,記述功能的重要,於此可見。

  在這裡,我們不談電話號碼簿,不談動物學大辭典,不談科學實驗報告,只就文學範圍以內探討記錄。散文的體裁包含記敘文,大家都說日記、傳記、遊記都屬記敘之列。誠然不錯,不過日記、傳記、遊記大都不是純粹的記錄,只是記錄的成分多一些,要想發現、分析這記錄的成分,必先明白什麼是純粹記敘文,必先觀察、分析純粹的記敘文。這樣的文章那裡找?也許最方便的地方是報紙。   報紙報導新聞,有所謂純淨新聞。記者寫純淨新聞,必須置身事外,不動感情,濾除意見,非常客觀。新聞事業認為新聞報導必須真實公正,要真實公正必須冷靜客觀,要做到冷靜客觀,記者筆下的文字必須純淨,必須不染色,必須防止情緒和意見滲入。否則,記者筆下的事實就要扭曲、變形,與真正的事實不符。情人眼裡出西施,西施一旦移情別戀,又成了蛇蝎,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尊敬一個男人,稱他為那位君子,那位先生,有一天憎惡他,又可以稱他為那個傢伙,那個壞蛋,他又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男人?西施、蛇蝎、君子、壞蛋,都染了色,都只能代表一種情緒一種意見,看不出真正的事實來。現在,純淨新聞在理論上稍居下風,不過記者仍以寫這種新聞為基本訓練和職業的特徵。

  新聞記者所受的文字訓練常為人津津樂道。一位記者寫立法院開會審查某一議案,某某委員竟未出席,總編輯問他:你為什麼用這個竟字?你是不是認為他應該出席?倘若如此,你可另外寫一篇短評。說完,提筆把竟字勾去。報導聯考生棄權缺席的人數,不宜說有三千人之多,也不宜說不過三千人而已,三千人就是三千人。報導一個經商失敗的人死了,只能說身旁有安眠藥的空瓶一個,不能說他服安眠藥自殺,除非法醫驗屍之後如此宣布。在香港,一個提琴手失業了,站在行人道上演奏並接受報酬,報紙說他流落街頭,他到法院告報館誹謗,結果報館敗訴,因為法官認為流落一詞含有惡意。   惟有用這樣嚴格的態度控制文字,才可以做到忠於事實,寫出純粹的記敘文。為了完全了解文字的功能,作家應該做這實驗,而這種能力,在創作的時候,尤其在寫小說或劇本的時候,也常常用得著。寫實主義的大師曾經主張,作家的工作應該像科學家一樣,作品完成之後即脫離作家,其中完全沒有作家的人格。提出這一主張的人並未能夠完全實踐自己的主張,就文學論文學,也沒有徹底奉行的必要,但是有時候,在某一部作品的某一部分,為了造成某種效果,這種能力可以為作品添一姿采。有一部小說的主角是醫生,可是他在診病的時候完全不像個醫生,作者忘了,醫生在討論病情的時候所用的語言也是十分純淨的。

  文字的第二種功能是論斷。它和前面所說的記錄幾乎相反:一個純潔,一個染色;一個客觀,一個主觀;一個使人知道,一個使人贊同;一個寫外在事物,一個寫內心主張。   什麼是論斷呢?且看那個斷字,斷是一種分辨,一種決定,一種選擇。法官判案叫做斷,他要分辨是非,決定誰對誰錯;記錄,純粹的記錄,只有是真是假的問題,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它像是法庭上的書記。法官判案不是要客觀公正嗎?怎能說斷要主觀?在法庭上,原告被告各執一詞,都很主觀,法官在原告被告之外、之上,不偏袒任何一方,但是法官仍在法律之下,在政治制度之下,政治制度若不同,法律也不同,法官的見解、決定也不同。   觀察語文論斷的功能,最方便的,是重溫一些格言,要人家怎樣待你,先怎樣待人,這句話代表一種決定。說這句話的人希望別人舉手贊成,他用這句話做標準,去判斷別人的行為是對是錯。而這句話是對是錯,也常常引起別人的論斷。先送貨到家,再分期付款,就代表相反的決定。它的句式應該是做人處世要像分期付款買東西,先讓他們把貨送來。這句話也可以成為一個標準,去判斷別人的行為。而這句話也同樣可能引起別人的反對。如果作記錄,寫成:耶穌說過,要人家怎麼待你,先怎樣待人。它可能引起的爭論是耶穌到底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記錄是真是假。只有引用耶穌的話去規範人生,才涉入論斷的層次。

