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煙雲 第三帝國的興亡

第26章 第六章 共和國的末日:一九三一|一九三三年

  在動盪和混亂的德國政治生活中,現在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異乎尋常的人物,天意註定要由他,而不是別人,來挖掘共和國的墳墓。他將擔任共和國最後一任為時不長的總理職務,而且,也可以說是他奇特的一生中最後一次意外的轉折,在最後無可挽回的時刻,卻拼命想法要拯救共和國。這個人就是庫特‧馮‧施萊徹爾。他的姓在德文中的意思是陰謀家或鬼鬼祟祟的人。   一九三一年的時候,他是陸軍中的一名中將。他生於一八八二年,十八歲的時候加入軍界,在興登堡原來所屬的第三步兵禁衛團裡當尉官,成了這位元帥兼總統的兒子奧斯卡‧馮‧興登堡的好友。他的第二個友人後來證明也有同樣的寶貴價值。那就是格羅納將軍。後者對於施萊徹爾在軍事學院中學習時的成績甚為賞識,一九一八年在最高統帥部繼任魯登道夫的職位時就把這個年輕軍官帶來擔任他的副官。施萊徹爾基本上是個辦公桌軍官他只在俄國前線服役過一個很短時期從此以後就一直留在陸軍和魏瑪共和國權力的中心附近,他的機警的頭腦、殷勤的態度、政治的嗅覺頗引起將軍們和政客們的注意。在馮‧西克特將軍的領導下,他協助組織非法的自由團和同樣是非法的和高度秘密的黑色國防軍,起過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並且是一個同莫斯科進行秘密談判、安排在蘇俄境內秘密訓練德國坦克軍官和空軍軍官並在那裡建立由德國人管理的軍火廠一事的關鍵人物。施萊徹爾是個天生的權術家,熱中於陰謀詭計,擅長於暗地活動。在三十年代初期以前,他的名字不大為世人所知,但是已開始在班德勒街和威廉街引起注意,前者是陸軍部的所在地,後者是政府各部的所在地。

  一九二八年一月間他利用他對興登堡總統的日益增長的影響(他是通過同奧斯卡的友誼而接近總統的),使他的老上司格羅納將軍擔任了國防部長的職務,這是在共和國時期第一個軍人擔任這個職務。格羅納把施萊徹爾當作部內最得力的助手,讓他負責一個新設立的部門部務司,處理陸軍和海軍的政治和新聞事務。格羅納稱他的助手為我在政治方面的紅衣主教,把陸軍同其它各部和政治領袖的關係問題交託給他。施萊徹爾處在這個地位不僅在軍官團中是一個勢力,而且在政治方面也是一個勢力。在陸軍中,他能夠任免高級軍官,而且開始在實際上這麼做,比如他在一九三○年施了一個詭計,趕走了陸軍第二號人物馮‧勃洛姆堡將軍,而代之以第三步兵近衛團時代的老朋友馮‧哈麥施坦因將軍。同年春天,我們前已談到,他第一次嘗試要由他來挑選總理,在陸軍的支持下,終於說服興登堡任命海因里希‧勃魯寧擔任此職。

  在政治上得到了這個勝利以後,施萊徹爾就實現了他要想改造共和國的宏偉計畫中的第一步。這個念頭在他的機靈的腦袋中已經轉了很久了。他很清楚地看到誰沒有清楚地看到呢?魏瑪政體軟弱無力的原因。政黨數目過多(一九三○年擁有一百萬張選票以上的政黨有十個),這些政黨相互傾軋,只顧它們所代表的那部分經濟和社會利益,因此不能消除分歧,不能在國會中形成一個持久的多數派來支持一個能夠對付三十年代開始時國家面臨的重大危機的穩定政府。議會制政府成了一樁德國人稱之為Kuhhandel販牛交易的事情,各政黨為了他們所代表的群眾討價還價,爭取特殊利益,而國家利益卻被丟在一旁。無怪乎當勃魯寧在一九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就任總理時,已經不可能在國會中拼湊多數議員來支持任何一項政策了,不論它是左翼的,中間的,還是右翼的。僅僅為了維持政府的日常事務的處理和設法解決經濟困境,他也不得不援引憲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根據這一條的規定,在緊急狀態下,只要總統批准,他可以不需議會多數支持而僅憑總統緊急法令來行使職權。

