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煙雲 第三帝國的興亡

第34章 納粹外交政策的發端

  《西方的衰亡》的作者奧斯維德‧斯賓格勒在評論希特勒輕而易舉地在一九三三年征服了德國和把德國納粹化的時候說過這麼一句話:這不是勝利,因為沒有敵手。他在那年年初就寫道:這次攫奪政權我是懷著憂懼的心情看著他們那麼大張旗鼓地每天慶祝的。如果到取得真正的肯定的勝利時再這樣,會更好些,也就是在外交方面取得勝利的時候。別的都不是勝利。   這位哲學家兼歷史學家一度是納粹黨人的偶像,不過為時不長,最後雙方都失卻了魅力。他當時這種急躁態度未免過分。因為希特勒要著手征服全世界之前必先征服德國。一旦他消滅了國內的反對者或者說他們自行消滅了以後,他就馬上轉到了一直最使他感到興趣的方面:外交事務方面了。   一九三三年春季,德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可能更糟糕了。第三帝國在外交上處於孤立、軍事上陷於無力的地位,整個世界對於納粹的暴行,特別是迫害猶太人,感到憎惡。德國的鄰邦,特別是法國和波蘭,態度是敵對的和多疑的,早在一九三三年三月,波蘭在但澤舉行了一次軍事示威之後,畢蘇斯基元帥向法國人表示最好聯合起來對德國進行一次預防性的戰爭。甚至墨索里尼對於希特勒上臺執政,事實上也並不熱心,儘管在表面上他裝出歡迎第二個法西斯國家的出現的姿態。一個在潛力上大大地強於義大利的國家的元首,很可能不久就使領袖(Duce)黯然失色。一個狂熱的泛日耳曼德國對奧地利和巴爾幹各國會有野心,而在這些地方,那位義大利獨裁者也已經提出過他的領土要求了。蘇聯對納粹德國的敵意是很顯然的,因為它是一九二一年以來共和制德國的唯一友人。這樣,在一個充滿敵意的世界中,第三帝國的確是孤立無友的。而且,它又沒有武裝,或者說,同它的高度武裝的鄰邦對比之下,相對地來說是如此。

  因此,希特勒外交政策的當前戰略和策略,是由德國的軟弱和孤立處境這個殘酷現實所決定的。但是,自相矛盾的是,這種處境又提供了符合他自己和大多數德國人民最強烈的希望的自然目標:在不致引起制裁的情況下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在不致引起戰爭的情況下重新武裝。只有在他完成了這雙重的短期目標以後,他才有軍事力量,能毫無牽制地實現既定的長期外交目的,它的具體目標和方法是他早在《我的奮鬥》中就十分坦率和十分詳盡地規定了的。   第一件要做的事情,顯然是以宣傳裁軍和和平的方法來迷惑德國在歐洲的敵手,同時張大眼睛尋找他們集體甲冑中的弱點。一九三三年五月十七日,希特勒在國會發表了和平演說,這是他一生中最漂亮的演說之一,是欺騙宣傳的傑作,它不僅深深地打動了德國人民的心,使他們團結在他的背後,而且在國外造成了一個深刻的、使人有好感的印象。就在前一天,羅斯福總統剛剛向四十四個國家的元首發出了一封動人的信件,概述了美國在裁軍和和平方面的計畫和希望,呼籲廢除一切進攻性武器轟炸機、坦克、機動重炮。希特勒很快地回應了總統的呼籲,並且加以充分的利用。

  我在昨天晚上獲悉羅斯福總統提出的建議,德國政府對他的建議表示最熱烈的感謝。德國政府願意同意這個克服國際危機的方法對於那些希望合作起來維持和平的人來說,總統的建議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德國完全願意放棄一切進攻性武器,如果有武裝的國家也銷毀他們的進攻性武器的話德國也完全願意解散它的全部軍隊,銷毀它現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鄰國也這樣做的話德國願意同意任何莊嚴的互不侵犯條約,因為它並不想進攻別國,而只想謀求安全。   這篇演說,還有不少溫和的辭句和熱愛和平的表白,使得憂心忡忡的世界感到又驚又喜。德國不要戰爭。戰爭是瘋狂透頂的事。它會造成現有社會和政治秩序的崩潰。納粹德國並不希望把其它國家的人民德國化。上一世紀的心理狀態使人們認為他們要把波蘭人和法國人變成德國人,這種心理狀態同我們是格格不入的法國人、波蘭人和其它國家的人民都是我們的鄰人,我們知道,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改變這一客觀現實,否則,這種事情在歷史上是不可想像的。

