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煙雲 帝王之死

第24章 吳諸樊

帝王之死 柏楊 5617 2023-02-05
時代/紀元前六世紀四○年代|五○年代 王朝/吳王國第二任國王 在位/十四年(前五六一|前五四八) 遭遇/戰死   傳位的疑問   吳王國是一個傳奇國度,跟中國(周王朝政府所轄的中原)迥然不同。楚王國跟中國也迥然不同,但吳王國跟中國的差異,可是更大。楚王國初興時(紀元前八世紀),勢力僅達鄂邑(湖北省武昌市)。還到不了鄱陽湖,鄱陽湖以東廣達二十萬方公里,包括肥沃的長江三角地帶,還是一片蠻荒比楚王國更為落後,那些言語特殊,風俗特殊的土著,不可能是漢民族。但是,在正統的史學家筆下,任何蠻族,只要他們搞出一點名堂,或者讓中國吃了一點苦頭,就拿出阿Q先生精神勝利的法寶,找一個漢民族知名之士,扣到他們頭上,當他們的祖先。在這種公式下,吳王國(吳部落)的開山老祖,跟周王朝的開山老祖,就硬生生的合而為一。

  周王朝祖先群中,有一位重要首領姬亶父先生,被後世尊稱太王,他有一堆兒子,其中三位,在青史上留下大名:   長子姬太伯   次子姬仲雍   三子姬季歷   我們不敢肯定姬太伯先生是不是長子,姬仲雍先生是不是次子,姬季歷先生是不是三子,史書上只指出姬太伯先生是姬仲雍先生的老哥,姬仲雍先生是姬季歷先生的老哥。   三兄弟中,姬季歷先生出類拔萃,蓋他生了個出類拔萃的兒子姬昌,姬昌先生被後世尊稱文王,就是吃了兒子的肉,嘔吐出來變成小白兔的那位政治犯。姬昌先生的一位兒子姬發,起兵把商王朝政府推翻,建立了長達八百七十九年的周王朝。   這裡面有一個重要課題,身為老哥的姬太伯和姬仲雍,竟沒有繼承老爹姬亶父先生酋長的寶座,老弟姬季歷反而一屁股坐上去,應是嚴重的反常。儒家學派的傳統史學家,對這項反常,有美麗的解釋。

  史記曰:   吳太伯(姬太伯),太伯弟(姬)仲雍,皆周太王(姬亶父)之子,而王季(姬)季歷之兄也。(姬)季歷賢,而有聖子(姬)昌。太王(姬亶父)欲立(姬)季歷以及(姬)昌。於是(姬)太伯、(姬)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姬)季歷、(姬)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姬)昌為文王。(姬)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這項敘述太美麗啦,美麗得像一首流行歌曲,使我們覺得耳熟耳熟。嗚呼,老狗變不出新把戲,這可又是伊祁伊勳、姚重華禪讓的那種老掉了牙的鬧劇。老爹之所以要傳位給非法繼承人,只因為那小子賢。該賢又有一個聖子這聖子不是耶穌先生,而是姬昌先生。咦,一定是老哥姬太伯、姬仲雍不賢矣,然而,如果不賢,他們二人豈肯為了避位,逃到邊陲蠻荒,剃掉頭髮,滿身刺出狼蟲虎豹的花紋乎哉?僅這一點,就足夠證明二位先生不但賢,而且賢得冒煙,賢得要命。對這樣胸襟,這樣見解,以及這樣能力,(他們把蠻荒地區人民組織起來),竟然排除,而只為了姬季歷有一個聖子,而那是姬昌的兒子姬發建立了周王朝,有了政治權柄,才聖起來的。當姬昌還是娃兒時,固跟任何一個小孩一樣,他媽的聖個啥。

