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隨身智囊 生活美學

第68章 求菩薩與助菩薩

生活美學 黃永武 1056 2023-02-05
  臺灣這幾年佛教盛極了,單單是埔里一個鄉鎮,漂亮的佛教廟宇就超過一百座,正在興建的還很多,將佛寺建築的朱門黃閣、金花寶蓋,寫成一本書,大概可以媲美《洛陽伽藍記》啦。一年裏興建二三十座廟宇的小鎮,簡直可以媲美北魏整個王朝,能不嘆為觀止!   佛教這樣盛,究竟是好還是不好?有宗教信仰應該是好事,宗教彌補了教育及法律的不足之處,濟貧救困,發揮愛心,在淨化社會、安定人心上已發揮了相當的功能。   不過,信佛的人,早晚一炷香,如果只為了求籤問卜,只為了消災延壽、只為了財源廣進、富貴榮華、妻兒歡騰,今天向菩薩求這一件,明天又向菩薩求另一件,焚香默禱,全為了自家各種福報而許願,件件是向菩薩伸手去求菩薩,菩薩如果滿足了他的願望,他就被欲望鉤牽著去信佛,信佛若成了成名發財功利主義的一部分,那麼臺灣將成為怎樣的寶島呢?

  我願信佛的人,早晚一炷香,乃是為求覺悟而發心,臺灣絕大部分的人已成了中產階級,衣食有餘,早晚讀報看電視的一刻,就像菩薩們在煙雲瀰漫的天上俯瞰人間一般,看看萬里外的非洲餓殍,泰邊難民,我們已經有拯飢的能力,看看鄰街的托孤、托老、植物人等場所,我們也已經有濟助的能力,看看伯勞鳥被掛在鉤上、挫魚後的鮮血淋漓,我們都有下降凡塵一伸援手的慈悲心,再看看全中國的蚩蚩同胞,我們已有了開導知識、引度方向的能力。   早晚一炷香,為的是發心成為菩薩的助手,猶太人有一句諺語說:上帝不能夠無處不在,所以祂創造了母親!每個母親都是上帝的助手,佛教徒最好都是菩薩的助手,不單是照顧自己的孩子,千手千眼的觀音,佛教徒願成為祂的一手一眼,而不是永遠想在祂手中接過東西來,應把求菩薩的念頭提升為助菩薩。假如能像健康幼稚園的林靖娟老師,一念救人,無畏犧牲,奔進著火的遊覽車裏去搶救幼童,雖然只救出幾位兒童,而她自身卻葬火海,那就不啻是助菩薩,而其自身已成就了菩薩的大行。

  北京前幾年圓寂了一位密宗的金剛上師黃念祖先生,他是蓮華正覺的嫡傳弟子,他寫了一本《谷響集》,特別提出變伸手為助手的理念,真是有道之言。大陸上對佛教徒依然約束管制甚嚴,黃上師的理念,還不容易普遍傳播,但在佛教昌盛的臺灣,寶剎入雲,神光壯麗,民智大開,財富滾滾,只要佛教徒肯發心,觀念一變,以奉行實踐菩薩的心志為心志,不是一味求庇佑、求加持、求消災納福,而是變求菩薩為助菩薩,由手掌向上的要,變為手掌向下的給,必然能產生無比的力量,一變貪婪之島而成菩薩之島。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