  但是其中有一個警告。德國要求同所有其它國家享有平等待遇,特別是在軍備方面。如果不能得到平等待遇,德國寧可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   但是在西方世界同聲慶賀希特勒出乎意料的講道理的時候,這個警告沒有得到注意。倫敦《泰晤士報》也認為,希特勒的平等待遇的要求是駁不倒的。工黨機關報倫敦《每日先驅報》要求相信希特勒的話。保守的倫敦《旁觀者》週刊認為希特勒已回應了羅斯福的呼籲,這個姿態使惶惶不安的世界有了新的希望。在華盛頓,據德國官方通訊社引述總統的秘書的話說:總統對於希特勒接受他的建議感到很鼓舞。   從這個性格暴躁的納粹獨裁者口中出來的,竟不是如許多人所預料的強橫威脅,而是甜言蜜語,全世界都給迷住了。而在國會中,甚至社會黨議員,那些還沒有被投入牢中或自行逃亡的議員,也沒有一個表示異議,都投票贊成希特勒的外交政策演說,使得國會能夠一致地予以通過。

  但是,希特勒的警告並不是空口說說的,當十月初看到協約國堅持要在八年之後才肯把它們的軍備降低到德國水準的時候,他就在十月十四日突然宣佈,由於其它大國在日內瓦不肯給予德國平等待遇,德國立即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與此同時,他採取了其它三個步驟:解散了國會,宣佈他將把他的退出日內瓦會議的決定交付全國公民投票來認可,最後命令國防部長馮‧勃洛姆堡將軍向軍隊發出秘密指示,如果國際聯盟採取制裁行動,就要抵抗武裝進攻。   這個輕率的行動表明,希特勒在春天的和解演說是多麼虛偽。這是他在外交方面的第一次公開賭博。它意味著從此以後,納粹德國打算不顧任何裁軍協定和凡爾賽和約而重新武裝。這是有意的冒險也是許多次有意冒險中的第一次。後來在紐倫堡公佈出來的勃洛姆堡發給陸海軍的秘密指示,不僅說明希特勒冒了可能受到制裁的風險,而且也說明,如果當初真的受到制裁,德國的處境是毫無希望的。這項指示規定了德軍在西方對付法國和在東方對付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的具體防線,命令它們要盡可能久地守住這些防線。從勃洛姆堡的命令中可以看出,至少德國的將軍們對於德國防線是否能守住片刻是不抱任何幻想的。

  在以後持續三年的時期中,直到德國一九三六年重新佔領了已經被解除武裝的萊因河左岸,曾經發生了許多次危機,目前這次危機只是其中的第一次而已。當時,協約國本來是可以實行制裁的,倒不是因為希特勒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而是因為違反凡爾賽和約中解除武裝的條款,這種違約行為在德國存在至少已有兩年了,甚至在希特勒上臺以前就已經存在了。可以肯定地說,協約國在當時的軍力是很容易壓倒德國的,同樣也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採取這樣一個行動,在第三帝國誕生的頭一年就可以把它掐死。但是,這個前奧地利流浪漢的過人之處在於,在一個很長時期裡,他對國外對手有多少膽略就像他當年對國內對手的估計一樣,瞭解得極其到家,簡直不可思議。在這次危機中,正如在以後一直到一九三九年連續不斷出現的更大的危機中一樣,勝利的協約國由於分歧太深刻、感覺太遲鈍、眼光太短淺,以致不能瞭解萊因河對岸所發生的事情的性質或者方向,因此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在這一點上,希特勒的估計是很正確的,正如過去和以後他對本國人民所作的估計一樣。他很知道,在公民投票中,德國人民會表示什麼意見。他把公民投票和國會清一色的納粹黨議員的新選舉規定在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二日舉行,這是在德國人的記憶中仍引起怨恨情緒的國恥日一九一八年停戰紀念日的後一天。