  更重要的是,周王朝傳統宗法制度是,立嫡不立庶,傳長不傳賢。身為一個嚴正的酋長和一個仁慈的家長,絕不可能膽大如斗,自動自發的破壞這種嚴格的規定。真的膽敢破壞,便是瞽叟之類的王八蛋矣。可是,看史書記載,姬亶父先生又不像是瞽叟之類的王八蛋。   水流千年歸大海   即令老爹姬亶父先生決定把宗法打爛,姬太伯和姬仲雍也用不著落荒而逃。必須逃走之後,姬季歷先生才能成為合法繼承人,則老爹的命令豈不等於放屁乎哉?即令要逃,也用不著逃那麼遠,從鎬京(西安市)到梅里(江蘇省錫山市),航空距離一千二百公里。紀元前十三世紀時,那裡可是世界上最可怖的煙瘴地帶之一,兄弟二人,在沒有道路的煙瘴地帶亂闖,恐怕要摸一年才能摸到。他們滿可停頓在同樣煙瘴的淮河流域,為啥直走到東海之濱?

  這顯然是一場奪嫡鬥爭,兩位老哥在奪嫡鬥爭失敗後,被放逐到那裡甚至,他們可能就死在中途。反正史書掌握在有權大爺手中,血腥政變,遂成了可歌可泣的風流韻事。寫史書的朋友順便把他們裝在吳王國的頭上,拿來耀耀門面。和烘托姬季歷姬昌姬發,祖孫三代,可是賢得很妙,兼聖得很凶。   自從紀元前十三世紀起,直到紀元前六世紀,七百年間,吳部落歷史一片空白。紀元前六世紀一○年代前五八六年,這一年西方世界,一個古老而重要的王國覆亡,後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先生,攻陷耶路撒冷,生擒猶太王國的國王西底家先生,在他的面前把他的兒子們斬首,然後挖出西底家先生的雙眼,縱火焚城。正當猶太王國覆亡,大批猶太人被逐出故土之時,東方的吳部落酋長吳壽夢先生吳太伯先生(他在自稱所住的地方為勾吳之後,改姓為吳)的後裔,建立吳王國,定都梅里(江蘇省錫山市),自稱國王。

  紀元前六世紀三○年代,中國疆土上,三個王國並立:即古老的周王國,強大的楚王國,和新興的吳王國。   部落改稱王國,不過是酋長老爺自己過癮而已,蠻荒照樣蠻荒,落後照樣落後。但形勢卻是,原來毫無後顧之憂的楚王國,最初對它雖然十分輕視,但當吳王國逐漸強大時,楚王國卻發現背後興起一個巨人,手中還拿利斧。於是,地緣關係使兩國不久就成為世仇。   然而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就是這位吳壽夢先生,效法傳統中的始祖姬亶父先生的幹法,種下禍根。吳壽夢先生已有四個兒子,請讀者老爺注意他們的關係位置:   長子 吳諸樊(子:吳光)   次子 吳餘祭   三子 吳夷昧(子:吳僚)   四子 吳季札

  跟姬亶父先生發現三子姬季歷賢一樣,吳壽夢先生忽然也發現四子吳季札也賢不可言,決心把王位傳給他。問題是,三位老哥既不肯效法吳太伯、吳仲雍逃奔一千公里之外,而老爹又沒有姬亶父那種決心,把他們一股腦放逐。而吳季札先生又不是野心家,他對政治沒有興趣,不願把老哥逼到蠻荒。可是老爹確實是愛他愛得發緊,於是再度向宗法制度挑戰,吳壽夢先生規定兄弟相傳,要長子傳位給次子,次子傳位給三子,三子傳位給四子。水流千年歸大海,一定要教吳季札先生當國王。   吳季札先生到底能幹到什麼程度,因他始終沒有掌握權柄,無法證明。但看他處理吳僚先生事件(下一篇我們將報導他)的態度,恐怕他並沒有政治能力,他唯一的優點是淡泊。而淡泊對自己有益,對國家無益。