  施萊徹爾就是希望總理這樣來行使職權。這樣,在總統的有力控制下會出現一個有力的政府,畢竟(施萊徹爾這樣認為)總統是經人民普選選出的,因此代表人民的意志,也得到陸軍的支持。如果民主選出的國會不能提供一個穩定的政府,那就必須要由民主選出的總統來提供。施萊徹爾相信,大多數德國人所希望的,是一個能夠毅然決然引導他們脫離絕望困境的政府。但是實際上,勃魯寧在九月間下令舉行的選舉表明,大多數德國人所希望的並不是這個。或者說,至少他們並不希望讓一個施萊徹爾及其在陸軍裡和總統府中的友人所選擇的那種政府來引導他們走出茫茫的絕境。   可以說,施萊徹爾犯了兩個後患無窮的錯誤。由於選擇勃魯甯為總理,鼓勵他靠總統緊急法令行使職權,他破壞了陸軍在國家生活中的力量的基礎它的超然於政治的地位,放棄這種地位將導致它本身和德國的毀滅。其次,他對選民作了一個錯誤的估計。當一九三○年九月十四日有六百五十萬選民投納粹黨的票時(兩年前只有八十一萬),這個熱中於政治的將軍覺得,他必須改弦易轍。到這一年年底,他已與剛從玻利維亞回來的羅姆以及格利戈爾‧施特拉塞保持聯繫,這是納粹黨人與共和國中掌握政權的人之間的第一次重要的聯繫。在恰好兩年之內,這種聯繫的發展結果,將導致阿道夫‧希特勒達到他的目標和導致馮‧施萊徹爾將軍的倒臺和最後的被刺。

  一九三一年十月十日,在希特勒的外甥女兒情人吉莉‧拉包爾自殺後三星期,他第一次得到興登堡總統的接見。這次接見是忙著佈置一個新的陰謀的施萊徹爾所安排的。這年秋天早些時候,他曾與希特勒會商,安排希特勒去見總理和總統。在他的心中和勃魯寧的心中都一直在考慮,興登堡七年任期在一九三二年春天屆滿時,應該怎麼辦。屆時這位陸軍元帥將達八十五歲高齡,而他頭腦清醒的時候已越來越少了。但是,人人都很清楚,如果他不競選連任的話,希特勒雖然從法律上來說不是德國公民,卻很可能取得德國國籍,參加競選,獲得勝利,成為總統。   在這年夏天,頗有學者風度的總理對德國所處的絕境就在日夜憂思。他充分認識到,他的政府已經成了共和國最不得人心的一屆政府。為了對付蕭條,他除了壓低物價以外也壓低了薪水工資,對工商業、金融業、社會服務業實行了嚴厲的限制。不論納粹黨人和共產黨人都叫他饑餓總理,但是他還是認為,他已經找到了一條出路,最後終能重新建立一個穩定的、自由的、繁榮的德國。他要設法同協約國談判取消賠款,當時根據胡佛的延期償付的決定,賠款本來已經暫時停付了。在下年舉行的裁軍會議上,他要設法使協約國履行它們在凡爾賽和約中的保證,把它們的軍隊裁減到德國的水準,否則就應該讓德國公開實行一個起碼的重整軍備計畫,而在實際上,在他的默許下,德國已經開始在秘密實行這個計畫了。

  這樣,和約的最後桎梏就可以卸載,德國將在大國中間作為平等的一員出現。這對共和國來說不僅是一件好事,而且也很可能勃魯寧這麼想在西方世界開闢一個充滿信心的新紀元,結束給德國人民帶來深重苦難的經濟恐慌。而且這樣就可以對納粹黨釜底抽薪,使它無計可施。   在國內方面,勃魯寧也打算採取大膽行動,要爭取除了共產黨以外的各大政黨的同意,對德國憲法作一番根本修改。他打算使霍亨佐倫王室復辟。即使能夠說服興登堡競選連任,他年紀已這樣大,也不可能期望活滿七年任期。如果他在一兩年後死去的話,希特勒仍舊有當選為總統的希望。為了要防止這一點,為了要確保國家元首一職的長久性和穩定性,勃魯寧有這樣一個打算:取消一九三二年的選舉,由議會兩院(即國會和參議院)的三分之二多數表決將興登堡的任期延長。在這一點做到以後,他就建議議會宣佈實行君主政體,由總統攝政。總統死後,就由皇太子的一個兒子重登霍亨佐倫王室的寶座。這個行動也能使納粹黨人無計可施;事實上,勃魯寧相信,這將意味著他們作為一種政治力量的末日。