  儲蓄金錢的人很聰明,儲蓄時間的人是傻子。所謂儲蓄時間,是指荒廢時間,不加利用。不用說,第一個儲蓄是用本義,第二個儲蓄要用引申義。聰明和傻子兩個詞毫不客氣地染了色,褒貶分明。但是天天在北窗下多睡午覺的陶淵明,大概不承認自己的智力遠遜別人。鼓勵投資和消費的經濟學者未必肯稱讚守財奴。有人在看過《格言大全》之後說:怎麼有許多格言彼此衝突?他發現了論斷語句的主觀色彩。這正是論斷的作用:它要建立一點什麼,肯定一些什麼,同時排斥一點什麼,否定一點什麼。   我們可以發現,有些語句是沒有排他性的。一個衣著樸素的人,帶著鮮花,從細雨中走過,在墓地徘徊。故鄉的河不大,但是有娟秀的面貌,它似乎是錦緞織成的腰帶,而田野就是臥著的女郎。這樣的句子願意和別的句子並用而不相害。從前有一位名士,生逢亂世,他從未說過一句論斷的話,未曾得罪別人。而現代著名的雜文作家出言像利刃,兩者都深曉語言的性能而長於使用。說孟母三遷的故事是敘述,不要跟殺豬的屠戶做鄰居是論斷,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花紅似火是描寫。敘述可能引起論斷,描寫可能包藏論斷(例如認為有山有水的地方最宜安家),然而都不是論斷的本身。

  作家有正義感,能明辨是非,他的內在語言當然有豐富的論斷語句,至於外在語言,他有時要寫論文或雜文。在小說和戲劇裡面,人物對話可能有講理、吵架、辯論、講道、訓話的時候。在抒情寫景中本不宜有論斷式的語句摻入,但是這個規矩已逐漸打破。抒情寫景所用的語句,在較低的抽象層次上進行,論斷的抽象層次較高,偶爾雜用,能使讀者眼界擴大,感慨加深,如看風景,爬到高處眺望一番再回到地面細賞。康橋本來就是劍橋,這是後來才弄清楚的。劍橋大學對英國文化的意義,則為高中以後讀閒書時獲取的啟示。閒書真是不可不讀,雖然讀多了難免雜念紛紛,考不上大學。教育就是這麼複雜這麼矛盾。不幸而考不上大學也不是太了不起的事情,因為科舉落第的人當中也往往有些大智大慧,如浩瀚淵博的王國維。這段話由低抽象層次開始,越說越高,到教育複雜矛盾一句為最高點,然後一級級下降,讀來跟走過一座拱形大橋的經驗差不多。黑衣人早就逗著引著秋秋,要引起秋秋的注意,此時猶不迭地喊著他。大約愛得到別人歡迎的人,也有這樣一顆虛榮心,也要得小孩子的歡迎最後兩句升上去低頭觀照前面三句,特別有滋味。

  文字還有一種功能:描寫。描和寫本來指畫畫兒,現在作家用文字作畫,把人、物、情、景寫得歷歷如繪。這種功能,論斷固然沒有,記錄也不成。論斷著重義理,忽略形相,捉到了魚就不要捉魚用的竹簍子。記錄太注重有形的、可以實指的外表,達不到精神韻味,有畫虎畫皮的嫌疑。描寫所製作的文字畫,是畫虎畫骨,畫竹未必似竹,是人、物、情、景先進入作家心中,再由心中流入筆底,融合了作家的感情氣質抱負識見,成為他所創造的人物情景。米芾畫的山水,自成一家,人稱米家雲山,在文學界,也有某某人筆下的台北、某某人筆下的香港,跟別人寫的台北、香港不同。   描寫,大半寫作者的眼睛觀察到的景象,可以叫做視覺描寫。此外,心理描寫也很重要,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文章也描寫聽覺、味覺、嗅覺甚至觸覺。一篇小說寫獵人穿著黑衣服,在黑夜裡進入黑森林去打一隻黑鳥,我們也走進了那個黑森林,其實我們眼底只有鉛字。一篇散文寫清晨帶露的竹葉有細細的清香,我們也聞見了那香味,雖然我們實際上聞到的只有油墨。讀客去茶甘留舌本,我們舌底生津,讀車走雷聲語未通,我們耳鼓發脹。一位盲聾作家說,他也到音樂會去過,坐在位子上,扶著把手,音樂響起來,他的手感到那輕微的、有韻律的震顫,那震顫也傳到了我們的身上。這麼說,作家所描寫的,比畫家要廣泛,他不只是在畫畫兒,描寫一詞的含義引申得更長了。