  天下第一美女   吳王國初創時不過一個爛攤子,但吳壽夢先生吉星高照,使他的國家像吃了仙丹妙藥,沒有多久就強大無比。   中國人史綱曰:   (紀元前六世紀)楚王國的霸權達到極峰,然而也就在這時候,一把刀子已暗中在它背後舉起。這淵源於一個比三流作家筆下的言情小說還要荒唐離譜的男女戀愛故事,但它是事實。開始於本世紀(前六)○○年代,而發作於本世紀九○年代。   女主角陳國大臣夏御叔的妻子夏姬,是鄭國國君姬蘭的女兒,生子夏徵舒之後,丈夫逝世。夏姬是一位絕世美女,從她的滄桑經歷,和因她引起的國際戰爭,我們可以肯定,她一定是世界上最最具有魅力的女子之一。她首先跟陳國大臣孔寧、儀行父私通,經過二人的介紹,陳國國君媯平國也加入情夫的行列。最糟的是,他們還戲謔夏徵舒像他們的共同兒子。○○年代紀元前五九九年,夏徵舒殺掉媯平國。孔寧、儀行父逃到楚王國向霸主告狀,楚王羋侶聽了一面之詞,而且逢上他正要展示他的霸權。而聲討亂臣賊子,恰是一個理想的發動戰爭的堂皇理由。於是他滅掉陳國,把夏徵舒處決。

  夏姬的美貌使羋侶動心,就要自己帶回皇宮。但大臣巫臣向他提出警告:大王仗義興兵,全世界誰不尊敬。如今卻把禍首收做妃子,人們就會抨擊你貪色好淫,恐怕對霸權有不利的影響。羋侶認為他的話有很深的道理,大為佩服。王子羋側請求把夏姬送給他,巫臣說:這女子是不祥之物,為了她,已死了一個國君,滅亡了一個國家。如果娶她,一定後悔不迭。羋侶說:果然是不祥之物,少惹她為妙。羋側大怒說:我不要她可以,但巫臣也不能要。巫臣用一種委屈萬狀的聲調說:這是什麼話,我怎麼會有這種邪惡的念頭,我只是一心為我們的國家。恰巧另一位大臣連尹襄老的妻子逝世,羋侶就把夏姬送給連尹襄老,而夏姬不久就跟連尹襄老前妻的兒子私通。   兩年後(前五九七),邲城之役中,連尹襄老陣亡。夏姬跟嫡子私通的醜聞漸漸傳開,在首都郢都(湖北江陵)住不下去,要求返回她的娘家鄭國。巫臣早已派人通知鄭國國君姬堅迎接他的姊姊。姬堅自然聽從霸主國的命令。一○年代紀元前五八九年,晉國與齊國在鞍邑(山東濟南)會戰,齊國大敗,向楚王國尋求同盟。羋侶派人去齊國締約,巫臣自告奮勇前往。紀元前五八四年,巫臣出發,卻在經過鄭國的時候,宣稱奉了楚王的命令前來跟夏姬結婚。然後他連齊國也不去了,締約的事更拋到腦後。他知道不能再回到楚王國,就帶著夏姬,雙雙投奔晉國。巫臣是楚王國有名的智囊人物,以富於謀略聞名國際。晉國大喜過望,把他當作上賓招待。巫臣為了夏姬,千方百計,輾轉曲折,總算達到目的。

  我們假設夏姬第一次結婚時十六歲,兒子夏徵舒十六歲時殺死媯平國。那麼○○年代紀元前五九九年,她已三十二歲。到一○年代紀元前五八四年跟巫臣結婚時,至少已四十八歲。真是不平凡的女性,不僅僅駐顏有術而已。可惜處在那個時代,她只能被她所不能控制的命運擺佈。   但巫臣跟媯平國一樣,也付出可怕的代價。王子羋側,和巫臣的另一位政敵羋嬰齊,在巫臣娶了夏姬,投奔晉國後,妒火中燒,把巫臣留在楚王國的家族,不分男女老幼,全體處斬。巫臣痛心的寫了一封信給二人說:我固然有罪,但我的家族是無辜的,他們並沒有背叛國家,你們如此屠殺,我要使你們馬不停蹄的死在道路之上。   羋側先生和羋嬰齊先生對巫臣先生這種虛言恐嚇,嗤之以鼻。他們低估了巫臣的智慧、能力,和復仇的決心。