  但是年邁的總統對此不感興趣。當初在一九一八年十一月那個秋天的暗淡日子裡,在斯巴,他作為帝國軍隊司令,職責所在,有義務通知德皇必須下臺,君主政體必須結束。現在他不願考慮由霍亨佐倫王室的任何人來恢復王位,除非是仍然流亡在荷蘭的多爾恩的皇帝本人。勃魯甯向他說明,社會民主黨和工會方面雖然極其勉強,已經對他的計畫給予一定的支持,哪怕僅僅是因為這可能是防止希特勒上臺的最後一個孤注一擲的機會了,但是他們不贊成威廉本人或他的長子復辟,此外,如果要復辟的話,也必須仿效英國的榜樣,實行立憲的民主的君主政體。一聽到這番解釋,這位白髮蒼蒼的老元帥大為震怒,立即下令逐客,不願再見這位總理。一星期後,他又把總理叫來,告訴後者,他不願競選連任。

  在這期間,先是勃魯寧,後是興登堡,都第一次會見了阿道夫‧希特勒。這兩次會談結果,對這位納粹黨領袖都很不利。自從受到吉莉‧拉包爾自殺的打擊以後,他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他的思想開小差,他的心神不由自主。勃魯寧要求納粹黨支持興登堡延長任期,希特勒不加作答,卻大談共和國的缺點,這使人肯定認為,他不會同意總理的計畫。在會見興登堡時,希特勒顯得侷促不安。他想以長篇大論的說辭來打動這位老先生,可是卻完全失敗了。總統在這第一次會見時,對這個波希米亞下士(他是這麼叫希特勒的)印象一點也不好,他告訴施萊徹爾說,這樣一個人也許可以當郵政部長,但是絕當不了總理這句話,後來這位陸軍元帥不得不自己咽了下去。   希特勒氣憤之下,匆匆前往哈爾茲堡浴場,第二天,十月十一日,在那裡參加了全民反對德國政府和普魯士政府的大規模示威。這次示威與其說是以國家社會黨為代表的激進右翼的示威,不如說是右派的保守的反動勢力的示威,這些反動勢力是休根堡的德意志民族黨、右翼退伍軍人組織鋼盔隊、所謂俾斯麥青年團、容克組織的農業聯盟以及各種各樣的老將軍。不過納粹黨的領袖對這次集會並不熱心。他瞧不起這些身穿燕尾服,頭戴大禮帽,胸掛金獎章的舊政權遺老,他看到,像他自己的那樣一個革命運動,同他們來往過密,可能是危險的。他敷衍了事地匆匆講了一通話,在鋼盔隊遊行之前,就離開了會場,而使他生氣的是,出席的人中間,鋼盔隊的人數竟超過了他的衝鋒隊。那天成立的哈爾茲堡陣線就此夭折了,老式保守派要成立這個陣線是要想同納粹黨人結成統一戰線,以便對共和國發動最後一次攻擊,他們要求勃魯寧立即辭職。希特勒無意給這些先生當配角,他認為他們一心想念著過去,而他很清楚,過去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果他們有助於推翻魏瑪政體,向他提供新的經濟來源,像實際上確實已經做到的那樣,那麼他可能會利用他們一下。但是他們卻不能反過來也利用他。幾天後,哈爾茲堡陣線就面臨崩潰;它的各種成分又恢復彼此明爭暗鬥的狀態了。