  十一月四日,他在布累斯勞舉行的一次競選大會上說:我們一定要使這一天在我國人民的歷史上成為得救的一天歷史將這麼記載:在十一月十一日,德國人民正式喪失了它的榮譽,而在十五年後的十一月十二日,德國人民又恢復了它的榮譽。在投票的前夕十一月十一日,德高望重的興登堡向全國發表廣播演說,支持希特勒:明天你們要表現出堅決的民族團結和對政府的支持。同我和國家總理一起擁護權利平等和光榮和平的原則,讓全世界看到,在上帝的幫助下我們已恢復而且能夠維持德國的統一!   在經過了十五年的挫折失望和對戰敗後果懷了十五年的憤懣不平以後,德國人民的反應幾乎是一致的。合格選民之中約有九十六%參加了投票,其中有九十五%贊成德國退出日內瓦會議。至於贊成國會的單一納粹黨候選人名單(其中包括休根堡和寥寥幾個非納粹黨人)的則有九十二%。甚至在達豪集中營中,被拘的二千二百四十二人中有二千一百五十四人投票贊成那個把他們拘禁起來的政府!話也不錯,在不少地方,對於沒有出來投票或者票投得不對的人,曾經進行過威脅;而且在有些情況下,也曾經有人擔心,如果投票反對這個政權,可能被偵察出來而受到報復。但是,即使把這種種保留計算在內,這次選舉(至少其計算是誠實的)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一次驚人勝利。毫無疑問,他那樣反抗外面世界,是得到德國人民的壓倒多數的擁護的。

  在舉行了公民投票和選舉後三天,希特勒邀見波蘭新任大使約瑟夫‧利普斯基。在會談結束時發表了一份聯合公報,這一公報不僅使德國公眾而且使外面世界都感到驚異。波蘭政府和德國政府一致同意用直接談判的手段來解決兩國共同有關的問題,並且為了鞏固歐洲和平在相互的關係中放棄使用武力。   在德國人的心中,波蘭是甚至比法國更為可恨和更受卑視的敵人。他們認為,凡爾賽和約締造者的最不可饒恕的罪過是用一條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同德國隔絕,成立但澤自由市和把波茲南省及一部分西里西亞割讓給波蘭。割讓部分的居民雖然是波蘭人佔優勢,但是自從瓜分波蘭以來一直是德國的領土。在共和國時期沒有一個德國政治家願意把波蘭的佔領看成是永久不變的事情。施特萊斯曼甚至不願考慮同波蘭簽訂東方洛迦諾條約來補充同西方簽訂的洛跡諾條約。國防軍之父和共和國初期外交政策的決定者馮‧西克特將軍早在一九二二年就告訴政府,波蘭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與德國生存的基本條件不能並存。波蘭必須消滅而且一定是會消滅的。他又說,消滅波蘭,必須是德國政策的基本動力之一波蘭滅亡以後,凡爾賽和約的最堅強支柱之一法國的霸權也將完蛋。

  希特勒看到,在滅亡波蘭之前,必須先使它脫離同法國的聯盟。他現在所採取的方針,除了最後的長遠利益以外,還可以取得好幾次眼前利益。由於宣佈放棄用武力來對付波蘭,他就能夠加強他的和平宣傳並且減輕由於他突然退出日內瓦會議而在西歐和東歐所造成的疑懼。由於誘使波蘭人同他進行直接談判,他就能夠繞過國聯並且削弱它的權威。此外,他不僅能夠打擊國聯的集體安全概念,而且也能夠破壞法國在東歐的聯盟關係,在這種聯盟關係中,波蘭是個重要的堡壘。德國人民向來仇視波蘭人,對此可能不瞭解,但是在希特勒看來,獨裁政權所以優於民主政體,有一點就是,不得民心的政策,如果長遠來說能得到重要的結果,是可以暫時執行而不致引起內部吵鬧的。

  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六日,也就是希特勒在他執政第一周年紀念日出席國會開幕式的前四天,德國和波蘭宣佈了簽訂為期十年的互不侵犯條約。從這一天起,波蘭在畢蘇斯基元帥的獨裁下,它自己也剛剛肅清了議會民主的最後殘餘開始逐步脫離自從一九一九年復國以來的保護人法國,而越來越接近納粹德國。這是一條導致它在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遠遠沒有滿期之前就亡國的道路。   當希特勒在一九三四年一月三十日向國會發表的演說中回顧過去一年的情況時,他可以自豪地說,這是在德國歷史上獲得空前成就的一年。在十二個月之內,他推翻了魏瑪共和國,以他的個人獨裁來代替共和國的民主,消滅了一切其它黨派,只留下自己的政黨,摧毀了邦政府和它們的議會,統一了德國,取消了聯邦制,清除了工會,取締了任何民主結社,把猶太人驅出了政治生活和自由職業界,取消了言論和出版自由,扼殺了司法獨立,在納粹黨統治下使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國家的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一體化。他的這一切成就和他在外交事務上的堅決行動使德國退出日內瓦國際聯盟和宣佈德國堅持享有大國平等待遇都得到德國人民壓倒多數的支持,秋天的公民投票和選舉說明了這一點。

  儘管如此,當他的獨裁政權進入第二年的時候,納粹黨的頭上出現了一些烏雲。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