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隨身智囊 歲月沉沙一:薊運河畔

第43章 四二、文明與野蠻

歲月沉沙一:薊運河畔 羅蘭 2486 2023-02-05
   左手拿著文明棍兒    右手拿著大呀皮包哇    洋錢票哇    哎喲哎喲    可是不少     ◇   這首俗歌,在民國十幾年的市井間頗為流行。   它的流行,是因為其中的諷刺意味,而且這簡單的幾句歌卻活畫著當時那些吃洋飯,掙洋錢的假洋鬼子。他們走在時代尖端,自命高人一等,穿戴打扮全盤西化。所謂文明棍兒在當時的有些文學作品中直譯為司蒂克(手杖)。當年那來自西方的手杖不是給老人用的,而是模仿西方的紳士階級穿西服、戴禮帽,手拿司蒂克,腳穿皮鞋,到了冬天,大部份還在鞋面上加個毛呢做的鞋蓋,走起路來,高視闊步,手拿大皮包,是學自外洋的公事包,但其中所裝的除公事外,還有為老百姓所既羨慕、又不屑的洋錢票。

  這些左手拿著文明棍兒,右手拿著大皮包的假洋鬼子,在中國人群中晃來晃去,出類拔萃,目無餘子。使他們如此神氣的原因,除了洋錢票之外,還有那為一般人所高攀不上的洋鬼子老闆,使他們有更充足的理由擺出一副紳士派頭。而他們最大的本錢就是會外文(大部份是英文,也有其他國的語文),會辦洋務。他們的英文不一定很好,但很夠用,所以至今還有學院派的人們在嘲笑別人英文不好的時候,說那是買辦英文。   假洋鬼子的學名就叫買辦階級。所謂買辦(Compradore),音譯為康白度,指外人初入中國通商時所僱用的採買或管事。後來變成外國洋行華人經理的通稱。他們的工作就是替外國商人和中國人之間做生意。   早期我們的國際貿易可以說就控制在這些洋人的手中。而當時的外商不懂華語,又不懂中國的生意行情,為了業務的需要,不得不找中國人合作,而產生了買辦制度。當時這種進出口生意,出口的大部分是國內的土產,進口的則除了少數機器、鐘錶、文玩、日用品之外,以鴉片煙和軍器為大宗。來往交易就要靠這些買辦經手。他們的所得是事先約定的小額佣金和按月的津貼。由於買辦這種職業為過去中國社會所無,於是形成了一種特殊階級的商人。卻又為其他商人所輕視,民間也不喜歡他們那自命高人一等的作風。

  天津的洋行很多,有名的如怡和、太古、和記、卜內門等等,大家都很熟知。其實,認真說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他們是很有才幹的,既懂經商又通外國語文,可以說是在國貿方面披荊斬棘的開路先鋒。但只因其中有大部分人太過趾高氣揚,而當時中國人又都相當貧窮;加以知識份子及民眾對國家主權被剝奪,對外人經濟侵略的不滿,於是把這怨氣就都發洩在買辦階級的頭上。   文學作品,特別是左傾作家的文學作品中所指的買辦階級和小市民口中左手拿著文明棍兒,右手拿著大皮包的假洋鬼子似乎有層次上的分別,但卻都指的是為外國人跑腿而大賺洋錢的一些人。   民間這首短歌所反映的是普遍一般人對時代的不滿與無奈。升斗小民賺錢困難,走洋人路線的卻是洋錢票滾滾而來。文人作品方面,除了小說及其他作品以外,劉大白寫詞趙元任譜曲的一首賣布謠也代表了知識分子的反應:

   嫂嫂織布,哥哥賣布。    賣布買米,有飯落肚。    嫂嫂織布,哥哥賣布。    是誰買布,前村財主。    土布粗,洋布細。    洋布便宜,財主歡喜。    土布沒人要,    餓倒了哥哥嫂嫂。     ◇   賣布謠這首歌,四十年來的台灣,很少人唱。它可能並不是禁曲,但它的性質使人自我設限,覺得最好是別去碰它,以免擔上替貧苦大眾講話,挑撥階級仇恨的嫌疑。這當然是反共的一種矯枉過正。實際上,賣布謠所寫的是在外來的經濟侵略之下,土產敵不過洋貨,而財主只問自己的錢花出去是否值得,並不在意中國的織布者是否無以維生。它的意思十分明顯,尤其在當時那三十年代,這抵制洋貨的歌聲所反映的正是一分現實與真理。民眾與學生認同這首歌,無所謂政治上的左傾不左傾,因為民間疾苦就是這樣活生生地擺在每個人的面前。當土布沒人要,餓倒了哥哥嫂嫂的時候,民眾當然會歸罪於販售洋貨而使國產滯銷的洋行買辦,覺得他們所賺的洋錢票也都是不義之財。

  天津塘沽一帶,華洋雜處,文明棍兒與大皮包的形象就活畫出當時人們對買辦階級的看法。   手杖變成文明棍兒,同樣的物件,不同的作用。過去,中國人的杖是實用的,竹杖也好,藤杖也好,都是為了行走的方便,所使用的材料也都來自自然界,保持著一分樸實。文明棍兒卻是漆著亮亮的油漆,兩端用金屬做頭尾的裝飾品。大家把這原屬歐洲紳士標誌的手杖,拿來加上了文明二字,當做新時代、新人物的標誌。這文明二字可以說是十分的諷刺。它強烈地意味著,中國人覺得自己過去的一切都有欠文明,而只有向西方學習,經過西化之後,才夠得上文明。自卑的心態由這文明二字表露無遺。   文明棍兒是洋紳士的象徵,中國人學以致用,變成了假洋鬼子的時髦標誌。而由於這番西化所達成的文明,卻真的給這些人帶來了財富,因此洋錢票確是不少。

  同樣出於全盤西化以求救亡圖存的動機而使用了文明二字的還有文明戲與文明結婚。文明戲後來式微了,留下的是為傳統所無的話劇。而文明結婚,倒是的確比傳統婚禮來得文明。二十年代開始的文明結婚,新郎手執禮帽,身穿燕尾服,新娘頭披白紗,身穿洋式禮服,手執鮮花的結婚典禮,取代了鳳冠霞帔坐花轎,也解救了後來無數的新娘。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回老家參加堂叔的婚禮,親眼看見新娘從上花轎到入洞房,一整天要在眾目睽睽之下,坐在炕上,面對牆角裝新,連上廁所的自由都沒有,那才真正是不文明到了極點呢!   由於這新式婚禮逐漸被大家廣為接受,文明結婚的文明二字也不知在什麼時候被悄悄地取消了,可能是因為社會大眾對那文明二字也還是有些不太願意接受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