  巫臣先生手中的籌碼,就是新興的吳王國。   中國人史綱曰:   吳王國十分落後,作戰時軍隊仍停留在赤身露體的階段。巫臣發現吳王國在地緣政治上的無比價值,於是他向晉國政府獻出聯吳制楚的戰略,晉政府接受,派遣巫臣的兒子巫狐庸,率領一個軍事顧問團,去教吳王國加強政府的組織,和訓練他們的軍隊現代化如何使用馬匹、戰車、弓箭,和各種戰術。從此吳王國不但阻止了楚王國的東進,更成為楚王國背後的致命敵人,楚王國第一次面臨本土有被攻擊可能的威脅。   十年之後(二○年代前五七四年),吳王國開始向楚王國用兵,而且保持連續不斷的攻勢,使楚王國每年都要出兵七八次之多。羋側死於鄢陵之役,羋嬰齊則死於跟吳王國一次戰役後的道路上。楚王國的力量被消耗殆盡。   吳王國跟楚王國的對抗,有歷史上的必然性,但巫臣先生抓住這個機會,卻使對抗迅速升高為軍事衝突。嗚呼,巫臣先生為了一己的私慾,搞得烏煙瘴氣,有免職之罪,最多有殺頭之罪,但沒有全家俱斬之罪。楚王國興起這場冤獄,凶手固然付出代價,國家也受到牽累。假使沒有吳王國,或雖有吳王國而沒有能力出拳,楚王國國勢不會一落千丈。   在毫無休止的軍事衝突中,紀元前六世紀三○年代前五六一年,吳壽夢先生逝世。三位老哥一致決議由老弟吳季札先生繼位。吳季札先生堅決拒絕,並且逃到鄉間種田,寧死也不改變心意。於是本文男主角長子吳諸樊先生登場。   吳諸樊先生登場後,吳楚兩國戰爭更趨激烈,而跟吳諸樊先生之死有關的一場戰爭,發生在紀元前六世紀五○年代,前五四九年,楚王國海軍艦隊攻擊吳王國,艦隊司令官對吳王國既瞧不到眼裡,而軍中的腐敗又融蝕了戰鬥力量,銀樣的蠟槍頭,怎麼進攻都沒有用,只好撤退。這一役,史書上說得像一盆漿糊,是由長江進攻的歟?或由淮河進攻的歟?我們不知道。攻擊啥地方,我們也不知道。   左傳曰:   夏,楚子(楚王)為舟師以伐吳,不為軍政,無功而還。   請讀者老爺注意楚子,這正是意淫式的正名主義,我們的正名主義則是楚王。   明年(前五四八)十二月,吳諸樊先生為了報復楚王國這場入侵,親率大軍,越過邊界,進攻楚王國所屬的巢國(安徽省巢湖市),前鋒直逼巢國城門。巢國守將牛臣先生(這個名字古怪,如果不作為人名解釋,而解釋為一位看守牛群的小官,似乎也行。方塊字不能表達精密思想,對不起,又多了一個例證),在全國震怒中,向巢國國君報告曰:吳諸樊那傢伙,是一個粗線條,認為勇敢就是不怕死,而且又多少有點瞧不起我們這個小國。所以,我們不妨大開城門,他一定一馬當先,親自衝鋒。我們就看準了他,賞他一排暗箭。那傢伙一死,必定退兵,我們可得到短期的休息。   左傳原文:   吳子(吳王)(吳)諸樊伐楚,以報舟師之役。門于巢(安徽省巢湖市),巢牛臣曰:吳王(吳諸樊)勇而輕,若啟之,將親門,我獲射之,必殪。是君也死,彊其少安。   全世界的人(包括敵人巢國在內)都稱吳諸樊先生為王,只有所謂正統史學家,竟敢毫無忌憚的,硬照著自己主觀的願望,抹殺事實,稱吳諸樊先生為子。   牛臣先生的建議是一個瘋狂的賭博,贏啦贏到敵國國王一條命,輸啦可是非亡國不可,但巢國國君下了這個賭注。吳諸樊先生一瞧巢國大開城門,認為對方如果不是聞風喪膽,開城迎降,定是還在迷糊之中,不提防大軍偷襲。於是,他一馬當先,剛衝到城門口,埋伏在城垛後的狙擊手萬箭俱發。他閣下不可避免的被射中咽喉,栽下戰馬。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戰死沙場的元首,跟我們前面所報導的任何一個死於非命的君王,都不相同。他為他的國家捐軀,留下後人的尊敬。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