  只有在一個問題上例外。那就是休根堡和希特勒兩人都拒絕同意勃魯寧提出的讓興登堡延長任期的建議。在一九三二年年初的時候,總理重新努力要爭取他們改變初衷。在此以前,他花了很大努力,終於說服總統同意這點,即如果議會延長他的任期,他就繼續供職。這樣,總統就可以不必從事一場激烈競選了。現在勃魯寧邀請希特勒來柏林重新會商這個問題。電報送來時,元首正在慕尼黑《人民觀察家報》編輯部同赫斯和羅森堡開會。他把電報在他們面前晃著叫道:現在他們已在我的掌握之中了!他們承認我是談判中的一方了。   一月七日,希特勒同勃魯甯和施萊徹爾會談,一月十日又舉行了一次會議。勃魯寧再次提出他的建議:納粹黨同意延長興登堡的任期。如果做到了這一點,一俟他解決了取消賠款和軍備平等問題,他本人就宣佈辭職。據某些人士說不過這是有不同意見的勃魯寧還放出了另外一個釣餌:他表示願意向總統提出由希特勒繼任他為總理。

  希特勒並沒有立即作出明確的答覆。他告辭出來,回到凱撒霍夫飯店,同他的一些顧問商量。格利戈爾‧施特拉塞贊成接受勃魯寧的方案,他的理由是,如果納粹黨硬要舉行選舉,興登堡必勝無疑。戈培爾和羅姆則主張斷然拒絕。戈培爾在他一月七日的日記中寫道:總統職位並不是關鍵所在。勃魯寧只不過是想無限期地加強自己的地位爭奪政權的棋局已經開始了重要的是,我們的力量必須保持強大,而且不作妥協。前一天晚上,他這樣寫道:組織裡有個無人能信任的人這個人就是格利戈爾‧施特拉塞。   希特勒本人認為沒有理由加強勃魯寧的地位,從而使共和國能夠延長壽命。但是不像在一月十二日斷然拒絕這個辦法的頭腦簡單的休根堡,希特勒要狡猾得多。他不向總理提出答覆,而是越過他直接向總統說,他認為勃魯寧的建議是違反憲法的,但是他願意支持興登堡競選連任,只要這位元帥拒絕勃魯寧的建議。當時擔任總統府國務秘書的是心靈眼快的奧托‧馮‧梅斯納,他先後為社會黨的埃伯特和保守的興登堡連續熱心地當了兩任國務秘書,現在正在捉摸是否有可能第三次連任此職,不論上面的總統是誰,也許甚至是希特勒?納粹黨領袖在凱撒霍夫飯店舉行的一次秘密會談中對這個人表示,願意支持興登堡競選,只要興登堡肯把勃魯寧免職,任命一個全民的政府;下令國會和普魯士議會舉行新的選舉。

  對於這樣的要求,興登堡自然不會同意。由於納粹黨人和民族黨人後者是他的朋友,說起來還是他的擁護者不同意免除他一場激烈的競選活動,興登堡一氣之下同意再來一次競選。但是在他對民族主義各黨表示不滿之餘,他對勃魯寧也產生了一層微妙的怨恨,他覺得勃魯寧處理此事不當,逼得他要同當初在一九二五年時擁護他與自由主義一馬克思主義候選人競選總統的民族主義勢力發生尖銳的衝突。現在他只有在社會黨人和工會的支持下才能取勝,而對於他們,他一直是懷著一種毫不掩飾的輕蔑態度的。他在同他的總理的來往中油然產生了一種明顯的冷淡態度,而在不久之前,他還說過勃魯寧是俾斯麥以來最傑出的總理。   把勃魯甯捧上總理一職的那位將軍也對他冷淡起來。在施萊徹爾看來,這個嚴峻古板的天主教領袖實在令人失望。他成了共和國最不得人心的一位總理。他在國內無法爭取到多數的支持,他未能使納粹黨人就範,也不能把他們爭取過來;他弄糟了興登堡的連任問題。因此,他必須下臺,也許施萊徹爾的尊敬的老上司格羅納將軍也應該同他一起下臺,格羅納將軍對於施萊徹爾肚中將來的打算似乎一點也不能體會。不過,這個詭計多端的將軍並不真的著急。勃魯甯和格羅納是政府中的兩個有勢力人物,在興登堡重新當選以前,必須繼續執政;沒有他們的支持,這位老元帥可能當選不了。而在選舉以後,他們的用處也就完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