  描寫所用的語文,更具體,更精細,張力和密度都超過記錄、論斷,用一位批評家的話來形容,叫做調門兒拔高。有一位作家形容香港,她說:海灣裡有這麼一個地方,有的是密密層層的人,密密層層的燈,密密層層的耀眼的貨品然而這燈與人與貨之外,還有那凄清的天與海,無邊的荒涼,無邊的恐怖。這可不是記錄,這是描寫。這位女作家形容香港的男孩子:總是非常合身裁剪的衣服,襯著瘦高的身材,真是令人心疼的削瘦,臉上峻薄的線條,思想極快捷似的這類時髦漂亮的男孩,不知怎麼很有種薄倖的感覺,絕不能天長地久。這不是議論,這是描寫。這段描寫香港男孩的文章好極,老實說,台北有很多青年也屬這一型,這是時代的一個特徵,很多人沒有看出來,或者看見了沒有寫出來。記錄、議論和描寫的差別,有時不僅是水與酒的差別,有時候是速成上市的水酒與陳年佳釀的差別。發覺水與酒不同,容易,發覺水酒和好酒的差別,難,要想在這裡寫個明白,真有不能言詮之苦。不過有志寫作的人多讀多寫,多觀摩多揣摩,終能衝破這一關,也必得衝過去,才做得成作家。

  前面所引的描寫香港的那段文字,寫得真像是描畫樣兒一樣,彷彿拿一張透明的紙鋪在香港(自然是作家心中的香港)上面,一筆一筆把線條輪廓描下來,只有最後兩句無邊的荒涼,無邊的恐怖有些抽象,不過這兩句話原是描寫香港以外的天與海,天與海是那麼大,那麼遠,那麼空虛,用兩個比較抽象的字眼來形容,倒也恰如其分,而且,後面的兩個比較抽象的字眼,對前面密密層層實實在在的東西產生了對比和襯托的作用,使孤島的意象凸出,我們的注意力被這個意象吸引,一點也不覺得荒涼抽象。前面這種一筆一筆把線條輪廓描下來的寫法,稱為白描。白描是描寫的基本手法之一。   還有一種重要的手法是比喻。作者要描寫一種情狀,為了使你知道那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情狀,拿另外一種情狀來比一下。白描是只描寫一件東西,是單式的描寫,比喻是同時描寫兩件東西,使它們互相輝映,互相襯托,互相形容,在某一點上合而為一,是雙料的描寫,複式描寫。說男孩臉上的線條峻薄,就有比喻的意思,這是說臉上骨多肉少,像石多土少的高山。這個比喻用得並不明顯。有些例子更清楚:每朵花都要像出嫁的新娘那樣裝扮得整整齊齊。深秋傍晚,風很急勁,弦似的走動在草葉上,發出一片瑟瑟之聲。樟木箱又深又沉,像一個渾沌黝黑初生的宇宙。我像驢子馱黃金一樣負起我的責任。像大江入海,他走了。這種明顯的比喻就叫明喻。

  明喻是甲像乙一樣,如果不說甲不說被喻之物,只把乙說出來,那是暗喻。暗喻說出一半,藏下一半,但是,由於讀者和作者雙方的默契,那藏起來的部分可以意會。引狼入室並不是說狼,天涯何處無芳草也不是說草,溫習一下常用的成語,就知暗喻的用處真大;花天酒地的花,雲遊四海的雲,風行一時的風,一線生機的線,人欲橫流的流,專攻文學的攻,醉心音樂的醉,滔滔不絕的滔滔,心潮洶湧的洶湧這些都是暗喻。用得久了,編字典的人就加寫一條,說攻字經過引申,當研究用,醉字經過引申,當專注入迷用。其實它們本來都是比喻啊!   在作家筆下,記錄、論斷、描寫,並不截然分立。三者經常綜合成一體。除非作家故意實驗,他們也沒有理由限定語文只許發生一種功能。但是,只要作家願意,只要作家認為必要,他確能分開黃豆黑豆,山羊綿羊,在作家筆下,這三大種功能的綜合,是有意的,是經過設計的,並不是因為失去控制出現了混亂。只有能夠寫純粹的記敘(或純粹的議論,或純粹的描寫),才會把語文的記錄功能(或論斷功能,或描寫功能)認識得清清楚楚,發揮得淋漓盡致;只有真正掌握了這三者,加以綜合,才真正掌握了語文。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